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書
關燈
小
中
大
經。
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事者果毅。
三代、兩漢之學,不過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某以為合,故敢道此,未知於足下之意合否。
答李大臨學士書 修再拜。
人至,辱書,甚慰。
永陽窮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嘗得賢士君子居焉。
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與處,甚樂,每登臨覽泉石之際,惟恐其去也。
其後徙官廣陵,忽忽不逾歲而求潁,在潁逾年,差自適,然滁之山林泉石與杜君共樂者,未嘗輒一日忘於心也。
今足下在滁,而事陳君與居。
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達於進退窮通之理,能達於此而無累於心,然後山林泉石可以樂,必與賢者共,然後登臨之際有以樂也。
足下所得與修之得者同,而有小異者。
修不足以知道,獨其遭世憂患多,齒髮衰,因得閑處而為宜爾,此為與足下異也。
不知足下之樂,惟恐其去,能與修同否?況足下學至文高,宜有所施於當世,不得若某之戀戀,此其與某異也。
得陳君所寄二圖,覽其景物之宛然,復思二賢相與之樂,恨不得追逐於其間。
因人還,草率。
答徐無黨第一書 修白。
人還,惠書及《始隱書論》等,並前所記《獲麟論》,文辭馳騁之際,豈常人筆力可到?於辨論經旨,則不敢以為是。
蓋吾子自信甚銳,又嘗取信於某,苟以為然,誰能奉奪?凡今治經者,莫不患聖人之意不明,而為諸儒以自出之說汩之也。
今於經外又自為說,則是患沙渾水而投土益之也,不若沙土盡去,則水清而明矣。
魯隱公南面治其國,臣其吏民者十餘年,死而入廟,立諡稱公,則當時魯人孰謂息姑不為君也?孔子修《春秋》,凡與諸侯盟會、行師、命將,一以公書之,於其卒也,書曰「公薨」,則聖人何嘗異隱於他公也?據《經》,隱公立十一年而薨,則左氏何從而知其攝,公羊、穀梁何從而見其有讓桓之跡,吾子亦何從而雲雲也?仲尼曰「吾其為東周乎」,與吾子起於平王之說,何相反之甚邪!故某嘗告學者慎於述作,誠以是也。
秋初許相訪,此不子細,略開其端,吾子必能自思而得之。
不宣。
答宋鹹書 修頓首白:州人至,蒙惠書及《補注周易》,甚善。
世無孔子久矣,六經之旨失其傳,其有不可得而正者,自非孔子復出,無以得其真也。
儒者之於學博矣,而又苦心勞神於殘編朽簡之中,以求千歲失傳之繆,茫乎前望已遠之聖人而不可見,杳乎後顧無窮之來者,欲為未悟決難解之惑,是真所謂勞而少功者哉!然而經非一世之書也,其傳之繆非一日之失也,其所以刊正補緝亦非一人之能也。
使學者名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十取其一,百取其十,雖未能復六經於無失而卓如日月之明,然聚眾人之善以補緝之,庶幾不至於大繆,可以俟聖人之復生也。
然則學者之於經,其可已乎? 足下於經勤矣,凡其所失,無所不欲正之,其刊正補緝者眾,則其所得亦已多矣。
修學不敏明,而又無強力以自濟,恐終不能少出所見,以補六經之萬一,得足下所為,故尤區區而不能忘也。
答吳充秀才書 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
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禦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假譽而為重、借力而後進者也。
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
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
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
」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
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
若子雲、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足下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
而又志於為道,猶自
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事者果毅。
三代、兩漢之學,不過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某以為合,故敢道此,未知於足下之意合否。
答李大臨學士書 修再拜。
人至,辱書,甚慰。
永陽窮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嘗得賢士君子居焉。
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與處,甚樂,每登臨覽泉石之際,惟恐其去也。
其後徙官廣陵,忽忽不逾歲而求潁,在潁逾年,差自適,然滁之山林泉石與杜君共樂者,未嘗輒一日忘於心也。
今足下在滁,而事陳君與居。
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達於進退窮通之理,能達於此而無累於心,然後山林泉石可以樂,必與賢者共,然後登臨之際有以樂也。
足下所得與修之得者同,而有小異者。
修不足以知道,獨其遭世憂患多,齒髮衰,因得閑處而為宜爾,此為與足下異也。
不知足下之樂,惟恐其去,能與修同否?況足下學至文高,宜有所施於當世,不得若某之戀戀,此其與某異也。
得陳君所寄二圖,覽其景物之宛然,復思二賢相與之樂,恨不得追逐於其間。
因人還,草率。
答徐無黨第一書 修白。
人還,惠書及《始隱書論》等,並前所記《獲麟論》,文辭馳騁之際,豈常人筆力可到?於辨論經旨,則不敢以為是。
蓋吾子自信甚銳,又嘗取信於某,苟以為然,誰能奉奪?凡今治經者,莫不患聖人之意不明,而為諸儒以自出之說汩之也。
今於經外又自為說,則是患沙渾水而投土益之也,不若沙土盡去,則水清而明矣。
魯隱公南面治其國,臣其吏民者十餘年,死而入廟,立諡稱公,則當時魯人孰謂息姑不為君也?孔子修《春秋》,凡與諸侯盟會、行師、命將,一以公書之,於其卒也,書曰「公薨」,則聖人何嘗異隱於他公也?據《經》,隱公立十一年而薨,則左氏何從而知其攝,公羊、穀梁何從而見其有讓桓之跡,吾子亦何從而雲雲也?仲尼曰「吾其為東周乎」,與吾子起於平王之說,何相反之甚邪!故某嘗告學者慎於述作,誠以是也。
秋初許相訪,此不子細,略開其端,吾子必能自思而得之。
不宣。
答宋鹹書 修頓首白:州人至,蒙惠書及《補注周易》,甚善。
世無孔子久矣,六經之旨失其傳,其有不可得而正者,自非孔子復出,無以得其真也。
儒者之於學博矣,而又苦心勞神於殘編朽簡之中,以求千歲失傳之繆,茫乎前望已遠之聖人而不可見,杳乎後顧無窮之來者,欲為未悟決難解之惑,是真所謂勞而少功者哉!然而經非一世之書也,其傳之繆非一日之失也,其所以刊正補緝亦非一人之能也。
使學者名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十取其一,百取其十,雖未能復六經於無失而卓如日月之明,然聚眾人之善以補緝之,庶幾不至於大繆,可以俟聖人之復生也。
然則學者之於經,其可已乎? 足下於經勤矣,凡其所失,無所不欲正之,其刊正補緝者眾,則其所得亦已多矣。
修學不敏明,而又無強力以自濟,恐終不能少出所見,以補六經之萬一,得足下所為,故尤區區而不能忘也。
答吳充秀才書 修頓首白先輩吳君足下。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
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可禦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非待假譽而為重、借力而後進者也。
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
非道之於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
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
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
」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曰:「吾文士也,職於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
然讀《易》者如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
若子雲、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
後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足下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
而又志於為道,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