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書
關燈
小
中
大
忤上,而言是也,當助以辯;若其言非也,猶宜曰所舉者為主簿爾,非言事也,待為主簿不任職,則可罷請以此辭焉可也。
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為隨時好惡而高下者也。
今備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糾舉一信於台臣。
而執事始舉介曰能,朝廷信而將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曰不能。
是執事自信猶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之取信於執事哉? 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
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台,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後止也。
伏惟執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復雲;若將舉賢也,願無易介而他敢也。
今世之官,兼禦史者例不與台事,故敢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與刁景純學士書 修頓首啟:近自罷乾德,遂居南陽,始見謝舍人,知丈丈內翰兇訃,聞問驚怛,不能已已。
丈丈位望並隆,然平生亦嘗坎坷,數年以來,方履亨途,任要劇,其去大用尺寸間爾,豈富與貴不可力為,而天之賦予多少有限邪?凡天之賦予人者,又量何事而為之節也?前既不可詰,但痛惜感悼而已。
某自束髮為學,初末有一人知者。
及首登門,便被憐獎,開端誘道,勤勤不已,至其粗若有成而後止。
雖其後遊於諸公而獲齒多士,雖有知者,皆莫之酂民。
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一遭人之顧己,不以至公相期,反趨走門下,脅肩諂笑,甚者獻讒諛而備使令,以卑昵自親。
名曰報德,非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
是故懼此,惟欲少勵名節,庶不泯然無聞,用以不負所知爾。
某之愚誠,所守如此,然雖胥公,亦未必諒某此心也。
自前歲得罪夷陵,奔走萬裡,身日益窮,跡日益疏,不及再聞語言之音,而遂為幽明之隔。
嗟夫!世俗之態既不欲為,愚誠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門長號,臨柩一奠,亦又不及。
此之為恨,何足道也!徒能惜不永年與未大用,遂與道路之人同歎爾。
知歸葬廣陵,遂謀京居,議者多雲不便,而聞理命若斯,必有以也。
若須春水汴,某歲盡春初,當過京師,尚可一拜見,以盡區區,身賤力微,於此之時當有可緻,而無毫髮之助,慚愧慚愧。
不宣。
某再拜。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 修啟。
向在河朔,不能自閑,嘗集錄前世金石之遺文,自三代以來古文奇字,莫不皆有。
中間雖罪戾擯斥,水陸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兇,憂患悲愁,無聊倉卒,未嘗一日忘也。
蓋自慶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得區區收拾世人之所棄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
因輒自敘其事,庶以見其志焉。
然顧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
既則自視前所集錄,雖浮屠、老子詭妄之說,常見貶絕於吾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哉?豈非特以其字畫之工邪?然則字書之法雖為學者之餘事,亦有助於金石之傳也。
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而或存者,乃直以字畫而傳,是其幸而得所托爾,豈特有助而已哉? 僕之文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所託,則未必不傳也。
由是言之,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爾。
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人之美者,或聞斯說,謂宜有不能卻也,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
伏惟幸察。
與陳員外書 修本愚無似,固不足以希執友之遊。
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從齒序,跪拜起居,竊兄弟行,寓書存勞,謂宜有所款曲以親之之意,奈何一幅之紙,前名後書,且狀且牒,如上公府。
退以尋度,非謙即疏。
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陽相尊者之為,非宜足下之所以賜修也。
古之書具,惟有鉛刀、竹木。
而削劄為刺,止於達名姓,寓書於簡,止於舒心意,為問好。
惟官府吏曹,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則曰符、曰檄;問訊列對,下而上者則曰狀;位等相以往來,曰移、曰牒。
非公之事,長吏或自以意曉其下以戒以飭者,則曰教;下吏以私自達於其屬長而有所候問請謝者,則曰箋記、書啟。
故非有狀牒之儀,施於非公之事。
相參如今所行者,其原蓋出唐世大臣,或貴且尊,或有權於時,搢紳湊其門以傳,向者謂舊禮不足為重,務稍增之,然始於刺謁,有參候起居,因為之狀。
及五代,始復以候問請謝加狀牒之儀,如公之事,然止施於官之尊貴及吏之長者。
其偽繆所從來既遠,世不根古,以為當然。
居今之世,無
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為隨時好惡而高下者也。
今備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糾舉一信於台臣。
而執事始舉介曰能,朝廷信而將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曰不能。
是執事自信猶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之取信於執事哉? 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
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台,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後止也。
伏惟執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復雲;若將舉賢也,願無易介而他敢也。
今世之官,兼禦史者例不與台事,故敢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與刁景純學士書 修頓首啟:近自罷乾德,遂居南陽,始見謝舍人,知丈丈內翰兇訃,聞問驚怛,不能已已。
丈丈位望並隆,然平生亦嘗坎坷,數年以來,方履亨途,任要劇,其去大用尺寸間爾,豈富與貴不可力為,而天之賦予多少有限邪?凡天之賦予人者,又量何事而為之節也?前既不可詰,但痛惜感悼而已。
某自束髮為學,初末有一人知者。
及首登門,便被憐獎,開端誘道,勤勤不已,至其粗若有成而後止。
雖其後遊於諸公而獲齒多士,雖有知者,皆莫之酂民。
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一遭人之顧己,不以至公相期,反趨走門下,脅肩諂笑,甚者獻讒諛而備使令,以卑昵自親。
名曰報德,非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
是故懼此,惟欲少勵名節,庶不泯然無聞,用以不負所知爾。
某之愚誠,所守如此,然雖胥公,亦未必諒某此心也。
自前歲得罪夷陵,奔走萬裡,身日益窮,跡日益疏,不及再聞語言之音,而遂為幽明之隔。
嗟夫!世俗之態既不欲為,愚誠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門長號,臨柩一奠,亦又不及。
此之為恨,何足道也!徒能惜不永年與未大用,遂與道路之人同歎爾。
知歸葬廣陵,遂謀京居,議者多雲不便,而聞理命若斯,必有以也。
若須春水汴,某歲盡春初,當過京師,尚可一拜見,以盡區區,身賤力微,於此之時當有可緻,而無毫髮之助,慚愧慚愧。
不宣。
某再拜。
與蔡君謨求書《集古錄序》書 修啟。
向在河朔,不能自閑,嘗集錄前世金石之遺文,自三代以來古文奇字,莫不皆有。
中間雖罪戾擯斥,水陸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兇,憂患悲愁,無聊倉卒,未嘗一日忘也。
蓋自慶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自念,好嗜與俗異馳,乃得區區收拾世人之所棄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
因輒自敘其事,庶以見其志焉。
然顧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
既則自視前所集錄,雖浮屠、老子詭妄之說,常見貶絕於吾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哉?豈非特以其字畫之工邪?然則字書之法雖為學者之餘事,亦有助於金石之傳也。
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而或存者,乃直以字畫而傳,是其幸而得所托爾,豈特有助而已哉? 僕之文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所託,則未必不傳也。
由是言之,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謨一揮毫之頃爾。
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人之美者,或聞斯說,謂宜有不能卻也,故輒持其說以進而不疑。
伏惟幸察。
與陳員外書 修本愚無似,固不足以希執友之遊。
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從齒序,跪拜起居,竊兄弟行,寓書存勞,謂宜有所款曲以親之之意,奈何一幅之紙,前名後書,且狀且牒,如上公府。
退以尋度,非謙即疏。
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陽相尊者之為,非宜足下之所以賜修也。
古之書具,惟有鉛刀、竹木。
而削劄為刺,止於達名姓,寓書於簡,止於舒心意,為問好。
惟官府吏曹,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則曰符、曰檄;問訊列對,下而上者則曰狀;位等相以往來,曰移、曰牒。
非公之事,長吏或自以意曉其下以戒以飭者,則曰教;下吏以私自達於其屬長而有所候問請謝者,則曰箋記、書啟。
故非有狀牒之儀,施於非公之事。
相參如今所行者,其原蓋出唐世大臣,或貴且尊,或有權於時,搢紳湊其門以傳,向者謂舊禮不足為重,務稍增之,然始於刺謁,有參候起居,因為之狀。
及五代,始復以候問請謝加狀牒之儀,如公之事,然止施於官之尊貴及吏之長者。
其偽繆所從來既遠,世不根古,以為當然。
居今之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