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墓誌銘

關燈
公既卒,詔取其書,藏於秘府。

    贈右諫議大夫。

    又有文集七卷。

     公喜接士,務揚人善。

    所得俸廩,多所施與。

    撫諸孤兒,教育如己子。

     曾祖諱恕,博州堂邑主簿。

    祖諱賁,尚書庫部員外郎。

    考諱從革,不仕,以公貴,累贈都官郎中。

    母曰長安縣太君李氏。

    娶程氏,壽昌縣君。

    子三人:長曰宜,滑州節度推官;次曰寔、曰寘,皆將作監主簿。

    女三人,一適將作監主簿程著,餘皆早亡。

    以五年七月丁酉,葬公於陽翟縣舊學鄉塢頭村之北原。

    銘曰: 惟學而知方,以行其義;惟簡而無欲,以遂其剛。

    力雖弱兮志則強,積之厚兮發也光。

    宜壽兮奄以藏。

    有深其泉兮有崇其岡,永安其固兮百世無傷。

     諫議大夫楊公墓誌銘 府君,杭州錢塘人。

    其譜曰漢太尉震之後,世出弘農,其後微遠,不能譜錄。

    府君之九代祖隱朝,始復得次序,曰隱朝生燕客,燕客生堪,而猶為弘農人。

    堪生承休,是謂皇高祖,唐天祐元年,為刑部員外郎,副給事中鄭祁使吳越,冊錢鏐為王,楊行密亂江淮,道阻不克歸,遂留杭州,始分弘農之籍籍錢塘。

     初,承休之行也,挈其子岩以俱,岩仕吳越國,位至丞相,是謂皇曾祖。

    生尚書職方員外郎諱郾,是謂皇祖。

    生贈禮部尚書諱蠙,是謂皇考。

     府君幼失其父,有志節,不群諸兒,母元夫人獨愛之。

    夫人之喪尚書也,內外之姻未嘗有見其笑者,府君生十歲,作《雪賦》一篇,始為之笑。

    及長,尤好學,日必誦書數萬言,或晝夜不息,臨食至失匕筋。

    已而疾其目,元夫人奪藏其書,府君盜之,亡鄰家以讀。

     大宋受命,太宗皇帝即位之三年,吳越忠懿王朝京師,以其地納籍有司,吳越國除。

    隨其皇祖以族行,寓宋州。

    三舉進士,端拱二年中乙科,歷蔡州新昌縣令,遷著作佐郎、知德州。

    為政有治跡,詔書褒之。

     鹹平三年,交趾獻馴犀,府君以秘書丞監在京商稅院,因奏《犀賦》。

    真宗嘉之,召試學士院,遷太常博士。

    賦,一時文士爭相傳誦不及。

    明年,又上書自薦,獻所為文二十餘萬言,乃直集賢院,知袁、筠二州,提點開封府界諸縣。

    入為三司監鐵判官,知越州,提點淮南刑獄。

    為宰相王文穆公不悅,以事罷之,卒坐考試國子監生,貶監陳州榷酒。

    逾年,得知常州,復入三司,判磨勘司。

    丁元夫人憂,服除,判戶部勾院。

    比自薦及是,二十七年矣。

     然少孤,能自立,力勤苦為文章,履其身以儉約,不妄自為進取。

    其官業行己之方,一皆自信於聖人之道,不肯少顧時之人所為,而時之人亦以有德君子名之。

    故其直集賢院者二十七年,不遷官,由太常博士才至刑部郎中,有出其後者往往至榮顯。

    或有笑其違世自守以質樸,諷使少改其為者。

    府君歎曰:「吾不學乎世,學乎聖人,由是以至此。

    吾之所有,不敢以薦於人,而嘗自獻於天子矣。

    今欲孰附以進邪?」其信道深篤不可屈曲如此。

     天聖四年,以久次,遷集賢修撰,出知應天府,同糾察在京刑獄,轉兵部郎中。

    六年,年六十五,老矣,始召以知制誥。

    府君與潁川陳從易,皆以好古有文行知名。

    然二人者,皆久不用,遂以老,既而一日並用之。

    是時學者稍相習,務俞窳為文章,在位稍以為患,皆以謂天子用耆老將有意矣。

    而又下詔書,敕學者禁浮華,使近好古道,然後以謂用二人皆不無意矣,而皆恨其晚也。

     居二歲,拜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出知亳州。

    於州封虢略縣男,食邑三百戶。

    明道二年四月十日,以疾卒於州之正寢,年六十有九。

    其病將卒,猶不廢學。

    有文三十卷,曰《大隱集》;又五卷,曰《西垣集》。

     嗚呼!畜其學以老,不克用,獨見於文章,然其文卒待一施於朝廷,遂位榮顯。

    既貴,贈其皇考禮部尚書,母太原郡太君。

    其婦曰漳南縣君張氏,後夫人南陽郡君,亦張氏。

    蔭其男,長曰洎,明州觀察支使;次曰濬,江陰軍司理參軍;次曰泳、漸、沆、渢,皆將作監主簿。

    既終,又蔭二孫某官。

    其餘慶之及者三世,則夫守道者,未必果不遇也。

     噫!楊氏嘗以族顯於漢,為三公者四世。

    漢之亂,更魏涉晉,戕賊於夷胡,而漢之大人苗裔盡矣。

    比數百歲,下而及唐,然楊氏之後獨在。

    太和、開成之間,曰汝士者與虞卿、魯士、漢公,又以名顯於唐,居靖恭坊楊氏者,大以其族著。

    唐之亂,極於懿、僖、昭三宗,下更五姓,天下厖裂,焚蕩剪,而唐之名臣之後盡矣。

    又幾百年至於今,然楊氏之後獨在,及府君又大顯。

    始震嘗有德於漢而死於無辜,君子悼震曰不幸,然孰知夫世不昌且久歟?而府君又畜其德,則孰知其後世又不然歟? 於其葬也,是宜銘。

    銘,蓋所以使後世之有考也。

     府君卒後若幹年,以景祐二年某月某日,葬杭州某縣某鄉。

    漳南君先府君二十六年以亡,及是合葬,自有誌。

    府君初名侃,後避真宗皇帝舊名,改曰大雅,字子正。

    銘曰: 楊氏之先,自震有聞。

    有盛有衰,世惟厥人。

    由漢迄今,更難冒亂。

    歷時千年,而世三顯。

    府君之顯,不彰於初。

    其久不渝,卒克以敷。

    弘農之分,遂播南土。

    嗚呼!德則承其先,而葬也塋於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