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書
關燈
小
中
大
雕刻文章者,譬如為吏而不受貨財,蓋道當爾,不足恃以為賢也。
屬久苦小疾,無意思。
不宣。
與張秀才棐第一書 前日辱以詩、賦、雜文、啟事為贄,披讀三四,不能輒休。
足下家籍河中,為鄉進士,精學勵行,嘗已選於裏、升於府、而試於有司矣,誠可謂彼邦之秀者歟。
然士之居也,遊必有友,學必有師。
其鄉必有先生長者,府縣必有賢守長、佐吏,彼能為足下稱才而述美者宜不少矣。
今乃越數百裡,犯風霜於大國,望官府,下首於閽謁者以道姓名,趨走拜伏於人之階廡間,何其勤勞乎!豈由心負其所有,而思以一發之邪?將顧視其鄉之狹陋不足自廣,而謂夫大國多賢士君子,可以奮揚而光遠之邪?則足下之來也,其志豈近而求豈小邪?得非磨光濯色,計之熟,蔔之吉,而後勇決以來邪? 今市之門旦而啟,商者趨焉,賈者坐焉,持寶而欲價者之焉,齎金而求寶者亦之焉,閑民無資攘臂以遊者亦之焉。
洛陽,天下之大市也,來而欲價者有矣,坐而為之輕重者有矣。
予居其間,其官位學行無動人也,是非可否不足取信也,其亦無資而攘臂以遊者也。
今足下之來,試其價,既就於可以輕重者矣,而反以及予。
夫以無資者當求價之責,雖知貪於所得,而不知有以為價也。
故辱賜以來,且慚且喜,既不能塞所求以報厚意,姑道此以為謝。
與張秀才第二書 前日去後,復取前所貺古今雜文十數篇,反復讀之,若《大節賦》、《樂古》、《太古曲》等篇,言尤高而志極大。
尋足下之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援今以復之古,而翦剔齊整凡今之紛殽駁冗者歟?然後益知足下之好學,甚有志者也。
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遠,務高言而鮮事實,此少過也。
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後履之以身,施之於事,而又見於文章而發之,以信後世。
其道,周公、孔子、孟軻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則六經所載至今而取信者是也。
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及誕者言之,乃以混蒙虛無為道,洪荒廣略為古,其道難法,其言難行。
孔子之言道曰:「道不遠人。
」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謂道」,又曰「可離非道也。
」《春秋》之為書也,以成、隱讓而不正之,傳者曰「《春秋》信道不信邪,」謂隱未能蹈道。
齊侯遷衛,書「城楚丘」,與其仁不與其專封,傳者曰「仁不勝道」。
凡此所謂道者,乃聖人之道也,此履之於身、施之於事而可得者也,豈如誕者之言者邪!堯、禹之《書》皆曰「若稽古」。
傅說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
凡此所謂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禮樂、刑法之事,又豈如誕者之言者邪!此君子之所學也。
夫所謂舍近而取遠雲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去堯、舜遠,孰與今去堯、舜遠也?孔子刪《書》,斷自《堯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謂學,則曰「祖述堯舜」。
如孔子之聖且勤,而弗道其前者,豈不能邪?蓋以其漸遠而難彰,不可以信後世也。
今生於孔子之絕後,而反欲求堯、舜之已前,世所謂務高言而鮮事實者也。
唐、虞之道為百王首,仲尼之歎曰「蕩蕩乎」!謂高深閎大而不可名也。
及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後世尊崇仰望不可及。
其嚴若天,然則《書》之言豈不高邪?然其事不過於親九族,平百姓,憂水患,問臣下誰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見諸侯,齊律度,謹權衡,使臣下誅放四罪而已。
孔子之後,惟孟軻最知道,然其言不過於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謂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
夫二《典》之文,豈不為文?孟軻之言道,豈不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蓋切於事實而已。
今學者不深本之,乃樂誕者之言?思混沌於古初,以無形為至道者,無有高下遠近。
使賢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無過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亙萬世,可行而不變也。
今以謂不足為,而務高遠之為勝,以廣誕者無用之說,是非學者之所盡心也。
宜少下其高而近其遠,以及乎中,則庶乎至矣。
凡僕之所論者,皆陳言淺語,如足下之多聞博學,不宜為足下道之也。
然某之所以雲者,本欲損足下高遠而俯就之,則安敢務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與荊南樂秀才書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絶,而再辱書;再而未答,宜絶,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
屬久苦小疾,無意思。
不宣。
與張秀才棐第一書 前日辱以詩、賦、雜文、啟事為贄,披讀三四,不能輒休。
足下家籍河中,為鄉進士,精學勵行,嘗已選於裏、升於府、而試於有司矣,誠可謂彼邦之秀者歟。
然士之居也,遊必有友,學必有師。
其鄉必有先生長者,府縣必有賢守長、佐吏,彼能為足下稱才而述美者宜不少矣。
今乃越數百裡,犯風霜於大國,望官府,下首於閽謁者以道姓名,趨走拜伏於人之階廡間,何其勤勞乎!豈由心負其所有,而思以一發之邪?將顧視其鄉之狹陋不足自廣,而謂夫大國多賢士君子,可以奮揚而光遠之邪?則足下之來也,其志豈近而求豈小邪?得非磨光濯色,計之熟,蔔之吉,而後勇決以來邪? 今市之門旦而啟,商者趨焉,賈者坐焉,持寶而欲價者之焉,齎金而求寶者亦之焉,閑民無資攘臂以遊者亦之焉。
洛陽,天下之大市也,來而欲價者有矣,坐而為之輕重者有矣。
予居其間,其官位學行無動人也,是非可否不足取信也,其亦無資而攘臂以遊者也。
今足下之來,試其價,既就於可以輕重者矣,而反以及予。
夫以無資者當求價之責,雖知貪於所得,而不知有以為價也。
故辱賜以來,且慚且喜,既不能塞所求以報厚意,姑道此以為謝。
與張秀才第二書 前日去後,復取前所貺古今雜文十數篇,反復讀之,若《大節賦》、《樂古》、《太古曲》等篇,言尤高而志極大。
尋足下之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援今以復之古,而翦剔齊整凡今之紛殽駁冗者歟?然後益知足下之好學,甚有志者也。
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遠,務高言而鮮事實,此少過也。
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後履之以身,施之於事,而又見於文章而發之,以信後世。
其道,周公、孔子、孟軻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則六經所載至今而取信者是也。
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及誕者言之,乃以混蒙虛無為道,洪荒廣略為古,其道難法,其言難行。
孔子之言道曰:「道不遠人。
」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謂道」,又曰「可離非道也。
」《春秋》之為書也,以成、隱讓而不正之,傳者曰「《春秋》信道不信邪,」謂隱未能蹈道。
齊侯遷衛,書「城楚丘」,與其仁不與其專封,傳者曰「仁不勝道」。
凡此所謂道者,乃聖人之道也,此履之於身、施之於事而可得者也,豈如誕者之言者邪!堯、禹之《書》皆曰「若稽古」。
傅說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
凡此所謂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禮樂、刑法之事,又豈如誕者之言者邪!此君子之所學也。
夫所謂舍近而取遠雲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去堯、舜遠,孰與今去堯、舜遠也?孔子刪《書》,斷自《堯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謂學,則曰「祖述堯舜」。
如孔子之聖且勤,而弗道其前者,豈不能邪?蓋以其漸遠而難彰,不可以信後世也。
今生於孔子之絕後,而反欲求堯、舜之已前,世所謂務高言而鮮事實者也。
唐、虞之道為百王首,仲尼之歎曰「蕩蕩乎」!謂高深閎大而不可名也。
及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後世尊崇仰望不可及。
其嚴若天,然則《書》之言豈不高邪?然其事不過於親九族,平百姓,憂水患,問臣下誰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見諸侯,齊律度,謹權衡,使臣下誅放四罪而已。
孔子之後,惟孟軻最知道,然其言不過於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謂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
夫二《典》之文,豈不為文?孟軻之言道,豈不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蓋切於事實而已。
今學者不深本之,乃樂誕者之言?思混沌於古初,以無形為至道者,無有高下遠近。
使賢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無過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亙萬世,可行而不變也。
今以謂不足為,而務高遠之為勝,以廣誕者無用之說,是非學者之所盡心也。
宜少下其高而近其遠,以及乎中,則庶乎至矣。
凡僕之所論者,皆陳言淺語,如足下之多聞博學,不宜為足下道之也。
然某之所以雲者,本欲損足下高遠而俯就之,則安敢務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與荊南樂秀才書 修頓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來,屢辱見過。
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及門而贄。
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又辱書。
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絶,而再辱書;再而未答,宜絶,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