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書
關燈
小
中
大
與石推官第一書
前歲於洛陽,得在鄆州時所寄書,卒然不能即報,遂以及今,然其勤心未必若書之怠,而獨不知公操察不察也。
修來京師已一歲也,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方之舟至京師。
修少與時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 凡人之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歡欣,既別則問疾病起居,以相為憂者,常人之情爾。
若聞如足下之譽,何必問其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
夫不以相見為歡樂,不以疾病為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道爾。
其或有過而不至於道者,乃可為憂也。
近於京師頻得足下所為文,讀之甚善。
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自得於古人,不待修之讚也。
然有自許太高,詆時太過,其論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不可卒然語,須相見乃能盡。
然有一事,今詳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改者,試先陳之。
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
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
籲,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者邪?」曰:「非不能也。
」「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
」「古有之乎?」曰:「無。
」「今有之乎?」亦曰:「無也。
」「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而已。
」 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如此。
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
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歟。
及其過,聖人猶欲就之於中庸。
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法。
雖天下皆好之,猶為不可。
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然向謂公操能使人譽者,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歟? 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誑,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
今足下端然居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所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不宣。
與石推官第二書 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怪。
時僕有妹居襄城,喪其夫,匍匐將往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雲者,而略陳焉。
足下雖不以僕為狂愚而絕之,復之以書,然果未能諭僕之意。
非足下之不諭,由僕聽之不審而論之之略之過也。
僕見足下書久矣,不即有雲而今乃雲者,何邪?始見之,疑乎不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
夫書,一藝爾,人或不能,與忽不學,時不必論,是以默默然。
及來京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雲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為之,如前所陳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
及得足下書,自謂不能,與前所聞者異,然後知所聽之不審也。
然足下於僕之言,亦似未審者。
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孔之道,不必善書;又雲因僕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
夫所謂鍾、王、虞、柳之書者,非獨足下薄之,僕固亦薄之矣。
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閱畫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緻於書,則不可無法。
古之始有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
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畫曲直皆有其說。
揚子曰「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今雖隸字已變於古,而變古為隸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點畫曲直猶有準則,如母毋、彳亻之相近,易之則亂而不可讀矣。
今足下以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為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
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正襟而坐然後食者,此世人常爾。
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飯實酒卮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於世可乎?不可也。
則書雖末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為怪,亦猶是矣。
然足下了不省僕之意,凡僕之所陳者,非論書之善不善,但患乎近怪自異以惑後生也。
若果不能,又何必學,僕豈區區勸足下以學書者乎。
足下又雲「我實有獨異於世者,以疾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可也。
夫釋老,惑者之所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
足下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之不為乎?足下自以為異,是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己同也。
仲尼曰:「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下一言,待天下以無君子。
此故所謂大不可也。
夫士之不為釋老與不
修來京師已一歲也,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方之舟至京師。
修少與時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 凡人之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歡欣,既別則問疾病起居,以相為憂者,常人之情爾。
若聞如足下之譽,何必問其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
夫不以相見為歡樂,不以疾病為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道爾。
其或有過而不至於道者,乃可為憂也。
近於京師頻得足下所為文,讀之甚善。
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自得於古人,不待修之讚也。
然有自許太高,詆時太過,其論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不可卒然語,須相見乃能盡。
然有一事,今詳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改者,試先陳之。
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
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
籲,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者邪?」曰:「非不能也。
」「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
」「古有之乎?」曰:「無。
」「今有之乎?」亦曰:「無也。
」「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而已。
」 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如此。
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
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歟。
及其過,聖人猶欲就之於中庸。
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法。
雖天下皆好之,猶為不可。
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然向謂公操能使人譽者,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歟? 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誑,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
今足下端然居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所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不宣。
與石推官第二書 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怪。
時僕有妹居襄城,喪其夫,匍匐將往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雲者,而略陳焉。
足下雖不以僕為狂愚而絕之,復之以書,然果未能諭僕之意。
非足下之不諭,由僕聽之不審而論之之略之過也。
僕見足下書久矣,不即有雲而今乃雲者,何邪?始見之,疑乎不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
夫書,一藝爾,人或不能,與忽不學,時不必論,是以默默然。
及來京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雲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為之,如前所陳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
及得足下書,自謂不能,與前所聞者異,然後知所聽之不審也。
然足下於僕之言,亦似未審者。
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孔之道,不必善書;又雲因僕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
夫所謂鍾、王、虞、柳之書者,非獨足下薄之,僕固亦薄之矣。
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閱畫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緻於書,則不可無法。
古之始有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
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畫曲直皆有其說。
揚子曰「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今雖隸字已變於古,而變古為隸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點畫曲直猶有準則,如母毋、彳亻之相近,易之則亂而不可讀矣。
今足下以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為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
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正襟而坐然後食者,此世人常爾。
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飯實酒卮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於世可乎?不可也。
則書雖末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為怪,亦猶是矣。
然足下了不省僕之意,凡僕之所陳者,非論書之善不善,但患乎近怪自異以惑後生也。
若果不能,又何必學,僕豈區區勸足下以學書者乎。
足下又雲「我實有獨異於世者,以疾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可也。
夫釋老,惑者之所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
足下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之不為乎?足下自以為異,是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己同也。
仲尼曰:「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下一言,待天下以無君子。
此故所謂大不可也。
夫士之不為釋老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