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狀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臣所謂外料敵情者,諒祚世有夏州,自彜興、克睿以前,止於一鎮五州而已。
太宗皇帝時,繼捧、繼遷始為邊患,其後遂陷靈、鹽,盡有朔方之地。
蓋自淳化、鹹平用兵十五餘年,既不能剪滅,遂務招懷。
適會繼遷為潘羅支所殺,其子德明乃議歸款,而我惟以恩信,復其王封,歲時俸賜,極於優厚。
德明既無南顧之憂,而其子元昊亦壯,遂並力西攻回紇,拓地千餘裡。
德明既死,地大兵強,元昊遂復背叛。
國家自寶元、慶曆以後,一方用兵,天下騷動,國虛民弊,如此數年。
元昊知我有厭兵之患,遂復議和。
而國家待之,恩禮又異於前矣,號為國主,僅得其稱臣,歲予之物百倍德明之時,半於契丹之數。
今者諒祚雖曰狂童,然而習見其家世作為。
蓋繼遷之叛,而復王封;元昊再叛,而為國主。
今若又叛,其志可知。
是其欲自比契丹,抗衡中國,以為鼎峙之勢爾。
此臣竊料敵情在於如此也。
夫所謂內量事勢者,蓋以慶曆用兵之時,視方今禦邊之備,較彼我虛實強弱,以見勝敗之形也。
自真宗皇帝景德二年,盟北虜於澶淵,明年,始納西夏之款,遂務休兵,至寶元初,元昊復叛,蓋三十餘年矣。
天下安於無事,武備廢而不修,廟堂無謀臣,邊鄙無勇將,將愚不識幹戈,兵驕不識戰陣,器械朽腐,城郭隳頹。
而元昊勇鷙桀黠之虜也,其包畜奸謀欲窺中國者累年矣。
而我方恬然不以為慮,待其謀成兵具,一旦反書來上,然後茫然不知所措,中外震駭,舉動倉惶,所以用兵之初,有敗而無勝也。
既而朝廷用韓琦、範仲淹等,付以西事,極力經營,而勇夫銳將亦因戰陣稍稍而出。
數年之間,人謀漸得,武備漸修,似可支吾矣。
然而天下已困,所以屈意忍恥,復與之和,此慶曆之事爾。
今則不然。
方今甲兵雖未精利,不若往年之腐朽也。
城壘粗嘗完緝,不若往年之隳頹也。
土兵蕃落增添訓練,不若往年寡弱之驕軍也。
大小將校曾經戰陣者,往往尚在,不若往年魏昭炳、夏隨之徒綺紈子弟也。
一二執政之臣皆當時宣力者,其留心西事熟矣,不若往時大臣茫然不知所措者也。
蓋往年以不知邊事之謀臣,馭不識幹戈之將,用驕兵,執朽器,以當桀黠新興之虜,此所以敗也。
方今謀臣武將、城壁器械不類往年,而諒祚狂童不及元昊遠甚。
往年忽而不思,今又已先覺,可以早為之備。
苟其不叛則已,若其果叛,未必不為中國利也。
臣謂可因此時,雪前恥,收後功,但顧人謀如何爾。
若上憑陛下神威睿算,係累諒祚君臣獻於廟社,此其上也。
其次逐狂虜於黃河之北,以復朔方故地。
最下盡取山界,奪其險而我守之,以永絕邊患。
此臣竊量事勢,謂或如此。
臣所謂鑒往年已驗之失者,其小失非一,不可悉數,臣請言其大者。
夫夷狄變詐,兵交陣合,彼佯敗以為誘,我貪利而追之,或不虞橫出而為其所邀,或進陷死地而困於束手。
此前日兵敗之戒,今明習兵戰者,亦能知之。
此雖小事也。
亦不可忽。
所謂大計之繆者,攻守之策皆失爾。
臣視慶曆禦邊之備,東起麟、府,西盡秦、隴,地長一千餘裡,分為路者五。
而路分為州軍者,又二十有四。
而州軍分為寨、為堡、為城者,又幾二百,皆須列兵而守之。
故吾兵雖眾,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
而賊之出也,常舉其國眾,合聚為一而來。
是吾兵雖多,分而為寡;彼眾雖寡,聚之為多。
以彼之多,擊吾之寡,不得不敗也。
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
而五路大將所謂戰兵者,分在二十四州軍,欲合而出,則懼後空而無備,欲各留守備而合其餘,則數少不足以出攻。
此當時所以用兵累年終不能一出者,以此也。
夫進不能出攻,退不能自守,是謂攻守皆無策者,往年已驗之失也。
臣所謂今日可用之謀者,在定出攻之計爾,必用先起製人之術,乃可以取勝也。
蓋列兵分地而守,敵得時出而撓於其間,使我處處為備,常如敵至,師老糧匱,我勞彼逸。
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於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
夫兵分備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
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
所以往年賊常得志也。
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所利者在我,則我當先為
臣所謂外料敵情者,諒祚世有夏州,自彜興、克睿以前,止於一鎮五州而已。
太宗皇帝時,繼捧、繼遷始為邊患,其後遂陷靈、鹽,盡有朔方之地。
蓋自淳化、鹹平用兵十五餘年,既不能剪滅,遂務招懷。
適會繼遷為潘羅支所殺,其子德明乃議歸款,而我惟以恩信,復其王封,歲時俸賜,極於優厚。
德明既無南顧之憂,而其子元昊亦壯,遂並力西攻回紇,拓地千餘裡。
德明既死,地大兵強,元昊遂復背叛。
國家自寶元、慶曆以後,一方用兵,天下騷動,國虛民弊,如此數年。
元昊知我有厭兵之患,遂復議和。
而國家待之,恩禮又異於前矣,號為國主,僅得其稱臣,歲予之物百倍德明之時,半於契丹之數。
今者諒祚雖曰狂童,然而習見其家世作為。
蓋繼遷之叛,而復王封;元昊再叛,而為國主。
今若又叛,其志可知。
是其欲自比契丹,抗衡中國,以為鼎峙之勢爾。
此臣竊料敵情在於如此也。
夫所謂內量事勢者,蓋以慶曆用兵之時,視方今禦邊之備,較彼我虛實強弱,以見勝敗之形也。
自真宗皇帝景德二年,盟北虜於澶淵,明年,始納西夏之款,遂務休兵,至寶元初,元昊復叛,蓋三十餘年矣。
天下安於無事,武備廢而不修,廟堂無謀臣,邊鄙無勇將,將愚不識幹戈,兵驕不識戰陣,器械朽腐,城郭隳頹。
而元昊勇鷙桀黠之虜也,其包畜奸謀欲窺中國者累年矣。
而我方恬然不以為慮,待其謀成兵具,一旦反書來上,然後茫然不知所措,中外震駭,舉動倉惶,所以用兵之初,有敗而無勝也。
既而朝廷用韓琦、範仲淹等,付以西事,極力經營,而勇夫銳將亦因戰陣稍稍而出。
數年之間,人謀漸得,武備漸修,似可支吾矣。
然而天下已困,所以屈意忍恥,復與之和,此慶曆之事爾。
今則不然。
方今甲兵雖未精利,不若往年之腐朽也。
城壘粗嘗完緝,不若往年之隳頹也。
土兵蕃落增添訓練,不若往年寡弱之驕軍也。
大小將校曾經戰陣者,往往尚在,不若往年魏昭炳、夏隨之徒綺紈子弟也。
一二執政之臣皆當時宣力者,其留心西事熟矣,不若往時大臣茫然不知所措者也。
蓋往年以不知邊事之謀臣,馭不識幹戈之將,用驕兵,執朽器,以當桀黠新興之虜,此所以敗也。
方今謀臣武將、城壁器械不類往年,而諒祚狂童不及元昊遠甚。
往年忽而不思,今又已先覺,可以早為之備。
苟其不叛則已,若其果叛,未必不為中國利也。
臣謂可因此時,雪前恥,收後功,但顧人謀如何爾。
若上憑陛下神威睿算,係累諒祚君臣獻於廟社,此其上也。
其次逐狂虜於黃河之北,以復朔方故地。
最下盡取山界,奪其險而我守之,以永絕邊患。
此臣竊量事勢,謂或如此。
臣所謂鑒往年已驗之失者,其小失非一,不可悉數,臣請言其大者。
夫夷狄變詐,兵交陣合,彼佯敗以為誘,我貪利而追之,或不虞橫出而為其所邀,或進陷死地而困於束手。
此前日兵敗之戒,今明習兵戰者,亦能知之。
此雖小事也。
亦不可忽。
所謂大計之繆者,攻守之策皆失爾。
臣視慶曆禦邊之備,東起麟、府,西盡秦、隴,地長一千餘裡,分為路者五。
而路分為州軍者,又二十有四。
而州軍分為寨、為堡、為城者,又幾二百,皆須列兵而守之。
故吾兵雖眾,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
而賊之出也,常舉其國眾,合聚為一而來。
是吾兵雖多,分而為寡;彼眾雖寡,聚之為多。
以彼之多,擊吾之寡,不得不敗也。
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
而五路大將所謂戰兵者,分在二十四州軍,欲合而出,則懼後空而無備,欲各留守備而合其餘,則數少不足以出攻。
此當時所以用兵累年終不能一出者,以此也。
夫進不能出攻,退不能自守,是謂攻守皆無策者,往年已驗之失也。
臣所謂今日可用之謀者,在定出攻之計爾,必用先起製人之術,乃可以取勝也。
蓋列兵分地而守,敵得時出而撓於其間,使我處處為備,常如敵至,師老糧匱,我勞彼逸。
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於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
夫兵分備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
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
所以往年賊常得志也。
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所利者在我,則我當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