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終結
關燈
小
中
大
人民從邯鄲遷到他的私邑晉陽(在今山西太原縣),邯鄲人不肯馬上照辦,趙鞅大怒,把趙午召來殺了。
趙午的兒子趙稷等就據邯鄲叛變。
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又是範吉射的親家,于是範、中行(荀、中行與知是一族的兩支)兩家作亂,響應邯鄲,起兵伐趙氏,趙鞅逃奔晉陽。
範氏和中行氏當了政權,嗾國人把晉陽圍住。
不料範氏的内部在這時候也起了分化,範氏族人範臯夷勾結知、韓、魏三家劫了晉侯,起兵攻伐範吉射和荀寅。
範氏和中行氏就反攻晉侯。
國人幫助公室和三家,範、中行氏戰敗,逃奔朝歌。
韓、魏兩家借了君命召回趙鞅,結盟于公宮。
趙鞅自己也殺了知氏所忌惡的家臣董安于,以向知氏讨好,于是知、趙、韓、魏四家聯成一氣,趙氏始安。
晉兵圍困朝歌,齊、魯、衛等國想利用晉國的内亂,乘機搗亂,他們結會,預備援救範、中行氏。
範、中行氏的黨也引動狄兵襲晉,不得勝利。
宋景公(元公子頭曼,嗣元公位)此時也加入了齊黨,共同反晉。
晉國很是危急,趕快起兵先打敗了範、中行氏的兵,又把鄭國和範氏的聯軍打敗。
同時齊黨之中也起分裂,原因是宋國入了齊黨,鄭、宋是世仇,鄭兵伐宋,擊敗宋軍。
齊、衛便結會圖謀救宋。
因齊黨内部的分裂,他們隻得暫時松懈了對晉的壓迫。
那時邯鄲的趙氏尚未降晉,與朝歌的範、中行氏聯合;晉兵攻邯鄲。
魯哀公(定公子蔣,嗣定公位)元年,齊、衛聯軍去援救,圍困晉邑五鹿。
不久,齊、魯、衛、鮮虞四國聯軍再伐晉,奪取棘蒲地方(在今河北趙縣)。
趙鞅帶兵伐朝歌。
那時衛太子蒯聩因得罪于他的父親靈公和後母南子,逃在晉國,衛靈公去世,衛人立蒯聩的兒子出公辄為君。
趙鞅順便把蒯聩送入衛的戚邑,借以威脅衛國。
這與齊、衛搗亂晉國的方略是如出一轍的。
齊人送糧饷給範氏,由鄭兵間接輸送。
趙鞅帶兵攔路截劫,在鐵地(在今河北濮陽縣附近)開戰,鄭兵大敗,趙鞅把齊國送給範氏的一千車糧饷盡數搶下。
齊、衛聯軍圍困衛太子蒯聩所在的戚邑。
趙鞅也加緊圍攻朝歌,荀寅等逃奔邯鄲。
齊、衛聯軍救範氏,重圍五鹿。
趙鞅又急攻邯鄲,邯鄲降晉,荀寅等逃奔鮮虞。
齊兵伐晉,奪取八邑,會合鮮虞人把荀寅等送入範氏的私邑柏人(在今河北堯山縣附近)。
魯哀公五年,晉兵轉圍柏人,荀寅和範吉射逃奔齊國。
于是晉國範、中行氏之亂才告了結束。
晉亂定後,趙鞅帶兵先伐衛,次伐鮮虞,讨他們助範、中行氏亂晉的罪。
宋人這時大約也叛齊向晉,齊人伐宋。
宋人為晉侵鄭,晉人自己也屢伐衛。
同時宋人伐滅曹國,鄭人也曾救曹侵宋。
等到鄭人服了晉,宋人又叛晉攻鄭了。
這可見鄭、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還沒有解除。
齊陳氏的專政晉亂方定,齊亂又起。
先是,齊世卿陳氏聯合鮑氏除滅公族栾氏和高氏,陳、鮑兩家分掉栾、高氏的室,陳桓子聽了有名的大夫晏嬰的話,把自己分得的栾高氏的田盡數還給公家;一面又召回許多逃奔在外的公族,把祿田撥還他們;又分自己的私田去周濟那無祿的公子公孫,因此大得齊景公的獎賞,賜給他莒(陳氏私邑)的旁邑,他辭謝不受。
景公的母親穆孟姬替他轉請得大邑高唐(在今山東禹城縣附近)做賞邑,陳氏開始大強。
那時齊君厚斂于民,陳氏卻厚施于民,所以百姓更歸向陳氏。
到了春秋末年,陳氏的潛勢力愈大。
齊景公去世,庶子荼繼位。
這時齊政尚在世卿高、國二氏的手裡,齊國大勢未定。
陳乞假意服事二氏,天天在他們面前報告諸大夫将要謀害他們,教他們先把諸大夫除去。
等到遇見諸大夫的時候,又在諸大夫的面前報告高、國二氏将要不利于大衆,教諸大夫先動手除去高、國。
諸大夫漸漸被他煽惑,就共奉陳、鮑兩家為主以攻擊高、國氏。
高、國二氏戰敗出奔,于是大權盡入陳氏之手。
不久陳乞就廢了國君荼,迎立公子陽生為君,是為悼公。
悼公即位後,又把荼殺死了。
齊吳的争衡齊國正在内亂,吳國的勢力卻日漸北上,于是又形成齊、吳争雄的局面。
魯、宋、邾三國先與吳聯結。
魯國因侵邾的事觸犯了吳國(這時中原無霸,魯國常攻邾國,宋國也屢侵曹國,邾人服屬于吳,故吳為邾讨魯),吳人伐魯,攻破武城、東陽,進兵泗上;魯人與吳講和。
同時齊人也來伐魯,奪取讙、闡二邑;又派使向吳請兵共伐魯國。
魯人趕快與齊講和結盟。
齊人歸還二邑,辭卻吳兵。
吳人大不高興,就在邗江上築了城,開溝接通江淮的水,以為糧道(這就是運河建築的開始),邀合魯、邾、郯三國的兵伐齊南鄙。
齊人弑了悼公向吳人解說(想來這也是陳氏
趙午的兒子趙稷等就據邯鄲叛變。
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又是範吉射的親家,于是範、中行(荀、中行與知是一族的兩支)兩家作亂,響應邯鄲,起兵伐趙氏,趙鞅逃奔晉陽。
範氏和中行氏當了政權,嗾國人把晉陽圍住。
不料範氏的内部在這時候也起了分化,範氏族人範臯夷勾結知、韓、魏三家劫了晉侯,起兵攻伐範吉射和荀寅。
範氏和中行氏就反攻晉侯。
國人幫助公室和三家,範、中行氏戰敗,逃奔朝歌。
韓、魏兩家借了君命召回趙鞅,結盟于公宮。
趙鞅自己也殺了知氏所忌惡的家臣董安于,以向知氏讨好,于是知、趙、韓、魏四家聯成一氣,趙氏始安。
晉兵圍困朝歌,齊、魯、衛等國想利用晉國的内亂,乘機搗亂,他們結會,預備援救範、中行氏。
範、中行氏的黨也引動狄兵襲晉,不得勝利。
宋景公(元公子頭曼,嗣元公位)此時也加入了齊黨,共同反晉。
晉國很是危急,趕快起兵先打敗了範、中行氏的兵,又把鄭國和範氏的聯軍打敗。
同時齊黨之中也起分裂,原因是宋國入了齊黨,鄭、宋是世仇,鄭兵伐宋,擊敗宋軍。
齊、衛便結會圖謀救宋。
因齊黨内部的分裂,他們隻得暫時松懈了對晉的壓迫。
那時邯鄲的趙氏尚未降晉,與朝歌的範、中行氏聯合;晉兵攻邯鄲。
魯哀公(定公子蔣,嗣定公位)元年,齊、衛聯軍去援救,圍困晉邑五鹿。
不久,齊、魯、衛、鮮虞四國聯軍再伐晉,奪取棘蒲地方(在今河北趙縣)。
趙鞅帶兵伐朝歌。
那時衛太子蒯聩因得罪于他的父親靈公和後母南子,逃在晉國,衛靈公去世,衛人立蒯聩的兒子出公辄為君。
趙鞅順便把蒯聩送入衛的戚邑,借以威脅衛國。
這與齊、衛搗亂晉國的方略是如出一轍的。
齊人送糧饷給範氏,由鄭兵間接輸送。
趙鞅帶兵攔路截劫,在鐵地(在今河北濮陽縣附近)開戰,鄭兵大敗,趙鞅把齊國送給範氏的一千車糧饷盡數搶下。
齊、衛聯軍圍困衛太子蒯聩所在的戚邑。
趙鞅也加緊圍攻朝歌,荀寅等逃奔邯鄲。
齊、衛聯軍救範氏,重圍五鹿。
趙鞅又急攻邯鄲,邯鄲降晉,荀寅等逃奔鮮虞。
齊兵伐晉,奪取八邑,會合鮮虞人把荀寅等送入範氏的私邑柏人(在今河北堯山縣附近)。
魯哀公五年,晉兵轉圍柏人,荀寅和範吉射逃奔齊國。
于是晉國範、中行氏之亂才告了結束。
晉亂定後,趙鞅帶兵先伐衛,次伐鮮虞,讨他們助範、中行氏亂晉的罪。
宋人這時大約也叛齊向晉,齊人伐宋。
宋人為晉侵鄭,晉人自己也屢伐衛。
同時宋人伐滅曹國,鄭人也曾救曹侵宋。
等到鄭人服了晉,宋人又叛晉攻鄭了。
這可見鄭、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還沒有解除。
齊陳氏的專政晉亂方定,齊亂又起。
先是,齊世卿陳氏聯合鮑氏除滅公族栾氏和高氏,陳、鮑兩家分掉栾、高氏的室,陳桓子聽了有名的大夫晏嬰的話,把自己分得的栾高氏的田盡數還給公家;一面又召回許多逃奔在外的公族,把祿田撥還他們;又分自己的私田去周濟那無祿的公子公孫,因此大得齊景公的獎賞,賜給他莒(陳氏私邑)的旁邑,他辭謝不受。
景公的母親穆孟姬替他轉請得大邑高唐(在今山東禹城縣附近)做賞邑,陳氏開始大強。
那時齊君厚斂于民,陳氏卻厚施于民,所以百姓更歸向陳氏。
到了春秋末年,陳氏的潛勢力愈大。
齊景公去世,庶子荼繼位。
這時齊政尚在世卿高、國二氏的手裡,齊國大勢未定。
陳乞假意服事二氏,天天在他們面前報告諸大夫将要謀害他們,教他們先把諸大夫除去。
等到遇見諸大夫的時候,又在諸大夫的面前報告高、國二氏将要不利于大衆,教諸大夫先動手除去高、國。
諸大夫漸漸被他煽惑,就共奉陳、鮑兩家為主以攻擊高、國氏。
高、國二氏戰敗出奔,于是大權盡入陳氏之手。
不久陳乞就廢了國君荼,迎立公子陽生為君,是為悼公。
悼公即位後,又把荼殺死了。
齊吳的争衡齊國正在内亂,吳國的勢力卻日漸北上,于是又形成齊、吳争雄的局面。
魯、宋、邾三國先與吳聯結。
魯國因侵邾的事觸犯了吳國(這時中原無霸,魯國常攻邾國,宋國也屢侵曹國,邾人服屬于吳,故吳為邾讨魯),吳人伐魯,攻破武城、東陽,進兵泗上;魯人與吳講和。
同時齊人也來伐魯,奪取讙、闡二邑;又派使向吳請兵共伐魯國。
魯人趕快與齊講和結盟。
齊人歸還二邑,辭卻吳兵。
吳人大不高興,就在邗江上築了城,開溝接通江淮的水,以為糧道(這就是運河建築的開始),邀合魯、邾、郯三國的兵伐齊南鄙。
齊人弑了悼公向吳人解說(想來這也是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