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序
關燈
小
中
大
帝王世次圖序
堯、舜、禹、湯、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謂顯人矣。
而後世猶失其傳者,豈非以其遠也哉?是故君子之學,不窮遠以為能,而闕其不知,慎所傳以惑世也。
方孔子時,周衰學廢,先王之道不明,而異端之說並起。
孔子患之,乃修正《詩》、《書》、《史記》,以止紛亂之說,而欲其傳之信也。
故略其遠而詳其近,於《書》斷自唐、虞以來,著其大事可以為世法者而已。
至於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嘗道者,以其世遠而慎所不知也。
孔子既沒,異端之說復興,周室亦益衰亂。
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先王之道中絕。
漢興久之,《詩》、《書》稍出而不完。
當王道中絕之際,奇書異說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托於孔子之徒,以取信於時。
學者既不備見《詩》、《書》之詳,而習傳盛行之異說,世無聖人以為質,而不自知其取舍真偽。
至有博學好奇之士,務多聞以為勝者,於是盡集諸說,而論次初無所擇,而惟恐遺之也,如司馬遷之《史記》是矣。
以孔子之學,上述前世,止於堯、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
遷遠出孔子之後,而乃上述黃帝以來,又詳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務勝,宜其失之多也。
遷所作《本紀》,出於《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其說,圖而考之。
堯、舜、夏、商、周,皆同出於黃帝。
堯之崩也,下傳其四世孫舜,舜之崩也,復上傳其四世祖禹,而舜、禹皆壽百歲。
稷、契於高辛為子,乃同父異母之兄弟,今以其世次而下之,湯與王季同世。
湯下傳十六世而為紂,王季下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武王。
是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而代之王,何其繆哉! 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
其盛德大業見於行事,而後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已論著之矣。
其久遠難明之事後世不必知,不知不害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
夫孔子所以為聖人者,其智知所取舍,皆如此。
外制集序 慶曆三年春,丞相呂夷簡病,不能朝。
上既更用大臣,銳意天下事,始用諫官、禦史疏,追還夏竦制書,既而召韓琦、範仲淹於陝西,又除富弼樞密副使。
弼、仲淹、琦皆惶恐頓首,辭讓至五六不已。
手詔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對以辭,不得見,遣中貴人趣送閣門,使即受命。
嗚呼!觀琦等之所以讓,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謂聖賢相遭,萬世一遇,而君臣之際、何其盛也!於是時,天下之士孰不願為材邪,顧予何人,亦與台選。
夏四月,召自滑台,入諫院。
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誥。
是時夏人雖數請命,而西師尚未解嚴。
京東累歲盜賊,最後王倫暴起沂州,轉劫江淮之間,而張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鄧,以驚京西。
州縣之吏多不稱職,而民弊矣。
天子方慨然勸農桑,興學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
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別材不肖以進賢能。
患百職之不修,而申行賞罰之信,蓋欲修法度矣。
予時雖掌誥命,猶在諫職,常得奏事殿中,從容盡聞天子所以更張庶事、憂閔元元而勞心求治之意。
退得載於制書,以諷曉訓敕在位者。
然予方與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注,又修編敕,日與同舍論議,治文書所省不一,而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時,已迫丞相出。
故不得專一思慮,工文字,以盡導天子難諭之意,而復誥命於三代之文。
嗟夫!學者文章見用於世鮮矣,況得施於朝廷而又遭人主緻治之盛。
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猶恐不稱,而況不能專一其職,此予所以常遺恨於斯文也。
明年秋,予出為河北轉運使。
又明年春,權知成德軍事。
事少間,發向所作製草而閱之,雖不能盡載明天子之意,於其所述而得一二,足以章示後世。
蓋王者之訓在焉,豈以予文之鄙而廢也。
於是錄之為三卷。
予自直閣下,儤直八十始滿。
不數日,奉使河東。
還,即以來河北。
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餘篇雲。
內制集序 昔錢思公嘗以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皆可雜以他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
思公自言為此語頗取怒於達官,然亦自負以為至論。
今學士所作文書多矣,至於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祈禳必祝,往往近於家人裏巷之事;而製詔取便於宣讀,常拘以世俗所謂四六之文。
其類多如此。
然則果可謂之文章者歟? 予在翰林六年,中間進拜二三大臣,皆適不當直。
而天下無事,四夷和好,兵革不用。
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號令,訓戒約束,自非因事,無以發明。
矧予
而後世猶失其傳者,豈非以其遠也哉?是故君子之學,不窮遠以為能,而闕其不知,慎所傳以惑世也。
方孔子時,周衰學廢,先王之道不明,而異端之說並起。
孔子患之,乃修正《詩》、《書》、《史記》,以止紛亂之說,而欲其傳之信也。
故略其遠而詳其近,於《書》斷自唐、虞以來,著其大事可以為世法者而已。
至於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嘗道者,以其世遠而慎所不知也。
孔子既沒,異端之說復興,周室亦益衰亂。
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先王之道中絕。
漢興久之,《詩》、《書》稍出而不完。
當王道中絕之際,奇書異說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托於孔子之徒,以取信於時。
學者既不備見《詩》、《書》之詳,而習傳盛行之異說,世無聖人以為質,而不自知其取舍真偽。
至有博學好奇之士,務多聞以為勝者,於是盡集諸說,而論次初無所擇,而惟恐遺之也,如司馬遷之《史記》是矣。
以孔子之學,上述前世,止於堯、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
遷遠出孔子之後,而乃上述黃帝以來,又詳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務勝,宜其失之多也。
遷所作《本紀》,出於《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其說,圖而考之。
堯、舜、夏、商、周,皆同出於黃帝。
堯之崩也,下傳其四世孫舜,舜之崩也,復上傳其四世祖禹,而舜、禹皆壽百歲。
稷、契於高辛為子,乃同父異母之兄弟,今以其世次而下之,湯與王季同世。
湯下傳十六世而為紂,王季下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武王。
是文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四世孫而代之王,何其繆哉! 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
其盛德大業見於行事,而後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已論著之矣。
其久遠難明之事後世不必知,不知不害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
夫孔子所以為聖人者,其智知所取舍,皆如此。
外制集序 慶曆三年春,丞相呂夷簡病,不能朝。
上既更用大臣,銳意天下事,始用諫官、禦史疏,追還夏竦制書,既而召韓琦、範仲淹於陝西,又除富弼樞密副使。
弼、仲淹、琦皆惶恐頓首,辭讓至五六不已。
手詔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對以辭,不得見,遣中貴人趣送閣門,使即受命。
嗚呼!觀琦等之所以讓,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謂聖賢相遭,萬世一遇,而君臣之際、何其盛也!於是時,天下之士孰不願為材邪,顧予何人,亦與台選。
夏四月,召自滑台,入諫院。
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誥。
是時夏人雖數請命,而西師尚未解嚴。
京東累歲盜賊,最後王倫暴起沂州,轉劫江淮之間,而張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鄧,以驚京西。
州縣之吏多不稱職,而民弊矣。
天子方慨然勸農桑,興學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
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別材不肖以進賢能。
患百職之不修,而申行賞罰之信,蓋欲修法度矣。
予時雖掌誥命,猶在諫職,常得奏事殿中,從容盡聞天子所以更張庶事、憂閔元元而勞心求治之意。
退得載於制書,以諷曉訓敕在位者。
然予方與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注,又修編敕,日與同舍論議,治文書所省不一,而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時,已迫丞相出。
故不得專一思慮,工文字,以盡導天子難諭之意,而復誥命於三代之文。
嗟夫!學者文章見用於世鮮矣,況得施於朝廷而又遭人主緻治之盛。
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猶恐不稱,而況不能專一其職,此予所以常遺恨於斯文也。
明年秋,予出為河北轉運使。
又明年春,權知成德軍事。
事少間,發向所作製草而閱之,雖不能盡載明天子之意,於其所述而得一二,足以章示後世。
蓋王者之訓在焉,豈以予文之鄙而廢也。
於是錄之為三卷。
予自直閣下,儤直八十始滿。
不數日,奉使河東。
還,即以來河北。
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餘篇雲。
內制集序 昔錢思公嘗以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皆可雜以他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
思公自言為此語頗取怒於達官,然亦自負以為至論。
今學士所作文書多矣,至於青詞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祈禳必祝,往往近於家人裏巷之事;而製詔取便於宣讀,常拘以世俗所謂四六之文。
其類多如此。
然則果可謂之文章者歟? 予在翰林六年,中間進拜二三大臣,皆適不當直。
而天下無事,四夷和好,兵革不用。
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號令,訓戒約束,自非因事,無以發明。
矧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