卷十九 序、傳
關燈
小
中
大
幸得從五人者於尚書禮部,考天下所貢士,凡六千五百人。
蓋絕不通人者五十日,乃於其間,時相與作為古律長短歌詩雜言,庶幾所謂群居燕處言談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滯而忘其倦怠也。
故其為言易而近,擇而不精。
然綢繆反復,若斷若續,而時發於奇怪,雜以詼嘲笑謔,及其至也,往往亦造於精微。
夫君子之博取於人者,雖滑稽鄙俚猶或不遺,而況於詩乎。
古者《詩》三百篇,其言無所不有,惟其肆而不放,樂而不流,以卒歸乎正,此所以為貴也。
於是次而錄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傳於六家。
嗚呼!吾六人者,志氣可謂盛矣。
然壯者有時而衰,衰者有時而老,其出處離合,參差不齊。
則是詩也,足以追惟平昔,握手以為笑樂。
至於慨然掩卷而流涕噓唏者,亦將有之。
雖然,豈徒如此而止也,覽者其必有取焉。
集古錄目序 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
有力而不好,好之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緻之。
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
玉出昆侖流沙萬裡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
珠出南海,常生深淵,采者腰絙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下飽蛟魚。
金礦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餱糧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
其遠且難而又多死禍,常如此。
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
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
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已來聖君賢士桓碑、彜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
其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
然而風霜兵火,湮沒磨滅,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嘗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
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
予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於斯。
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緻之。
故上自周穆王以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窮崖絕谷,荒林破塚,神僊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以為《集古錄》。
以謂轉寫失真,故因其石本,軸而藏之。
有卷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故隨其所得而錄之。
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別為錄目,因並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庶益於多聞。
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
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 桑懌傳 桑懌,開封雍丘人。
其兄慥,本舉進士有名。
懌亦舉進士,再不中。
去遊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
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為耆長,往來裡中察奸民。
因召裡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
」少年皆諾。
裏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裏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其屍不能葬。
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裏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
即推仆地,縛之,詰共盜者。
王生指某少年。
懌呼壯丁守王生,又自馳取少年者,送縣,皆伏法。
又嘗之郟城,遇尉方出捕盜,招懌飲酒,遂與俱行。
至賊所藏,尉怯,陽為不知以過。
懌曰:「賊在此,何之乎?」下馬獨格殺數人,因盡縛之。
又聞襄城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人,縛其餘。
汝旁縣為之無盜。
京西轉運使奏其事,授郟城尉。
天聖中,河南諸縣多盜,轉運奏移澠池尉。
崤,古險地,多塗山,而青灰山尤阻險,為盜所恃。
惡盜王伯者,藏此山,時出為近縣害。
當此時,王伯名聞朝廷,為巡檢者皆授名以捕之。
既懌至,巡檢者偽為宣頭以示懌,將謀招出之。
懌信之,不疑其偽也,因諜知伯所在,挺身入賊中招之,與伯同臥起十餘日。
信之,乃出。
巡檢者反以兵邀於山口,懌幾不自免。
懌曰:「巡檢授名,懼無功爾。
」即以伯與巡檢,使自為功,不復自言。
巡檢俘獻京師,朝廷知其實,罪黜巡檢。
懌為尉歲餘,改授右班殿直、永安縣巡檢。
明道、景祐之交,天下旱蝗,盜賊稍稍起其間,有惡賊二十三人不能捕,樞密院以傳召懌至京,授二十
蓋絕不通人者五十日,乃於其間,時相與作為古律長短歌詩雜言,庶幾所謂群居燕處言談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滯而忘其倦怠也。
故其為言易而近,擇而不精。
然綢繆反復,若斷若續,而時發於奇怪,雜以詼嘲笑謔,及其至也,往往亦造於精微。
夫君子之博取於人者,雖滑稽鄙俚猶或不遺,而況於詩乎。
古者《詩》三百篇,其言無所不有,惟其肆而不放,樂而不流,以卒歸乎正,此所以為貴也。
於是次而錄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傳於六家。
嗚呼!吾六人者,志氣可謂盛矣。
然壯者有時而衰,衰者有時而老,其出處離合,參差不齊。
則是詩也,足以追惟平昔,握手以為笑樂。
至於慨然掩卷而流涕噓唏者,亦將有之。
雖然,豈徒如此而止也,覽者其必有取焉。
集古錄目序 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
有力而不好,好之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緻之。
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
玉出昆侖流沙萬裡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
珠出南海,常生深淵,采者腰絙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下飽蛟魚。
金礦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餱糧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
其遠且難而又多死禍,常如此。
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
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
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已來聖君賢士桓碑、彜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
其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
然而風霜兵火,湮沒磨滅,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嘗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
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
予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於斯。
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緻之。
故上自周穆王以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窮崖絕谷,荒林破塚,神僊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以為《集古錄》。
以謂轉寫失真,故因其石本,軸而藏之。
有卷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故隨其所得而錄之。
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別為錄目,因並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庶益於多聞。
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
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 桑懌傳 桑懌,開封雍丘人。
其兄慥,本舉進士有名。
懌亦舉進士,再不中。
去遊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
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為耆長,往來裡中察奸民。
因召裡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
」少年皆諾。
裏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裏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其屍不能葬。
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裏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
即推仆地,縛之,詰共盜者。
王生指某少年。
懌呼壯丁守王生,又自馳取少年者,送縣,皆伏法。
又嘗之郟城,遇尉方出捕盜,招懌飲酒,遂與俱行。
至賊所藏,尉怯,陽為不知以過。
懌曰:「賊在此,何之乎?」下馬獨格殺數人,因盡縛之。
又聞襄城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人,縛其餘。
汝旁縣為之無盜。
京西轉運使奏其事,授郟城尉。
天聖中,河南諸縣多盜,轉運奏移澠池尉。
崤,古險地,多塗山,而青灰山尤阻險,為盜所恃。
惡盜王伯者,藏此山,時出為近縣害。
當此時,王伯名聞朝廷,為巡檢者皆授名以捕之。
既懌至,巡檢者偽為宣頭以示懌,將謀招出之。
懌信之,不疑其偽也,因諜知伯所在,挺身入賊中招之,與伯同臥起十餘日。
信之,乃出。
巡檢者反以兵邀於山口,懌幾不自免。
懌曰:「巡檢授名,懼無功爾。
」即以伯與巡檢,使自為功,不復自言。
巡檢俘獻京師,朝廷知其實,罪黜巡檢。
懌為尉歲餘,改授右班殿直、永安縣巡檢。
明道、景祐之交,天下旱蝗,盜賊稍稍起其間,有惡賊二十三人不能捕,樞密院以傳召懌至京,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