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墓誌銘

關燈
縣之人哀其貧,以錢二百千為其賻,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為吏,不可以此汙吾夫。

    」拒而不受。

    於是又知君山能以惠愛其縣人,而以廉化其妻妾也。

     君山間嘗語於予曰:「天子以六科策天下士,而學者以記問應對為事,非古取士之意也。

    吾獨不然,乃晝夜自苦為學。

    」及其亡也,君謨發其遺稿,得十數萬言,皆當時之務。

    其後逾年,天子與大臣講天下利害為條目,其所改更,於君山之稿十得其五六。

    於是又知君山果天下之奇才也。

     君山景祐中舉進士,初為長溪縣尉。

    縣媼二子漁於海而亡,媼指某氏為仇,告縣捕賊。

    縣吏難之,皆曰:「海有風波,豈知其不水死乎?且雖果為仇所殺,若屍不得,則於法不可理。

    」君山獨曰:「媼色有冤,吾不可不為理。

    」乃陰察仇家,得其跡,與媼約曰:「吾與汝宿海上,期十日不得屍,則為媼受捕賊之責。

    」凡宿七日,海水潮,二屍浮而至,驗之,皆殺也,乃捕仇家伏法。

    民有夫婦偕出而盜殺其守舍子者,君山急召裏民畢會,環坐而熟視之,指一人曰:「此殺人者也。

    」訊之,果伏,眾莫知其以何術得也。

    長溪人至今喜道君山事多如此,曰:「前史所載能吏,號如神明,不過此也。

    」自天子與大臣條天下事,而屢下舉吏之法,尤欲官無大小,必得其材,方求天下能吏,而君山死矣,此可為痛惜者也。

     君山諱高,享年二十有八,以某年某月某日卒。

    今年,君謨又歸迎其親,自太康取其柩以歸,將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於某所,且謂予曰:「吾兄弟始去其親而來京師,欲以仕宦為親榮,今幸還家,吾弟獨以柩歸。

    甚矣,老者之愛其子也!何以塞吾親之悲,子能為我銘君山乎?」乃為之銘曰: 嗚呼!吾聞仁義之行於天下也,可使父不哭子,老不哭幼。

    嗟夫君山,不得其壽。

    父母七十,扶行送柩。

    退之有言:死孰謂夭?子墓予銘,其傳不朽。

    庶幾以此,慰其父母。

     梅聖俞墓誌銘 嘉祐五年,京師大疫,四月乙亥,聖俞得疾,臥城東汴陽坊。

    明日,朝之賢士大夫往問疾者,騶呼屬路不絕。

    城東之人,市者廢,行者不得往來,鹹驚顧相語曰:「茲坊所居大人誰邪?何緻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聖俞卒。

    於是賢士大夫又走弔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親且舊者相與聚而謀其後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賻恤其家。

    粵六月甲申,其孤增載其柩南歸,以明年正月丁醜葬於宣州陽城鎮雙歸山。

     聖俞,字也,其名堯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

    自其家世頗能詩,而從父詢以仕顯,至聖俞遂以詩聞。

    自武夫、貴戚、童兒、野叟,皆能道其名字,雖妄愚人不能知詩意者,直曰此世所貴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故求者日踵門,而聖俞詩遂行天下。

    其初喜為清麗間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氣完力餘,益老以勁。

    其應於人者多,故辭非一體,至於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諸子號詩人者僻固而狹陋也。

    聖俞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於詩,然用以為歡,而不怨懟,可謂君子者也。

    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見其文,歎曰:「二百年無此作矣。

    」其後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嘗一召試,賜進士出身,餘輒不報。

    嘉祐元年,翰林學士趙槩等十餘人列言於朝曰:梅某經行修明,願得留與國子諸生講論道德,作為雅頌,以歌詠聖化。

    乃得國子監直講。

    三年冬,袷於太廟,禦史中丞韓絳言天子且親祠,當更製樂章以薦祖考,惟梅某為宜,亦不報。

     聖俞初以從父蔭補太廟齋郎,歷桐城、河南、河陽三縣主簿,以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又知襄城縣,監湖州鹽稅,簽署忠武、鎮安兩軍節度判官,監永濟倉,國子監直講,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

    嘗奏其所撰《唐載》二十六卷,多補正舊史闕繆。

    乃命編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曾祖諱遠,祖諱貌,皆不仕。

    父諱讓,太子中舍緻仕,贈職方郎中。

    母曰仙遊縣太君束氏,又曰清河縣太君張氏。

    初娶謝氏,封南陽縣君。

    再娶刁氏,封某縣君。

    子男五人,曰增、曰墀、曰垌、曰龜兒,一早卒。

    女二人,長適太廟齋郎薛通,次尚幼。

     聖俞學長於《毛詩》,為《小傳》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孫子十三篇》。

    餘嘗論其詩曰:「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蓋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聖俞以為知言。

     銘曰: 不戚其窮,不困其鳴。

    不躓於艱,不履於傾。

    養其和平,以發厥聲。

    震越渾鍠,眾聽以驚。

    以揚其清,以播其英。

    以成其名,以告諸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