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子的出現
關燈
小
中
大
人本主義的興起春秋以前是神權的時代,宗教宰制了學術。
到西周晚年,因社會的紛擾,已有一部分人對天道發生了懷疑。
到春秋時,人本主義漸漸起來,宗教便失掉了權威。
春秋中年以來,貴族階級中已經産生出些學者。
如魯國的大夫臧文仲能夠立言垂世,他的孫子武仲又因多智而被稱為“聖人”(當時所謂“聖人”隻是多智博學的意思)。
此外,如晉國的大夫叔向,齊國的大夫晏嬰,吳國的大夫公子季劄,都是當時的大學者,他們往往能夠發揮人本的思想。
最有名的,是鄭國的大夫子産。
他既博學多能,又能破除迷信,他曾經說過“天道遠,人道迩”的話。
他首先打破了一部分封建制度下的舊習慣,他的思想比出世稍後的大聖人孔子還要開明。
孔子的時代背景人本主義既經興起,到春秋晚期,大聖人的孔子便出現了。
孔子的時代是封建制度開始總崩潰的時代,已詳上章。
其時中原各國不但政權落在大夫手裡,而且大夫的家臣也有很多看了大夫的榜樣,起來代行大夫的職權的。
孔子的祖國&mdash&mdash魯國,表現這種趨勢最是明顯。
季、孟、叔三大家的家臣都曾專政和據邑作亂。
當魯昭公伐季氏的時候,事情已經快要成功,隻因叔孫氏的家臣竭力主張援助季氏,結果竟把昭公趕出國去。
後來季氏的家臣陽虎格外來得專橫,甚至拘囚家主,威劫國君,結果偷盜了國寶,據邑叛變。
又當孔子得勢的時候,曾想毀壞三家的大邑,借此鞏固公室,但終因家臣起來據邑反抗,竟使這強公室的運動完全失敗。
當時家臣跋扈的情形于此可見。
同時王室大亂,天子蒙塵,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局面也已成立。
這個時代,真是所謂“冠履倒置”的時代了! 孔子的略史孔子名丘,字仲尼。
魯國昌平鄉陬邑(即今山東曲阜縣鄹城)人。
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公曆紀元前五五二年)。
他是宋國宗室孔父嘉的後裔。
孔父嘉殉華督之難(事見第五章),子孫避禍奔魯數傳之後,到了陬叔纥,是魯國一位著名的勇士,他也曾做到相當的官職。
孔子早年喪父,因為家中貧窮,曾做過委吏(管會計的)和乘田(管畜牧的)等小官。
他生性很好學,學無常師,所以能博學多能。
壯年曾遊過齊國,頗受齊人的敬重。
回魯以後,聲望漸高,就有許多從他求學的人。
隔了幾時,他做了魯國的中都宰治理人民頗著成績;不久升任為司空,又被任為司寇。
在司寇的任裡,他曾輔相魯定公與齊侯在夾谷地方相會,很替魯國争回些面子。
他因為有才幹,被執政季氏所信任,他便想乘機幫着魯君收回政權;不幸三桓的家臣反抗這個運動,他失敗了,隻得離開魯國。
從此他周遊衛、宋、鄭、陳、蔡、楚諸國,始終不曾得志。
到他又回到衛國再由衛返魯時,年已衰老,他也不想做官了,就專心從事于學術事業;弟子愈來愈多,聲望也越發的增高,被目為聖人,常為國君、執政、大夫等所咨詢。
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用《詩》《書》禮樂教導學生,弟子中有成就的頗不少。
他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壽七十四歲。
在他去世的時候,魯君哀公曾親自制首诔辭追悼他道:“上天太不幫助我們,不肯留一個老成人給我做輔佐,叫我心裡很難受。
唉!我從此以後沒有取法的榜樣了!”可見那時他已成了魯國最有榮譽的“國老”了。
孔子的倫理哲學正式的哲學系統是到孔子時才開始建立的。
孔子所建立的是一種近于人情的哲學。
那種哲學是以倫理為根本,推衍到各方面。
他最提倡“孝”和“禮”,以“孝”和“禮”統貫做人和治國,這還是封建時代的見解。
他所新創的是“仁”的觀念,這是他的倫理哲學的中心。
“仁”這一個字,在較古的文籍裡,大概隻是禮儀周備或多才多藝的意思。
孔子把它的意義變更了。
孔子的所謂“仁”,有廣狹兩種定義:狹義的“仁”就是愛人的同情心;廣義的“仁”則包括一切的道德,就是指完善的人格。
所以孔子的倫理觀念是以愛人的同情心為基礎而推倒一切的道德上的。
但是單說一個“仁”,不大容易使人領會;孔子所提出的較具體的道德名詞是“忠恕”。
忠就是把心放在當中,誠懇待人的意思。
恕就是推己之心以及人,寬容待人的意思。
據他自己的解釋:自己要想立身聞世,同時也要使他人能夠立身聞世,這便是所謂“仁”;其實這也就是“忠恕”。
忠恕合起來,便是仁的根本。
他又曾對他的學生說:“我的道理是以一件原則貫通一切的。
”據他學生曾參的解說,這一件原則便是忠恕,可見孔子是以忠恕貫穿一切的道德的。
孔子又在許多道德條目中發現出一個抽象的原理,那便是所謂“中庸”。
中就是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就是平常的意思。
“過猶不及”,隻要事事合乎中庸,便是事事合乎道德;所以中庸也就是仁的異名。
孔子所懸想的最完全的人格,是仁、智、勇、藝四德合一的人格。
以健全的知識和不怕的勇氣去推行那同情心的道德再加上精博的藝術(指禮樂文章技術等),這就是完人了。
孔子的教育哲學孔子的倫
到西周晚年,因社會的紛擾,已有一部分人對天道發生了懷疑。
到春秋時,人本主義漸漸起來,宗教便失掉了權威。
春秋中年以來,貴族階級中已經産生出些學者。
如魯國的大夫臧文仲能夠立言垂世,他的孫子武仲又因多智而被稱為“聖人”(當時所謂“聖人”隻是多智博學的意思)。
此外,如晉國的大夫叔向,齊國的大夫晏嬰,吳國的大夫公子季劄,都是當時的大學者,他們往往能夠發揮人本的思想。
最有名的,是鄭國的大夫子産。
他既博學多能,又能破除迷信,他曾經說過“天道遠,人道迩”的話。
他首先打破了一部分封建制度下的舊習慣,他的思想比出世稍後的大聖人孔子還要開明。
孔子的時代背景人本主義既經興起,到春秋晚期,大聖人的孔子便出現了。
孔子的時代是封建制度開始總崩潰的時代,已詳上章。
其時中原各國不但政權落在大夫手裡,而且大夫的家臣也有很多看了大夫的榜樣,起來代行大夫的職權的。
孔子的祖國&mdash&mdash魯國,表現這種趨勢最是明顯。
季、孟、叔三大家的家臣都曾專政和據邑作亂。
當魯昭公伐季氏的時候,事情已經快要成功,隻因叔孫氏的家臣竭力主張援助季氏,結果竟把昭公趕出國去。
後來季氏的家臣陽虎格外來得專橫,甚至拘囚家主,威劫國君,結果偷盜了國寶,據邑叛變。
又當孔子得勢的時候,曾想毀壞三家的大邑,借此鞏固公室,但終因家臣起來據邑反抗,竟使這強公室的運動完全失敗。
當時家臣跋扈的情形于此可見。
同時王室大亂,天子蒙塵,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局面也已成立。
這個時代,真是所謂“冠履倒置”的時代了! 孔子的略史孔子名丘,字仲尼。
魯國昌平鄉陬邑(即今山東曲阜縣鄹城)人。
生于魯襄公二十一年(公曆紀元前五五二年)。
他是宋國宗室孔父嘉的後裔。
孔父嘉殉華督之難(事見第五章),子孫避禍奔魯數傳之後,到了陬叔纥,是魯國一位著名的勇士,他也曾做到相當的官職。
孔子早年喪父,因為家中貧窮,曾做過委吏(管會計的)和乘田(管畜牧的)等小官。
他生性很好學,學無常師,所以能博學多能。
壯年曾遊過齊國,頗受齊人的敬重。
回魯以後,聲望漸高,就有許多從他求學的人。
隔了幾時,他做了魯國的中都宰治理人民頗著成績;不久升任為司空,又被任為司寇。
在司寇的任裡,他曾輔相魯定公與齊侯在夾谷地方相會,很替魯國争回些面子。
他因為有才幹,被執政季氏所信任,他便想乘機幫着魯君收回政權;不幸三桓的家臣反抗這個運動,他失敗了,隻得離開魯國。
從此他周遊衛、宋、鄭、陳、蔡、楚諸國,始終不曾得志。
到他又回到衛國再由衛返魯時,年已衰老,他也不想做官了,就專心從事于學術事業;弟子愈來愈多,聲望也越發的增高,被目為聖人,常為國君、執政、大夫等所咨詢。
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用《詩》《書》禮樂教導學生,弟子中有成就的頗不少。
他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壽七十四歲。
在他去世的時候,魯君哀公曾親自制首诔辭追悼他道:“上天太不幫助我們,不肯留一個老成人給我做輔佐,叫我心裡很難受。
唉!我從此以後沒有取法的榜樣了!”可見那時他已成了魯國最有榮譽的“國老”了。
孔子的倫理哲學正式的哲學系統是到孔子時才開始建立的。
孔子所建立的是一種近于人情的哲學。
那種哲學是以倫理為根本,推衍到各方面。
他最提倡“孝”和“禮”,以“孝”和“禮”統貫做人和治國,這還是封建時代的見解。
他所新創的是“仁”的觀念,這是他的倫理哲學的中心。
“仁”這一個字,在較古的文籍裡,大概隻是禮儀周備或多才多藝的意思。
孔子把它的意義變更了。
孔子的所謂“仁”,有廣狹兩種定義:狹義的“仁”就是愛人的同情心;廣義的“仁”則包括一切的道德,就是指完善的人格。
所以孔子的倫理觀念是以愛人的同情心為基礎而推倒一切的道德上的。
但是單說一個“仁”,不大容易使人領會;孔子所提出的較具體的道德名詞是“忠恕”。
忠就是把心放在當中,誠懇待人的意思。
恕就是推己之心以及人,寬容待人的意思。
據他自己的解釋:自己要想立身聞世,同時也要使他人能夠立身聞世,這便是所謂“仁”;其實這也就是“忠恕”。
忠恕合起來,便是仁的根本。
他又曾對他的學生說:“我的道理是以一件原則貫通一切的。
”據他學生曾參的解說,這一件原則便是忠恕,可見孔子是以忠恕貫穿一切的道德的。
孔子又在許多道德條目中發現出一個抽象的原理,那便是所謂“中庸”。
中就是無過無不及的意思,庸就是平常的意思。
“過猶不及”,隻要事事合乎中庸,便是事事合乎道德;所以中庸也就是仁的異名。
孔子所懸想的最完全的人格,是仁、智、勇、藝四德合一的人格。
以健全的知識和不怕的勇氣去推行那同情心的道德再加上精博的藝術(指禮樂文章技術等),這就是完人了。
孔子的教育哲學孔子的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