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記
關燈
小
中
大
息,惜乎舊史殘略,不能備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節度鄭官來此,求於滑人,得公之孫睿所録家傳,頗多於舊史,其記德勝之戰尤詳。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經於帝前。
公因用笏畫山川,爲禦史彈而見廢。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節。
此皆舊史無之。
又雲,公在滑,以讒自歸於京師;而史雲召之。
是時梁兵盡屬段凝,京師羸兵不滿數千,公得保鑾五百人,之鄆州,以力寡敗於中都;而史雲將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勝也,初受命於帝前,期以三日破敵,梁之將相,聞者皆竊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是時莊宗在魏,聞公復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馳馬來救,已不及矣。
莊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國家罷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敗軍殺將,連四五年,而攻守之計至今未決。
予嘗獨持用奇取勝之議,而歎連將屢失其機。
時人聞予説者,或笑以爲狂,或忽若不聞,雖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讀公家傳,至於德勝之捷,乃知古之名將必出於奇,然後能勝。
然非審於爲計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偉男子之所爲,非拘牽常算之士可到也。
每讀其傳,未嘗不想見其人。
後二年,予復來通判州事。
歳之正月,過俗所謂鐵槍寺者,又得公畫像而拜焉。
歳久磨滅,隱隱可見,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懼失其眞也。
公尤善用槍,當時號「王鐵槍」,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猶以名其寺,童兒牧豎皆知王鐵槍之爲良將也。
一槍之勇,同時豈無?而公獨不朽者,豈其忠義之節使然歟?畫已百餘年矣,完之復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係乎畫之存不存也。
而予尤區區如此者,蓋其希慕之至焉耳。
讀其書,尚想乎其人,況得拜其像識其面目,不忍見其壞也。
畫既完,因書予所得者於後,而歸其人使藏之。
樊侯廟災記 鄭之盜,有入樊侯廟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風雨雹,近鄭之田麥苗皆死。
人鹹駭曰:「侯怒為之也。
」 餘謂樊侯本以屠狗立軍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為列侯,邑食舞陽,剖符傳封,與漢長久,《禮》所謂有功德於民則祀之者歟!舞陽距鄭既不遠,不漢、楚常苦戰滎陽、京、索間,亦侯平生提戈斬級所立功處,故廟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參乘沛公,事危鴻門,振目一顧,使羽失氣,其勇力足有過人者,故後世言雄武稱樊將軍,宜其聰明正直,有遺靈矣。
然當盜之倳刃腹中,獨不能保其心腹腎腸哉?而反貽怒於無罪之民,以騁其恣睢,何哉?豈生能萬人敵,而死不能庇一躬耶!豈其靈不神於禦盜,而反神於平民以駭其耳目邪!風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罰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濫用之邪?蓋聞陰陽之氣,怒則薄而為風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結而為雹。
方今歲且久旱,伏陰不興,壯陽剛燥,疑有不和而凝結者,豈其適會民之自災也邪?不然,則喑嗚叱吒,使風馳霆擊,則侯之威靈暴矣哉! 明因大師塔記 明因大師道詮,姓衛氏,并州文水縣民家子。
生於太平興國辛巳之歲,終於明道癸酉之正月,壽五十有三年。
始為童子,辭家人,入洛陽妙覺禪院,依真行大師惠璿,學浮圖法。
鹹平五年,始去氏,削髮入僧籍。
後二十四年,賜紫衣,遂主其眾。
又四年,賜號明因,兼領右街教門事。
凡為僧三十有一年。
卒之明年,其徒以骨葬城南龍門山下。
始道詮未死時,予過其廬,問其年幾何,曰五十有二矣。
問其何許人也,曰本太原農家也。
因與語曰:《詩&bull唐風》言晉本唐之俗,其民被堯之德化,且詩多以儉刺,然其勤生以儉嗇,樸厚而純固,最得古之遺風。
今能言其土風乎?其民俗何若?信若《詩》之所謂乎?《詩》去今餘千歲矣,猶若《詩》之時乎?其亦隨世而遷變也?」曰:「樹麻而衣,陶瓦而食,築土而室,甘辛苦薄滋味。
歲耕日積,有餘則窖而藏之,率千百年不輒發。
其勤且儉誠有古之遺風,至今而不變也。
」又言:「為兒時聞長老語,晉自春秋為盛國。
至唐基並以興,世為北京。
及朱氏有中土,後唐倚並為雄,亦卒以王,既而晉祖又以王,漢又以王。
遭時之故,相次出三天子。
劉崇父子又自為國。
故民熟兵鬥,饟軍死戰,勞苦幾百年不得息。
既而聖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兵臨城門,係繼元以歸。
並民然後被政教,棄兵專農,休息勞苦,為太平之幸人。
並平後二歲,我始生,幼又依浮圖,生不見幹戈,長不執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土,力不穡而休,乃並人之又幸者也。
今老矣,且病,即死無恨。
」 予愛其語樸而詳。
他日,復過其廬,莫見也。
訪之,曰死矣,為之惻然。
及其葬,其徒有求予誌其始終者,因并書其常語予者,誌歲月雲爾。
備注: [1]一作「釀泉」。
此泉出自於兩峯之間,有兩峯讓出之意,故名「讓泉」。
明刻本訛作「釀泉」,誤。
詳見討論。
[2]一本無「曰」字
康定元年,予以節度鄭官來此,求於滑人,得公之孫睿所録家傳,頗多於舊史,其記德勝之戰尤詳。
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經於帝前。
公因用笏畫山川,爲禦史彈而見廢。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節。
此皆舊史無之。
又雲,公在滑,以讒自歸於京師;而史雲召之。
是時梁兵盡屬段凝,京師羸兵不滿數千,公得保鑾五百人,之鄆州,以力寡敗於中都;而史雲將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公之攻德勝也,初受命於帝前,期以三日破敵,梁之將相,聞者皆竊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是時莊宗在魏,聞公復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馳馬來救,已不及矣。
莊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今國家罷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敗軍殺將,連四五年,而攻守之計至今未決。
予嘗獨持用奇取勝之議,而歎連將屢失其機。
時人聞予説者,或笑以爲狂,或忽若不聞,雖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讀公家傳,至於德勝之捷,乃知古之名將必出於奇,然後能勝。
然非審於爲計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偉男子之所爲,非拘牽常算之士可到也。
每讀其傳,未嘗不想見其人。
後二年,予復來通判州事。
歳之正月,過俗所謂鐵槍寺者,又得公畫像而拜焉。
歳久磨滅,隱隱可見,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懼失其眞也。
公尤善用槍,當時號「王鐵槍」,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猶以名其寺,童兒牧豎皆知王鐵槍之爲良將也。
一槍之勇,同時豈無?而公獨不朽者,豈其忠義之節使然歟?畫已百餘年矣,完之復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係乎畫之存不存也。
而予尤區區如此者,蓋其希慕之至焉耳。
讀其書,尚想乎其人,況得拜其像識其面目,不忍見其壞也。
畫既完,因書予所得者於後,而歸其人使藏之。
樊侯廟災記 鄭之盜,有入樊侯廟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風雨雹,近鄭之田麥苗皆死。
人鹹駭曰:「侯怒為之也。
」 餘謂樊侯本以屠狗立軍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為列侯,邑食舞陽,剖符傳封,與漢長久,《禮》所謂有功德於民則祀之者歟!舞陽距鄭既不遠,不漢、楚常苦戰滎陽、京、索間,亦侯平生提戈斬級所立功處,故廟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參乘沛公,事危鴻門,振目一顧,使羽失氣,其勇力足有過人者,故後世言雄武稱樊將軍,宜其聰明正直,有遺靈矣。
然當盜之倳刃腹中,獨不能保其心腹腎腸哉?而反貽怒於無罪之民,以騁其恣睢,何哉?豈生能萬人敵,而死不能庇一躬耶!豈其靈不神於禦盜,而反神於平民以駭其耳目邪!風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罰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濫用之邪?蓋聞陰陽之氣,怒則薄而為風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結而為雹。
方今歲且久旱,伏陰不興,壯陽剛燥,疑有不和而凝結者,豈其適會民之自災也邪?不然,則喑嗚叱吒,使風馳霆擊,則侯之威靈暴矣哉! 明因大師塔記 明因大師道詮,姓衛氏,并州文水縣民家子。
生於太平興國辛巳之歲,終於明道癸酉之正月,壽五十有三年。
始為童子,辭家人,入洛陽妙覺禪院,依真行大師惠璿,學浮圖法。
鹹平五年,始去氏,削髮入僧籍。
後二十四年,賜紫衣,遂主其眾。
又四年,賜號明因,兼領右街教門事。
凡為僧三十有一年。
卒之明年,其徒以骨葬城南龍門山下。
始道詮未死時,予過其廬,問其年幾何,曰五十有二矣。
問其何許人也,曰本太原農家也。
因與語曰:《詩&bull唐風》言晉本唐之俗,其民被堯之德化,且詩多以儉刺,然其勤生以儉嗇,樸厚而純固,最得古之遺風。
今能言其土風乎?其民俗何若?信若《詩》之所謂乎?《詩》去今餘千歲矣,猶若《詩》之時乎?其亦隨世而遷變也?」曰:「樹麻而衣,陶瓦而食,築土而室,甘辛苦薄滋味。
歲耕日積,有餘則窖而藏之,率千百年不輒發。
其勤且儉誠有古之遺風,至今而不變也。
」又言:「為兒時聞長老語,晉自春秋為盛國。
至唐基並以興,世為北京。
及朱氏有中土,後唐倚並為雄,亦卒以王,既而晉祖又以王,漢又以王。
遭時之故,相次出三天子。
劉崇父子又自為國。
故民熟兵鬥,饟軍死戰,勞苦幾百年不得息。
既而聖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兵臨城門,係繼元以歸。
並民然後被政教,棄兵專農,休息勞苦,為太平之幸人。
並平後二歲,我始生,幼又依浮圖,生不見幹戈,長不執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土,力不穡而休,乃並人之又幸者也。
今老矣,且病,即死無恨。
」 予愛其語樸而詳。
他日,復過其廬,莫見也。
訪之,曰死矣,為之惻然。
及其葬,其徒有求予誌其始終者,因并書其常語予者,誌歲月雲爾。
備注: [1]一作「釀泉」。
此泉出自於兩峯之間,有兩峯讓出之意,故名「讓泉」。
明刻本訛作「釀泉」,誤。
詳見討論。
[2]一本無「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