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論
關燈
小
中
大
惡,著書一篇以持其論。
予始愛之,及見世人之歸佛者,然後知荀卿之說繆焉。
甚矣,人之性善也!彼為佛者,棄其父子,絕其夫婦,於人之性甚戾,又有蠶食蟲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歸焉者,以佛有為善之說故也。
嗚呼!誠使吾民曉然知禮義之為善,則安知不相率而從哉?奈何教之諭之之不至也?佛之說,熟於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於禮義之事,則未嘗見聞。
今將號於眾曰:禁汝之佛而為吾禮義!則民將駭而走矣。
莫若為之以漸,使其不知而趣焉可也。
蓋鯀之治水也障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導之,則其患息。
蓋患深勢盛則難與敵,莫若馴緻而去之易也。
今堯、舜、三代之政,其說尚傳,其具皆在,誠能講而修之,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漸,使民皆樂而趣焉,則充行乎天下,而佛無所施矣。
《傳》曰「物莫能兩大」,自然之勢也,奚必曰「火其書」而「廬其居」哉! 昔者戎狄蠻夷雜居九州之間,所謂徐戎、白狄、荊蠻、淮夷之類是也。
三代既衰,若此之類並侵於中國,故秦以西戎據宗周,吳、楚之國皆僭稱王。
《春秋》書用鄫子,《傳》記被發於伊川,而仲尼亦以不左衽為幸。
當是之時,佛雖不來,中國幾何其不夷狄也!以是而言,王道不明而仁義廢,則夷狄之患至矣。
及孔子作《春秋》,尊中國而賤夷狄,然後王道復明。
方今九州之民,莫不右衽而冠帶,其為患者,特佛爾。
其所以勝之之道,非有甚高難行之說也,患乎忽而不為爾。
夫郊天、祀地與乎宗廟、社稷、朝廷之儀,皆天子之大禮也,今皆舉而行之。
至於所謂蒐狩、婚姻、喪祭、鄉射之禮,此郡縣有司之事也,在乎講明而頒布之爾。
然非行之以勤,浸之以漸,則不能入於人而成化。
自古王者之政,必世而後仁。
今之議者將曰:「佛來千餘歲,有力者尚無可奈何,何用此迂緩之說為?是則以一日之功不速就,而棄必世之功不為也,可不惜哉!昔孔子歎為俑者不仁,蓋歎乎啟其漸而至於用殉也。
然則為佛者,不猶甚於作俑乎!當其始來,未見其害,引而內之。
今之為害著矣,非特先覺之明而後見也,然而恬然不以為怪者何哉! 夫物極則反,數窮則變,此理之常也。
今佛之盛久矣,乘其窮極之時,可以反而變之,不難也。
昔三代之為政,皆聖人之事業;及其久也,必有弊。
故三代之術,皆變其質文而相救。
就使佛為聖人,及其弊也,猶將救之;況其非聖者乎。
夫奸邪之士見信於人者,彼雖小人,必有所長以取信。
是以古之人君惑之,至於亂亡而不悟。
今佛之法,可謂奸且邪矣。
蓋其為說,亦有可以惑人者。
使世之君子,雖見其弊而不思救,豈又善惑者歟?抑亦不得其救之之術也。
救之,莫若修其本以勝之。
舍是而將有為,雖賁、育之勇,孟軻之辯,太公之陰謀,吾見其力未及施,言未及出,計未及行,而先已陷於禍敗矣。
何則?患深勢盛難與敵,非馴緻而為之莫能也。
故曰修其本以勝之,作《本論》。
原弊論 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之本。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故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
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
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
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
三代之法皆如此,而最備於周。
周之法曰:井牧其田,十而一之。
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
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
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夫糠核橡實,孟子所謂狗彘之食也,而卒歲之民不免食之。
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
此甚可歎也!夫三代之為國,公卿士庶之祿廩,兵甲車牛之材用,山川宗廟鬼神之供給,未嘗闕也。
是皆出於農,而民之所耕,不過今九州之地也。
歲之兇荒,亦時時而有,與今無以異。
今固盡有鄉時之地,而制度無過於三代者。
昔者用常有餘,而今常不足,何也?其為術相反而然也。
昔者知務農又知節用,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故也,非徒不勤農,又為眾弊以耗之;非徒不量民力以為節,又
予始愛之,及見世人之歸佛者,然後知荀卿之說繆焉。
甚矣,人之性善也!彼為佛者,棄其父子,絕其夫婦,於人之性甚戾,又有蠶食蟲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歸焉者,以佛有為善之說故也。
嗚呼!誠使吾民曉然知禮義之為善,則安知不相率而從哉?奈何教之諭之之不至也?佛之說,熟於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於禮義之事,則未嘗見聞。
今將號於眾曰:禁汝之佛而為吾禮義!則民將駭而走矣。
莫若為之以漸,使其不知而趣焉可也。
蓋鯀之治水也障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導之,則其患息。
蓋患深勢盛則難與敵,莫若馴緻而去之易也。
今堯、舜、三代之政,其說尚傳,其具皆在,誠能講而修之,行之以勤而浸之以漸,使民皆樂而趣焉,則充行乎天下,而佛無所施矣。
《傳》曰「物莫能兩大」,自然之勢也,奚必曰「火其書」而「廬其居」哉! 昔者戎狄蠻夷雜居九州之間,所謂徐戎、白狄、荊蠻、淮夷之類是也。
三代既衰,若此之類並侵於中國,故秦以西戎據宗周,吳、楚之國皆僭稱王。
《春秋》書用鄫子,《傳》記被發於伊川,而仲尼亦以不左衽為幸。
當是之時,佛雖不來,中國幾何其不夷狄也!以是而言,王道不明而仁義廢,則夷狄之患至矣。
及孔子作《春秋》,尊中國而賤夷狄,然後王道復明。
方今九州之民,莫不右衽而冠帶,其為患者,特佛爾。
其所以勝之之道,非有甚高難行之說也,患乎忽而不為爾。
夫郊天、祀地與乎宗廟、社稷、朝廷之儀,皆天子之大禮也,今皆舉而行之。
至於所謂蒐狩、婚姻、喪祭、鄉射之禮,此郡縣有司之事也,在乎講明而頒布之爾。
然非行之以勤,浸之以漸,則不能入於人而成化。
自古王者之政,必世而後仁。
今之議者將曰:「佛來千餘歲,有力者尚無可奈何,何用此迂緩之說為?是則以一日之功不速就,而棄必世之功不為也,可不惜哉!昔孔子歎為俑者不仁,蓋歎乎啟其漸而至於用殉也。
然則為佛者,不猶甚於作俑乎!當其始來,未見其害,引而內之。
今之為害著矣,非特先覺之明而後見也,然而恬然不以為怪者何哉! 夫物極則反,數窮則變,此理之常也。
今佛之盛久矣,乘其窮極之時,可以反而變之,不難也。
昔三代之為政,皆聖人之事業;及其久也,必有弊。
故三代之術,皆變其質文而相救。
就使佛為聖人,及其弊也,猶將救之;況其非聖者乎。
夫奸邪之士見信於人者,彼雖小人,必有所長以取信。
是以古之人君惑之,至於亂亡而不悟。
今佛之法,可謂奸且邪矣。
蓋其為說,亦有可以惑人者。
使世之君子,雖見其弊而不思救,豈又善惑者歟?抑亦不得其救之之術也。
救之,莫若修其本以勝之。
舍是而將有為,雖賁、育之勇,孟軻之辯,太公之陰謀,吾見其力未及施,言未及出,計未及行,而先已陷於禍敗矣。
何則?患深勢盛難與敵,非馴緻而為之莫能也。
故曰修其本以勝之,作《本論》。
原弊論 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之本。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故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
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
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
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
三代之法皆如此,而最備於周。
周之法曰:井牧其田,十而一之。
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
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
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夫糠核橡實,孟子所謂狗彘之食也,而卒歲之民不免食之。
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
此甚可歎也!夫三代之為國,公卿士庶之祿廩,兵甲車牛之材用,山川宗廟鬼神之供給,未嘗闕也。
是皆出於農,而民之所耕,不過今九州之地也。
歲之兇荒,亦時時而有,與今無以異。
今固盡有鄉時之地,而制度無過於三代者。
昔者用常有餘,而今常不足,何也?其為術相反而然也。
昔者知務農又知節用,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故也,非徒不勤農,又為眾弊以耗之;非徒不量民力以為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