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序
關燈
小
中
大
章望之字序
校書郎章君,嘗以其名望之來請字,曰:「願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
」予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異乎眾人者,言出而為民信,事行而為世法,其動作容貌皆可以表於民也。
故紘綖冕弁以為首容,佩玉玦環以為行容,衣裳黼黻以為身容。
手有手容,足有足容,揖讓登降,獻酬俯仰,莫不有容,又見其寬柔溫厚、剛嚴果毅之色,以為仁義之容。
服其服,載其車,立乎朝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廟而臨大事,儼然人望而皆畏之,曰此吾民之所尊也。
非民之知君子,而君子者能自修而尊者也。
然而行不充於內,德不備於人,雖盛其服,文其容,民不尊也。
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嶽瀆,天下之望也。
故君子之賢於一鄉者,一鄉之望也;賢於一國者,一國之望也;名烈著於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於後世者,萬世之望也。
孝慈友悌達於一鄉,古所謂鄉先生者,一鄉之望也。
春秋之賢大夫,若隋之季良、鄭之子產者,一國之望也。
位於中而奸臣賊子不敢竊發於外如漢之大將軍;出入將相,朝廷以為輕重,天下係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
其人已沒,其事已久,聞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龍、稷、契是也。
其功可以及萬世,其道可以師百王,雖有賢聖莫敢過之者,周、孔是也。
此萬世之望,而皆所以為民之表也。
傳曰:「其在賢者,識其大者遠者。
」章君儒其衣冠,氣剛色仁,好學而有誌。
其絜然修乎其外,而輝然充乎其內,以發乎文辭,則又辯博放肆而不流。
是數者皆可以自擇而勉焉者也,是固能識夫遠大者矣。
雖予何以勖焉,第因其志,廣其說,以塞請。
張應之字序 《傳》曰名以製義,謂乎名之必可言也。
世之士君子,名而無所言,言則不能稱述以見乎遠。
餘友河南主簿張君名谷,字仲容。
谷之為義,窪而不盈,動而能應,湛然而深,有似乎賢人君子之德,其所謂名而可言者也。
然嘗竊謂仲容之字,不足以表其所以名之之義。
大凡物以至虛而為用者有三,其體殊焉。
有虛其形而能受者,器之方圓是也。
然受則有量,故多盈溢敗覆之過;有虛其中而能鳴乎外者,鍾鼓是也,然鳴必假物,故須簨虡考擊之設;有虛其體而能應物者,空谷是也,然應必有待,故常自然,以至靜接物而無窮。
士之以是為其名,則君之道從可知也,宜易其字曰應之。
蓋容以言其虛之狀,不若應以體乎容之德也。
君早以孝廉文藝考行於鄉裡,薦之於有司,而又試其用於春官者之選。
深中隱厚,學優道充,其有以應乎物矣。
然今方為小官,主簿書,其所應者近而小,誠未能有以發乎其聲也。
餘知夫虛以待之,則物之來者益廣,響之應者益遠,可涯也哉? 餘與君同以進士登於科,又同為吏於此,群居肩隨,宴閑相語,得以字而相呼。
故於是不能讓而默也,敢為序以易之。
鄭荀改名序 三代之衰,學廢而道不明,然後諸子出。
自老子厭周之亂,用其小見,以為聖人之術止於此,始非仁義而詆聖智。
諸子因之,益得肆其異說,至於戰國,蕩而不反。
然後山淵、齊秦、堅白異同之論興,聖人之學幾乎其息。
最後荀卿子獨用《詩》、《書》之言,貶異扶正,著書以非諸子,尤以勸學為急。
荀卿,楚人。
嘗以學幹諸侯,不用,退老蘭陵,楚人尊之。
及戰國平,三代《詩》、《書》未盡出,漢諸大儒賈生、司馬遷之徒莫不盡用荀卿子,蓋其為說最近於聖人而然也。
滎陽鄭昊,少為詩賦。
舉進士已中第,遂棄之曰:「此不足學也。
」始從先生長者學問,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
鄭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輔以強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師焉,無不至也。
將更其名,數以請,予使之自擇,遂改曰荀。
於是又見其志之果也。
夫荀卿者,未嘗親見聖人,徒讀其書而得之。
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輕之。
使其與遊、夏並進於孔子之門,吾不知其先後也。
世之學者,苟如荀卿,可謂學矣,而又進焉,則孰能禦哉!餘既嘉君善自擇而慕焉,因為之字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
送王陶序 六經皆載聖人之道,而《易》著聖人之用。
吉兇得失、動靜、進退,《易》之事也。
其所以為用者,剛與柔也。
乾健坤順,剛柔之大用也。
至於八卦之變,六爻之錯,剛與柔疊居其位,而吉、亨、利、無咎、兇、厲、悔吝之象生焉。
蓋剛為陽、為德、為君子,柔為陰、為險、為小人。
自乾之初九為後,而上至於剝,其卦五,皆陰剝陽之卦也,小人之道長,君子靜以退之時也。
自坤之初六為復,而上至於,其卦五,皆剛決柔之卦也,小人之道消,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時也。
夫剛之為德,君子之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
其為卦,過泰之三而四為大壯,五為。
壯者,壯也;者,決也。
」予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異乎眾人者,言出而為民信,事行而為世法,其動作容貌皆可以表於民也。
故紘綖冕弁以為首容,佩玉玦環以為行容,衣裳黼黻以為身容。
手有手容,足有足容,揖讓登降,獻酬俯仰,莫不有容,又見其寬柔溫厚、剛嚴果毅之色,以為仁義之容。
服其服,載其車,立乎朝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廟而臨大事,儼然人望而皆畏之,曰此吾民之所尊也。
非民之知君子,而君子者能自修而尊者也。
然而行不充於內,德不備於人,雖盛其服,文其容,民不尊也。
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嶽瀆,天下之望也。
故君子之賢於一鄉者,一鄉之望也;賢於一國者,一國之望也;名烈著於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於後世者,萬世之望也。
孝慈友悌達於一鄉,古所謂鄉先生者,一鄉之望也。
春秋之賢大夫,若隋之季良、鄭之子產者,一國之望也。
位於中而奸臣賊子不敢竊發於外如漢之大將軍;出入將相,朝廷以為輕重,天下係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
其人已沒,其事已久,聞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龍、稷、契是也。
其功可以及萬世,其道可以師百王,雖有賢聖莫敢過之者,周、孔是也。
此萬世之望,而皆所以為民之表也。
傳曰:「其在賢者,識其大者遠者。
」章君儒其衣冠,氣剛色仁,好學而有誌。
其絜然修乎其外,而輝然充乎其內,以發乎文辭,則又辯博放肆而不流。
是數者皆可以自擇而勉焉者也,是固能識夫遠大者矣。
雖予何以勖焉,第因其志,廣其說,以塞請。
張應之字序 《傳》曰名以製義,謂乎名之必可言也。
世之士君子,名而無所言,言則不能稱述以見乎遠。
餘友河南主簿張君名谷,字仲容。
谷之為義,窪而不盈,動而能應,湛然而深,有似乎賢人君子之德,其所謂名而可言者也。
然嘗竊謂仲容之字,不足以表其所以名之之義。
大凡物以至虛而為用者有三,其體殊焉。
有虛其形而能受者,器之方圓是也。
然受則有量,故多盈溢敗覆之過;有虛其中而能鳴乎外者,鍾鼓是也,然鳴必假物,故須簨虡考擊之設;有虛其體而能應物者,空谷是也,然應必有待,故常自然,以至靜接物而無窮。
士之以是為其名,則君之道從可知也,宜易其字曰應之。
蓋容以言其虛之狀,不若應以體乎容之德也。
君早以孝廉文藝考行於鄉裡,薦之於有司,而又試其用於春官者之選。
深中隱厚,學優道充,其有以應乎物矣。
然今方為小官,主簿書,其所應者近而小,誠未能有以發乎其聲也。
餘知夫虛以待之,則物之來者益廣,響之應者益遠,可涯也哉? 餘與君同以進士登於科,又同為吏於此,群居肩隨,宴閑相語,得以字而相呼。
故於是不能讓而默也,敢為序以易之。
鄭荀改名序 三代之衰,學廢而道不明,然後諸子出。
自老子厭周之亂,用其小見,以為聖人之術止於此,始非仁義而詆聖智。
諸子因之,益得肆其異說,至於戰國,蕩而不反。
然後山淵、齊秦、堅白異同之論興,聖人之學幾乎其息。
最後荀卿子獨用《詩》、《書》之言,貶異扶正,著書以非諸子,尤以勸學為急。
荀卿,楚人。
嘗以學幹諸侯,不用,退老蘭陵,楚人尊之。
及戰國平,三代《詩》、《書》未盡出,漢諸大儒賈生、司馬遷之徒莫不盡用荀卿子,蓋其為說最近於聖人而然也。
滎陽鄭昊,少為詩賦。
舉進士已中第,遂棄之曰:「此不足學也。
」始從先生長者學問,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
鄭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輔以強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師焉,無不至也。
將更其名,數以請,予使之自擇,遂改曰荀。
於是又見其志之果也。
夫荀卿者,未嘗親見聖人,徒讀其書而得之。
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輕之。
使其與遊、夏並進於孔子之門,吾不知其先後也。
世之學者,苟如荀卿,可謂學矣,而又進焉,則孰能禦哉!餘既嘉君善自擇而慕焉,因為之字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
送王陶序 六經皆載聖人之道,而《易》著聖人之用。
吉兇得失、動靜、進退,《易》之事也。
其所以為用者,剛與柔也。
乾健坤順,剛柔之大用也。
至於八卦之變,六爻之錯,剛與柔疊居其位,而吉、亨、利、無咎、兇、厲、悔吝之象生焉。
蓋剛為陽、為德、為君子,柔為陰、為險、為小人。
自乾之初九為後,而上至於剝,其卦五,皆陰剝陽之卦也,小人之道長,君子靜以退之時也。
自坤之初六為復,而上至於,其卦五,皆剛決柔之卦也,小人之道消,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時也。
夫剛之為德,君子之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
其為卦,過泰之三而四為大壯,五為。
壯者,壯也;者,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