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墓誌銘
關燈
小
中
大
日,葬君於潤州丹徒縣義裡鄉檀山裡石門村,又號泣於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間,猶可伸於地下。
」於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書來乞銘以葬。
君諱舜欽,字子美。
其上世居蜀,後徙開封,為開封人。
自君之祖諱易簡,以文章有名,太宗時,承旨翰林為學士,參知政事,官至禮部侍郎。
父諱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賢院。
君少以父蔭補大廟齋郎,調滎陽尉,非所好也,已而鎖其廳去。
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
丁父憂,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在京樓店務。
君狀貌奇偉,慷慨有大志。
少好古,工為文章。
所至皆有善政。
官於京師,位雖卑,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
範文正公薦君,召試,得集賢校理。
自元昊反,兵出無功,而天下殆於久安,尤困兵事。
天子奮然用三四大臣,欲盡革眾弊以紓民。
於是時,範文正公與今富丞相多所設施,而小人不便。
顧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動,未得其根。
以君文正公之所薦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監進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紙錢會客為自盜除名。
君名重天下,所會客皆一時賢俊,悉坐貶逐。
然後中君者喜曰:「吾一舉網盡之矣。
」其後三四大臣相繼罷去,天下事卒不復施為。
君攜妻子居蘇州,買木石作滄浪亭。
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
而時發其憤懣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絕。
又喜行草書,皆可愛。
故雖其短章、醉墨,落筆爭為人所傳。
天下之士聞其名而慕,見其所傳而喜,往揖其貌而竦,聽其論而驚以服,久與其居而不能捨以去也。
居數年,復得湖州長史。
慶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於蘇州,享年四十有一。
君先娶鄭氏,後娶杜氏。
三子:長曰泌,將作監主簿;次曰液、曰激。
二女,長適前進士陳紘,次尚幼。
初,君得罪時,以奏用錢為盜,無敢辨其冤者。
自君卒後,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復召用,皆顯列於朝。
而至今無復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於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詳,而使後世知其有以也。
既又長言以為之辭,庶幾並寫予之所以哀君者。
其辭曰: 謂為無力兮,孰擊而去之?謂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歸?豈彼能兮此不為。
善百譽而不進兮,一毀終世以顛躓,荒孰問兮杳難知。
嗟子之中兮,有韞而無施。
文章發耀兮,星日光輝。
雖冥冥以掩恨兮,不昭昭其永垂。
徂徠石先生墓誌銘 徂徠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也。
徂徠魯東山,而先生非隱者也,其仕嘗位於朝矣,魯之人不稱其官而稱其德,以為徂徠魯之望,先生魯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稱,曰徂徠先生者,魯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氣完,學篤而志大,雖在畎畝,不忘天下之憂。
以謂時無不可為,為之無不至,不在其位,則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於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雖獲禍咎,至死而不悔。
其遇事發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世俗頗駭其言,由是謗議喧然,而小人尤嫉惡之,相與出力必擠之死。
先生安然,不惑不變,曰:「吾道固如是,吾勇過孟賁矣。
」不幸遇疾以卒。
既卒,而姦人有欲以奇禍中傷大臣者,猶指先生以起事,謂其詐死而北走契丹矣,請發棺以驗。
賴天子仁聖,察其誣,得不發棺,而保全其妻子。
先生世為農家,父諱丙,始以仕進,官至太常博士。
先生年二十六,舉進士甲科,為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
禦史臺辟主簿,未至,以上書論赦,罷不召。
秩滿,遷某軍節度掌書記,代其父官於蜀,為嘉州軍事判官。
丁內外艱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徠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喪。
服除,召入國子監直講。
是時,兵討元昊久無功,海內重困。
天子奮然思欲振起威德,而進退二三大臣,增置諫官禦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銳。
先生躍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頌吾職,其可已乎!」乃作《慶曆聖德詩》,以褒貶大臣,分別邪正,累數百言。
詩出,太山孫明復曰:「子禍始於此矣。
」明復,先生之師友也。
其後所謂姦人作奇禍者,乃詩之所斥也。
先生自閑居徂徠,後官於南京,常以經術教授。
及在太學,益以師道自居,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太學之興,自先生始。
其所為文章,曰某集者若幹卷。
其斥佛、老、時文,則有《怪說》、《中國論》,曰去此三者,然後可以有為。
其戒姦臣、宦女,則有《唐鑒》,曰吾非為一世監也。
其餘喜怒哀樂,必見於文。
其辭博辨雄偉,而憂思深遠。
其為言曰:「
」於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書來乞銘以葬。
君諱舜欽,字子美。
其上世居蜀,後徙開封,為開封人。
自君之祖諱易簡,以文章有名,太宗時,承旨翰林為學士,參知政事,官至禮部侍郎。
父諱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賢院。
君少以父蔭補大廟齋郎,調滎陽尉,非所好也,已而鎖其廳去。
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
丁父憂,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在京樓店務。
君狀貌奇偉,慷慨有大志。
少好古,工為文章。
所至皆有善政。
官於京師,位雖卑,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
範文正公薦君,召試,得集賢校理。
自元昊反,兵出無功,而天下殆於久安,尤困兵事。
天子奮然用三四大臣,欲盡革眾弊以紓民。
於是時,範文正公與今富丞相多所設施,而小人不便。
顧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動,未得其根。
以君文正公之所薦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監進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紙錢會客為自盜除名。
君名重天下,所會客皆一時賢俊,悉坐貶逐。
然後中君者喜曰:「吾一舉網盡之矣。
」其後三四大臣相繼罷去,天下事卒不復施為。
君攜妻子居蘇州,買木石作滄浪亭。
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
而時發其憤懣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絕。
又喜行草書,皆可愛。
故雖其短章、醉墨,落筆爭為人所傳。
天下之士聞其名而慕,見其所傳而喜,往揖其貌而竦,聽其論而驚以服,久與其居而不能捨以去也。
居數年,復得湖州長史。
慶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於蘇州,享年四十有一。
君先娶鄭氏,後娶杜氏。
三子:長曰泌,將作監主簿;次曰液、曰激。
二女,長適前進士陳紘,次尚幼。
初,君得罪時,以奏用錢為盜,無敢辨其冤者。
自君卒後,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復召用,皆顯列於朝。
而至今無復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於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詳,而使後世知其有以也。
既又長言以為之辭,庶幾並寫予之所以哀君者。
其辭曰: 謂為無力兮,孰擊而去之?謂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歸?豈彼能兮此不為。
善百譽而不進兮,一毀終世以顛躓,荒孰問兮杳難知。
嗟子之中兮,有韞而無施。
文章發耀兮,星日光輝。
雖冥冥以掩恨兮,不昭昭其永垂。
徂徠石先生墓誌銘 徂徠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也。
徂徠魯東山,而先生非隱者也,其仕嘗位於朝矣,魯之人不稱其官而稱其德,以為徂徠魯之望,先生魯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稱,曰徂徠先生者,魯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氣完,學篤而志大,雖在畎畝,不忘天下之憂。
以謂時無不可為,為之無不至,不在其位,則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於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雖獲禍咎,至死而不悔。
其遇事發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世俗頗駭其言,由是謗議喧然,而小人尤嫉惡之,相與出力必擠之死。
先生安然,不惑不變,曰:「吾道固如是,吾勇過孟賁矣。
」不幸遇疾以卒。
既卒,而姦人有欲以奇禍中傷大臣者,猶指先生以起事,謂其詐死而北走契丹矣,請發棺以驗。
賴天子仁聖,察其誣,得不發棺,而保全其妻子。
先生世為農家,父諱丙,始以仕進,官至太常博士。
先生年二十六,舉進士甲科,為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
禦史臺辟主簿,未至,以上書論赦,罷不召。
秩滿,遷某軍節度掌書記,代其父官於蜀,為嘉州軍事判官。
丁內外艱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徠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喪。
服除,召入國子監直講。
是時,兵討元昊久無功,海內重困。
天子奮然思欲振起威德,而進退二三大臣,增置諫官禦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銳。
先生躍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頌吾職,其可已乎!」乃作《慶曆聖德詩》,以褒貶大臣,分別邪正,累數百言。
詩出,太山孫明復曰:「子禍始於此矣。
」明復,先生之師友也。
其後所謂姦人作奇禍者,乃詩之所斥也。
先生自閑居徂徠,後官於南京,常以經術教授。
及在太學,益以師道自居,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太學之興,自先生始。
其所為文章,曰某集者若幹卷。
其斥佛、老、時文,則有《怪說》、《中國論》,曰去此三者,然後可以有為。
其戒姦臣、宦女,則有《唐鑒》,曰吾非為一世監也。
其餘喜怒哀樂,必見於文。
其辭博辨雄偉,而憂思深遠。
其為言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