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書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窮賤之人爾,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蓋足下力學好問,急於自爲謀而然也。
然蒙索僕所爲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爲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爲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爲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爲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爲,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爲彼則獲譽,爲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爲功,亦不易也。
僕天姿不好而強爲之,故比時人之爲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爲,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至齊肩於兩漢之士也。
若僕者,其前所爲既不足學,其後所爲愼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爲者,爲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爲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爲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答陝西安撫使範龍圖辭辟命書 修頓首再拜啟。
急腳至,得七月十九日華州所發書,伏審即日尊體動止萬福。
戎狄侵邊,自古常事,邊吏無狀,至煩大賢。
伏惟執事忠義之節信於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識面者,退誇於人以為榮耀。
至於遊談、布衣之賤,往往竊讬門下之名。
矧今以大謀小,以順取逆,濟以明哲之才,有必成功之勢,則士之好功名者於此為時,孰不願出所長少助萬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況聞狂虜猖蹶,屢有斥指之詞,加之輕侮購募之辱,至於執戮將吏,殺害邊民,凡此數事,在於修輩尤為憤恥,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不幸修無所能,徒以少喜文字,過為世俗見許,此豈足以當大君子之舉哉?若夫參決軍謀,經畫財利,料敵制勝,在於幕府苟不乏人,則軍書奏記一末事耳,有不待修而堪者矣。
由此始敢以親為辭。
況今世人所謂四六者,非修所好,少為進士時不免作之,自及第,遂棄不復作。
在西京佐三相幕府,於職當作,亦不為作,此師魯所見。
今廢已久,懼無好辭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伏見自至關西,辟士甚眾。
古人所與成事者,必有國士共之。
非惟在上者以知人為難,士雖貧賤,以身許人,固亦未易。
欲其盡死,必深相知,知之不盡,士不為用。
今奇怪豪傑之士,往往蒙見收擇,顧用之如何爾。
然尚慮山林草莽,有挺特知義、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於門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無他才以當長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樂安佚也。
幸察。
答祖擇之書 修啟秀才。
人至,蒙示書一通,並詩、賦、雜文、兩策,諭之曰:「一覽以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
亦嘗有人問者,以不足問之愚,而未嘗答人之問。
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懼不知所言。
雖然,不遠數百裡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勤,何敢不報。
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然後果於用,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
三代之衰,學校廢。
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
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所從來深矣。
後世師法漸衰,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
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
是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
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祿利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幾?是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者謂誰?交遊之間,能發足下之議論者謂誰?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
足下之言高趣遠,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
竊惟足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譽美者不少,今皆舍之,遠而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隱。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
然蒙索僕所爲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
僕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爲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第。
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往往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遊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
故使足下聞僕虛名,而欲見其所爲者,由此也。
僕少孤貧,貪祿仕以養親,不暇就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
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爲浮薄,惟恐不悅於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過采,屢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爲不足以稱有司之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爲,庶幾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學成而身辱,爲彼則獲譽,爲此則受禍,此明效也。
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爲功,亦不易也。
僕天姿不好而強爲之,故比時人之爲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
天聖中,天子下詔書,敕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今時之士大夫所爲,彬彬有兩漢之風矣。
先輩往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至齊肩於兩漢之士也。
若僕者,其前所爲既不足學,其後所爲愼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爲者,爲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爲人所信也。
今可謂困矣,安足爲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答陝西安撫使範龍圖辭辟命書 修頓首再拜啟。
急腳至,得七月十九日華州所發書,伏審即日尊體動止萬福。
戎狄侵邊,自古常事,邊吏無狀,至煩大賢。
伏惟執事忠義之節信於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識面者,退誇於人以為榮耀。
至於遊談、布衣之賤,往往竊讬門下之名。
矧今以大謀小,以順取逆,濟以明哲之才,有必成功之勢,則士之好功名者於此為時,孰不願出所長少助萬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況聞狂虜猖蹶,屢有斥指之詞,加之輕侮購募之辱,至於執戮將吏,殺害邊民,凡此數事,在於修輩尤為憤恥,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不幸修無所能,徒以少喜文字,過為世俗見許,此豈足以當大君子之舉哉?若夫參決軍謀,經畫財利,料敵制勝,在於幕府苟不乏人,則軍書奏記一末事耳,有不待修而堪者矣。
由此始敢以親為辭。
況今世人所謂四六者,非修所好,少為進士時不免作之,自及第,遂棄不復作。
在西京佐三相幕府,於職當作,亦不為作,此師魯所見。
今廢已久,懼無好辭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伏見自至關西,辟士甚眾。
古人所與成事者,必有國士共之。
非惟在上者以知人為難,士雖貧賤,以身許人,固亦未易。
欲其盡死,必深相知,知之不盡,士不為用。
今奇怪豪傑之士,往往蒙見收擇,顧用之如何爾。
然尚慮山林草莽,有挺特知義、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於門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無他才以當長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樂安佚也。
幸察。
答祖擇之書 修啟秀才。
人至,蒙示書一通,並詩、賦、雜文、兩策,諭之曰:「一覽以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
亦嘗有人問者,以不足問之愚,而未嘗答人之問。
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懼不知所言。
雖然,不遠數百裡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勤,何敢不報。
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然後果於用,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
三代之衰,學校廢。
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
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所從來深矣。
後世師法漸衰,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
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
是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
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祿利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
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幾?是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者謂誰?交遊之間,能發足下之議論者謂誰?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
足下之言高趣遠,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
竊惟足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譽美者不少,今皆舍之,遠而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隱。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