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種族疆域與列國世系追述
關燈
小
中
大
周公實封康叔于殷故地,便是衛國(衛就是殷,“殷”或作“?”)。
康叔八傳為僖侯,僖侯有兩個兒子:長的叫做共伯餘,小的叫做和。
僖侯很寵愛和,賜給他很多的财物,他便拿這财物去聯絡士民。
僖侯去世,共伯餘即位,他就招集了兵士去攻共伯,共伯自殺,和即位,是為武公。
武公即位以後,勤修政事,百姓很愛戴他。
周幽王被犬戎所殺,武公帶了人馬去救周很有功績,為西周末年最有名的諸侯。
武公再傳為桓公完,桓公十三年入《春秋》。
鄭國世系(八)鄭。
鄭的始封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名友,宣王時受封于鄭(在今陝西省華縣),是為桓公。
桓公是一個很賢能的君主,頗得國民的信愛。
幽王時,入為王朝的司徒,替王室辦事也很有成績。
那時周室已衰,戎狄強盛,桓公恐怕自己與王室同歸于盡,因此去問周的一個太史叫做史伯的,什麼所在可以避難。
史伯告訴他說,濟、洛、河、颍四水之間虢、郐兩國所在的地方最為穩固;教他先把妻子财物寄存在那裡,有事的時候就可以帶了王室的軍隊把這地方占領。
桓公依了他的話辦去,後來鄭國果然得了虢、郐一帶的領土,遷到了東方。
西周滅亡,桓公殉難,他的兒子武公掘突嗣位,擁護平王有功,仍做王朝的卿士。
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是為莊公。
莊公二十二年入《春秋》。
陳國世系(九)陳。
陳是古時虞國的後裔,姓妫。
有個叫做虞阏父的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長女太姬嫁給虞阏父的兒子滿,封他在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是為胡公。
胡公十一傳為桓公鮑,桓公二十三年入《春秋》。
蔡國世系(十)蔡。
蔡是周武王的弟蔡叔度的封國(在今河南省上蔡縣)。
武王滅殷,命蔡叔度與管叔鮮監視殷國。
周公攝政時,纣子武庚聯合二叔叛周;周公東征勝利,蔡叔度被放死。
他的兒子名胡,德行比父親好,周公便重封了他,是為“蔡仲”。
蔡仲九傳為宣侯考父,宣侯二十八年入《春秋》。
吳國世系(十一)吳。
吳國王室的始祖據說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
因為他們的弟弟王季特别賢能,而且王季有個極好的兒子叫做昌(文王),太王想立王季為後嗣,以便将來挨次把君位傳到昌的身上。
太伯和仲雍二人知道父親的意思,要成全他,于是結伴逃到“荊蠻”去,後來就建立了吳國。
這種傳說很是可疑:太伯、仲雍生當周室勢力尚未大發達的時候,古代交通閉塞,就是要逃,怎能逃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又《左傳》提到山西虞國的祖宗也是太伯、虞仲,虞仲就是仲雍(《史記·吳世家》把虞仲當作仲雍的曾孫,是不對的)。
《史記》也說武王封虞仲于夏墟,可見太伯、虞仲是虞國的祖先,與在江蘇的吳國并沒有什麼關系。
我疑心吳、越的王室都是楚的支族:《史記》說仲雍的玄孫叫做熊遂,“熊”是楚國王室的氏,楚的君主的名上都有一個“熊”字。
《史記》說太伯、仲雍逃奔荊蠻,《楚世家》又記熊渠封三子于江上楚蠻之地,其少子執疵封于越章,越章就是豫章,古豫章在淮南江北之間,可見楚的勢力早已發展到長江下遊。
所以說吳、楚王室是一族,并不算很武斷;何況吳本是楚的屬國呢。
吳的冒為姬姓當在春秋時。
大約自從吳與晉交通,勢力漸漸北上,他們就頂了已亡的虞國的祖宗(“虞”、“吳”古是一字),自認為周的支族,以便參預中國諸侯盟會。
這似乎是一個很近情理的假設。
從熊遂傳十三代到壽夢,吳國開始強大,見于《春秋》。
(又我近來又疑吳或本為漢陽諸姬之一,乃虞國的别封。
其後東遷者,另有考證) 越國世系(十二)越。
越國王室的始祖據說是夏少康的庶子無餘,禹巡行天下,死于會稽;少康恐怕禹在會稽的祭祀絕了,于是封庶子無餘于越,典守祭禹的禮節。
這個說法也是毫不足信的:禹會會稽,究竟在什麼地方,到現在還不能确定。
何況這種傳說本是一種神話,萬不能當作事實看。
《史記》記越的世系從無餘到允常隻有二十多代,與楚、吳的世系差不多長,這怎麼可以把無餘說成夏代的人?我以為越國的王室定是楚的同族:《國語》同《世本》都說越是芈姓。
《史記》記熊渠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這大約就是越的始封。
《墨子》說“越王繄虧出自有遽”,據清人考證,繄虧就是無餘,有遽就是熊渠。
這說如對,越的王室确是楚的支族了。
越到允常時開始強盛,見于《春秋》。
列國世系結論以上所述十二國,春秋以前的世系并不是完全确實的。
這因為在周代各國的史籍本不全,又經過秦火的焚燒,史料越發殘缺了;漢朝人根據不全的記載,随意湊合成列國的世系,我們現在根據他們的記載來重述,自然不會合于事實。
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裡所述,有些地方根據先秦的史料來訂正漢人的錯誤,有些地方還是隻能依随漢人。
在這古史研究的草創時代,也隻能做到這樣了。
至于春秋時的列國世系,我們将在以下各章中随時述及,不必讓枯燥無味的世系表來多占篇幅罷。
康叔八傳為僖侯,僖侯有兩個兒子:長的叫做共伯餘,小的叫做和。
僖侯很寵愛和,賜給他很多的财物,他便拿這财物去聯絡士民。
僖侯去世,共伯餘即位,他就招集了兵士去攻共伯,共伯自殺,和即位,是為武公。
武公即位以後,勤修政事,百姓很愛戴他。
周幽王被犬戎所殺,武公帶了人馬去救周很有功績,為西周末年最有名的諸侯。
武公再傳為桓公完,桓公十三年入《春秋》。
鄭國世系(八)鄭。
鄭的始封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名友,宣王時受封于鄭(在今陝西省華縣),是為桓公。
桓公是一個很賢能的君主,頗得國民的信愛。
幽王時,入為王朝的司徒,替王室辦事也很有成績。
那時周室已衰,戎狄強盛,桓公恐怕自己與王室同歸于盡,因此去問周的一個太史叫做史伯的,什麼所在可以避難。
史伯告訴他說,濟、洛、河、颍四水之間虢、郐兩國所在的地方最為穩固;教他先把妻子财物寄存在那裡,有事的時候就可以帶了王室的軍隊把這地方占領。
桓公依了他的話辦去,後來鄭國果然得了虢、郐一帶的領土,遷到了東方。
西周滅亡,桓公殉難,他的兒子武公掘突嗣位,擁護平王有功,仍做王朝的卿士。
武公去世,太子寤生即位,是為莊公。
莊公二十二年入《春秋》。
陳國世系(九)陳。
陳是古時虞國的後裔,姓妫。
有個叫做虞阏父的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長女太姬嫁給虞阏父的兒子滿,封他在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是為胡公。
胡公十一傳為桓公鮑,桓公二十三年入《春秋》。
蔡國世系(十)蔡。
蔡是周武王的弟蔡叔度的封國(在今河南省上蔡縣)。
武王滅殷,命蔡叔度與管叔鮮監視殷國。
周公攝政時,纣子武庚聯合二叔叛周;周公東征勝利,蔡叔度被放死。
他的兒子名胡,德行比父親好,周公便重封了他,是為“蔡仲”。
蔡仲九傳為宣侯考父,宣侯二十八年入《春秋》。
吳國世系(十一)吳。
吳國王室的始祖據說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
因為他們的弟弟王季特别賢能,而且王季有個極好的兒子叫做昌(文王),太王想立王季為後嗣,以便将來挨次把君位傳到昌的身上。
太伯和仲雍二人知道父親的意思,要成全他,于是結伴逃到“荊蠻”去,後來就建立了吳國。
這種傳說很是可疑:太伯、仲雍生當周室勢力尚未大發達的時候,古代交通閉塞,就是要逃,怎能逃到這麼遠的地方去?又《左傳》提到山西虞國的祖宗也是太伯、虞仲,虞仲就是仲雍(《史記·吳世家》把虞仲當作仲雍的曾孫,是不對的)。
《史記》也說武王封虞仲于夏墟,可見太伯、虞仲是虞國的祖先,與在江蘇的吳國并沒有什麼關系。
我疑心吳、越的王室都是楚的支族:《史記》說仲雍的玄孫叫做熊遂,“熊”是楚國王室的氏,楚的君主的名上都有一個“熊”字。
《史記》說太伯、仲雍逃奔荊蠻,《楚世家》又記熊渠封三子于江上楚蠻之地,其少子執疵封于越章,越章就是豫章,古豫章在淮南江北之間,可見楚的勢力早已發展到長江下遊。
所以說吳、楚王室是一族,并不算很武斷;何況吳本是楚的屬國呢。
吳的冒為姬姓當在春秋時。
大約自從吳與晉交通,勢力漸漸北上,他們就頂了已亡的虞國的祖宗(“虞”、“吳”古是一字),自認為周的支族,以便參預中國諸侯盟會。
這似乎是一個很近情理的假設。
從熊遂傳十三代到壽夢,吳國開始強大,見于《春秋》。
(又我近來又疑吳或本為漢陽諸姬之一,乃虞國的别封。
其後東遷者,另有考證) 越國世系(十二)越。
越國王室的始祖據說是夏少康的庶子無餘,禹巡行天下,死于會稽;少康恐怕禹在會稽的祭祀絕了,于是封庶子無餘于越,典守祭禹的禮節。
這個說法也是毫不足信的:禹會會稽,究竟在什麼地方,到現在還不能确定。
何況這種傳說本是一種神話,萬不能當作事實看。
《史記》記越的世系從無餘到允常隻有二十多代,與楚、吳的世系差不多長,這怎麼可以把無餘說成夏代的人?我以為越國的王室定是楚的同族:《國語》同《世本》都說越是芈姓。
《史記》記熊渠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這大約就是越的始封。
《墨子》說“越王繄虧出自有遽”,據清人考證,繄虧就是無餘,有遽就是熊渠。
這說如對,越的王室确是楚的支族了。
越到允常時開始強盛,見于《春秋》。
列國世系結論以上所述十二國,春秋以前的世系并不是完全确實的。
這因為在周代各國的史籍本不全,又經過秦火的焚燒,史料越發殘缺了;漢朝人根據不全的記載,随意湊合成列國的世系,我們現在根據他們的記載來重述,自然不會合于事實。
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裡所述,有些地方根據先秦的史料來訂正漢人的錯誤,有些地方還是隻能依随漢人。
在這古史研究的草創時代,也隻能做到這樣了。
至于春秋時的列國世系,我們将在以下各章中随時述及,不必讓枯燥無味的世系表來多占篇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