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西周到春秋時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學術
關燈
小
中
大
。
但軍制雖有變更,軍力實隻有增加。
在春秋中晚期,晉全國的兵力至少已達四千九百乘(魯昭十三年,晉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
齊伐夷儀之役,晉車千乘在中牟,均可證晉車之多)。
如以一乘三十人計算,則晉國共有十五萬左右的兵,再加上别組的徒兵等,當更不止此數。
但到了春秋末年,晉勢日衰,又有“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的情形了。
(二)齊國。
齊國在春秋初年,國軍已有三軍,約千乘三萬人的兵力。
到後來軍制雖未甚改變,而軍力當有大大的增加,才能維持他東方強國的地位。
戍衛之役,齊桓公已用了三百乘的兵力。
春秋末年,齊伐晉冠氏,喪車五百。
吳、魯、齊艾陵之戰,齊國也喪失了八百乘的兵車。
晉、鄭鐵之戰,晉兵收獲鄭人替齊人轉送範氏的粟米千車。
一戰的損失如此之多,則其全國的兵力當不下數千乘。
(三)楚國。
楚國的軍制,王室的禁旅有左右廣,每廣十五乘,合為三十乘。
又有宮甲,也是王宮中的兵甲。
其全國似無一定的軍數,出戰時大緻為三軍。
城濮之役,晉人所獲獻周的楚俘為驷介(四馬被甲)百乘,徒兵千人。
但楚國在春秋列國中軍隊實在是最多的(魯桓十三年,楚人伐羅之役,盡師以行而終被羅人所敗,當時楚國的軍數似尚不多。
魯莊二十八年,令尹子元伐鄭之役,也還隻用車六百乘。
至楚共王時的楊橋之役,已兵多至使多兵的晉國害怕不動。
魯成十八年,楚以三百乘戍宋的彭城,此時楚軍已很多了)。
當楚靈王時,單是陳、蔡、二不羹四縣的兵力已有四千乘,再加上申、息諸大縣和其他地方的軍隊,當在萬乘數十萬人以上。
楚國又有“組甲”、“被練”之兵,乃是所謂“簡師”(簡選之師)。
而舟師則常用以對付吳、濮的。
(四)秦國。
秦國全國的軍數缺乏确實的記載。
魯僖公時,秦人襲鄭,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魯昭公時,秦君的母弟?因為權勢太大,實力幾與秦君相并,被逼奔晉,随從的車有千乘之多。
一個公子的實力已大到如此,則秦國全國的兵力必也不下數千乘(但魯定公五年,秦救楚之役用車隻五百乘)。
(五)魯國。
魯國的軍制本為二軍;襄公十一年,作三軍;昭公五年,又把中軍廢了,仍複為二軍。
魯國的國軍大緻始終在千乘三萬人左右:僖公時,“公車千乘,公徒三萬”;襄公十八年,魯國和莒國都向晉請求各領兵車千乘從其本國攻齊。
昭公八年,魯人大?于紅,仍是革車千乘。
(六)鄭國。
鄭國的軍力當在魯國之上。
春秋初年,鄭國已有三軍,内戰用的軍隊已達二百乘。
三軍外并有徒兵和臨時添置的軍隊。
其國軍實力至少在千乘以上。
魯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兵車百乘。
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産帶車七百乘伐陳,車數與城濮之戰晉車之數相等。
哀公二年,晉、鄭鐵之戰,晉将衛太子蒯瞆登鐵丘上觀望鄭軍,看見鄭軍很多,害怕起來,自投于車下。
此戰晉人以鄭為大敵,可見鄭國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終不弱(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
鄭國軍力的強大于此可見)。
(七)宋國。
宋為次等國家中的大國,兵力也不很弱,當在千乘以上。
魯宣公二年,宋、鄭大棘之戰,鄭兵俘獲宋車四百六十乘;宋人又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驷,向鄭贖取華元。
宋國損失數百乘兵力還不算什麼,可見其實力之強了。
(八)衛國。
衛在西周時為東方大國,兵力當必不弱。
但在春秋時則為弱國,兵力較差。
自被狄人破滅之後,文公元年(魯僖公元年)革車隻有三十乘,末年到了三百乘,其後當更有增加。
魯成公二年,齊、衛新築之戰,《左傳》中有“且告車來甚衆”的話,系指衛軍而言的,是衛國的軍力到此時已略強了。
到春秋晚年,齊、衛伐晉,衛車五百乘,衛人高嚷着“晉國雖五次來伐我,我們尚能應戰”,可見他們全國的兵力至少也在千乘左右了。
(九)吳國。
吳是春秋晚期的霸國,軍力自然很強。
吳、齊艾陵之戰,吳有中上下右四軍,其左軍當留守在國内,是吳國有五軍的軍制,魯哀公十三年,吳、晉會于黃池,吳國陳列中左右三軍帶甲之士三萬人為方陣,以與晉人争長,則其國軍至少在五萬人以上。
(十)越國。
越也是春秋末年的強國。
據記載,越也有五軍的組織。
越王勾踐攻吳,發習流(流放的罪人)二千人、教士(普通戰士)四萬人、君子(王的私卒)六千人、諸禦(高等軍士)一千人,約五萬人的兵力,這當是傾國之師了。
越地較吳為小,其全國的兵力在滅吳以前似乎在吳之下;所以夫椒之敗,越王隻以“甲螲五千保于會稽”。
至于周室的軍隊,武王伐纣還隻用甲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但到西周的晚年,出征的軍隊已達三千乘,其實力當不亞于春秋時的晉國。
然到春秋時,王室大衰,實際上恐不夠六軍之數了。
魯桓公五年,周桓王起傾國之師伐鄭,王領中軍,虢公林父領右軍,周公黑肩領左軍,隻有三軍之衆。
春秋初年周室尚有相當的勢力,其軍力已單薄得不值鄭人一擊;何況王畿日削,王綱日墜之後,不但“其車三千”的盛況不能恢複,就是春秋初年固有的實力恐也不能保持了。
各國内部大世族的實力,普通約在百乘左右;少的隻有幾十乘以至于十餘乘;但也有較大的實力存在。
如春秋中年,晉國的郤氏已是“富半公室,家半三軍”。
剛到春秋晚期,晉國的韓家所屬已有七縣的地方,共有七百乘的兵力。
又如魯國的季氏自從四分公室而取其二以後,私屬的甲士也已到了七千人以上。
武器周代的武器大緻用青銅制造。
其種類略有戈、矛、劍、戟、刀、斧、钺等,大别為“擊兵”(橫擊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曲的兵器)三類。
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塊,用以及遠。
甲胄幹螲,用以防身。
旗幟,用作标記。
“援”(雲梯之類)、“臨車”(從上臨下的車)、“沖車”(從旁沖突的車),用以攻城。
擂鼓進兵,鳴金退兵。
軍隊所住,除帳幕外,築土自衛,是謂“營壘”。
爵位爵位是封建制度中的中心制度,有了爵位,才有所謂等級,有了等級,才能成立封建社會。
據較早的記載,周制:天子為一位,公為一位,侯為一位,伯為一位,子、男同為一位,凡五等;君為一位,卿為一位,大夫為一位,上士為一位,中士為一位,下士為一位,凡六等。
這種說法的下半截還大緻可信,至于上半截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用較可靠的記載和銅器銘文比勘起來,便知道完全是附會!據近人的考證:古諸侯稱爵并無一定,有些諸侯甚至于自稱為“王”:除夷狄的國家外,中原如晉、齊、鄭、宋、呂等國的國君也多有稱過王的痕迹存在。
又如宋、衛、陳、蔡、紀、滕諸國的君主,或稱公,或稱侯,或稱子;杞或稱伯,或稱子;楚或稱王,或稱公,或稱伯,或稱子;許或稱子,或稱男。
這都足以證明五等爵号的大半實在是些國君的通稱:公即是君,伯為人民之長與諸侯之長,子本是蠻夷君主之稱。
周代真正的五等爵,有人說就是被後人說為畿服制的侯、甸、男、采、衛。
這種說法雖尚有可疑之點,大緻似乎是不錯的!我們覺得侯、甸、男是三等諸侯,采、衛是二等附庸。
這種猜想,不知道對不對? 較大國家的上等的卿似乎也受冊命于天子,小國和下等的卿及大夫以下則由諸侯自加冊命(諸侯有功的,王賜給他“命”或各種賜物,卿大夫有功的,也由天子或諸侯賜給他“命”、“物”)。
據記載:天子三公九卿或六卿,大國和次國都是三卿;小國二卿。
但春秋時如晉、鄭、宋等國都有六卿制的存在。
卿之中有上卿、中卿、下卿之分;大夫中也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分;至士有上、中、下之分,那更不必說了。
西周官制以上是爵制,再說官制。
西周時的官制,現在已略可考,大緻王之下有“卿事(士)寮”,人數似無一定,常數或為六人。
他們執掌着國家的大政。
“卿事寮”之下有“諸尹”,“諸尹”之中最高的似為“大史寮”,亦似不止一人。
又有“尹氏”,或稱“内史尹”,或“作冊尹”等(“太師”似亦即此官),他們都是執掌典冊诏命之類的大官。
又有“大保”,官階也甚高(或即卿士之一)。
有“冢宰”和“宰”,似是掌王室家事的官。
有“宗伯”,亦稱“大宗”,是掌禮儀的官。
“大祝”,是掌祭禱的官。
有“冢司土(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
“司馬”,是掌軍賦的官。
“司工(空)”,是掌建築工程等事的官(司徒、司馬、司空古或稱為“三事”,職位很是重要)。
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獄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較低。
又有“師氏”、“亞旅”、“虎臣”,是掌軍旅的官。
有“趣馬”,是掌馬的官。
“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納王命的官。
此外又有“裡君”,似是地方之長。
西周時王朝的官重要的如上。
其他諸侯之國和各都邑中的官制,大略與王朝不甚出入,其詳不可得考了。
春秋普通官制春秋時的官制各國不同,但也有大緻的共同點:有冢宰,或作太宰,居國君的左右,等于後世的丞相,官位甚高,但也有地位較低的;太宰的下面有少宰等。
最重要的官是四司:司徒、司馬、司空(宋國因避武公的諱改司空為司城)、司寇(南方楚、陳等國稱司寇為司敗),職掌與西周時略同。
司寇之下,有尉氏、理、士、刑史等,分掌刑獄等事。
四司在有些國家中又有大少之分(如大司馬、少司馬,大司寇、少司寇等)。
四司之外,重要的官有宗伯,掌宗廟祭祀等禮;宗伯的下面有宗人等(一說宗伯亦稱“宗人”),分掌祭祀禮節等事。
又有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是君主和太子們受指導的師傅。
有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蔔史、筮史、祭史、巫史等,是掌管書記、典籍、曆數、地理、掌故、禱告、蔔筮、祭祀、接神等事的官;在古代史和巫是不分的;史職最為繁多。
有行人,是掌管外交事物的官。
&mdash&mdash以上是重要的内官。
外官中重要的有邑大夫或作邑宰,掌一邑的政事。
封人,掌城築封疆等事。
候正、候人等,掌送迎賓客和斥候等事。
此外,内外官吏還有許多不甚重要的職名,在這裡無庸列舉了(當時各國似又有田畯、工正、匠師、賈正等官,掌農工商等事,這是值得一提的)。
各國特有官制上面說的是各國大緻共通的官制,至于各國特有的官職,較重要的,據今日所知,晉國有固定的三軍将佐,或稱将軍;中軍的将又稱元帥。
三軍将佐是為“六卿”。
六卿又稱“六正”,六正之下有所謂“五吏”(文職)、“三十帥”(武職),可見其屬官很多。
三軍又各有軍大夫,每軍約各二人。
又有軍尉、侯奄,大緻是臨時設置的官職;中軍的尉有佐。
中上軍又各有軍司馬,是掌管軍中刑
但軍制雖有變更,軍力實隻有增加。
在春秋中晚期,晉全國的兵力至少已達四千九百乘(魯昭十三年,晉治兵于邾南,甲車四千乘。
齊伐夷儀之役,晉車千乘在中牟,均可證晉車之多)。
如以一乘三十人計算,則晉國共有十五萬左右的兵,再加上别組的徒兵等,當更不止此數。
但到了春秋末年,晉勢日衰,又有“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的情形了。
(二)齊國。
齊國在春秋初年,國軍已有三軍,約千乘三萬人的兵力。
到後來軍制雖未甚改變,而軍力當有大大的增加,才能維持他東方強國的地位。
戍衛之役,齊桓公已用了三百乘的兵力。
春秋末年,齊伐晉冠氏,喪車五百。
吳、魯、齊艾陵之戰,齊國也喪失了八百乘的兵車。
晉、鄭鐵之戰,晉兵收獲鄭人替齊人轉送範氏的粟米千車。
一戰的損失如此之多,則其全國的兵力當不下數千乘。
(三)楚國。
楚國的軍制,王室的禁旅有左右廣,每廣十五乘,合為三十乘。
又有宮甲,也是王宮中的兵甲。
其全國似無一定的軍數,出戰時大緻為三軍。
城濮之役,晉人所獲獻周的楚俘為驷介(四馬被甲)百乘,徒兵千人。
但楚國在春秋列國中軍隊實在是最多的(魯桓十三年,楚人伐羅之役,盡師以行而終被羅人所敗,當時楚國的軍數似尚不多。
魯莊二十八年,令尹子元伐鄭之役,也還隻用車六百乘。
至楚共王時的楊橋之役,已兵多至使多兵的晉國害怕不動。
魯成十八年,楚以三百乘戍宋的彭城,此時楚軍已很多了)。
當楚靈王時,單是陳、蔡、二不羹四縣的兵力已有四千乘,再加上申、息諸大縣和其他地方的軍隊,當在萬乘數十萬人以上。
楚國又有“組甲”、“被練”之兵,乃是所謂“簡師”(簡選之師)。
而舟師則常用以對付吳、濮的。
(四)秦國。
秦國全國的軍數缺乏确實的記載。
魯僖公時,秦人襲鄭,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魯昭公時,秦君的母弟?因為權勢太大,實力幾與秦君相并,被逼奔晉,随從的車有千乘之多。
一個公子的實力已大到如此,則秦國全國的兵力必也不下數千乘(但魯定公五年,秦救楚之役用車隻五百乘)。
(五)魯國。
魯國的軍制本為二軍;襄公十一年,作三軍;昭公五年,又把中軍廢了,仍複為二軍。
魯國的國軍大緻始終在千乘三萬人左右:僖公時,“公車千乘,公徒三萬”;襄公十八年,魯國和莒國都向晉請求各領兵車千乘從其本國攻齊。
昭公八年,魯人大?于紅,仍是革車千乘。
(六)鄭國。
鄭國的軍力當在魯國之上。
春秋初年,鄭國已有三軍,内戰用的軍隊已達二百乘。
三軍外并有徒兵和臨時添置的軍隊。
其國軍實力至少在千乘以上。
魯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兵車百乘。
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産帶車七百乘伐陳,車數與城濮之戰晉車之數相等。
哀公二年,晉、鄭鐵之戰,晉将衛太子蒯瞆登鐵丘上觀望鄭軍,看見鄭軍很多,害怕起來,自投于車下。
此戰晉人以鄭為大敵,可見鄭國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終不弱(鄭兵曾與晉、楚和諸侯聯軍開戰,諸侯的兵甚至畏鄭不敢越過鄭境,反被鄭軍所敗。
鄭國軍力的強大于此可見)。
(七)宋國。
宋為次等國家中的大國,兵力也不很弱,當在千乘以上。
魯宣公二年,宋、鄭大棘之戰,鄭兵俘獲宋車四百六十乘;宋人又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驷,向鄭贖取華元。
宋國損失數百乘兵力還不算什麼,可見其實力之強了。
(八)衛國。
衛在西周時為東方大國,兵力當必不弱。
但在春秋時則為弱國,兵力較差。
自被狄人破滅之後,文公元年(魯僖公元年)革車隻有三十乘,末年到了三百乘,其後當更有增加。
魯成公二年,齊、衛新築之戰,《左傳》中有“且告車來甚衆”的話,系指衛軍而言的,是衛國的軍力到此時已略強了。
到春秋晚年,齊、衛伐晉,衛車五百乘,衛人高嚷着“晉國雖五次來伐我,我們尚能應戰”,可見他們全國的兵力至少也在千乘左右了。
(九)吳國。
吳是春秋晚期的霸國,軍力自然很強。
吳、齊艾陵之戰,吳有中上下右四軍,其左軍當留守在國内,是吳國有五軍的軍制,魯哀公十三年,吳、晉會于黃池,吳國陳列中左右三軍帶甲之士三萬人為方陣,以與晉人争長,則其國軍至少在五萬人以上。
(十)越國。
越也是春秋末年的強國。
據記載,越也有五軍的組織。
越王勾踐攻吳,發習流(流放的罪人)二千人、教士(普通戰士)四萬人、君子(王的私卒)六千人、諸禦(高等軍士)一千人,約五萬人的兵力,這當是傾國之師了。
越地較吳為小,其全國的兵力在滅吳以前似乎在吳之下;所以夫椒之敗,越王隻以“甲螲五千保于會稽”。
至于周室的軍隊,武王伐纣還隻用甲車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但到西周的晚年,出征的軍隊已達三千乘,其實力當不亞于春秋時的晉國。
然到春秋時,王室大衰,實際上恐不夠六軍之數了。
魯桓公五年,周桓王起傾國之師伐鄭,王領中軍,虢公林父領右軍,周公黑肩領左軍,隻有三軍之衆。
春秋初年周室尚有相當的勢力,其軍力已單薄得不值鄭人一擊;何況王畿日削,王綱日墜之後,不但“其車三千”的盛況不能恢複,就是春秋初年固有的實力恐也不能保持了。
各國内部大世族的實力,普通約在百乘左右;少的隻有幾十乘以至于十餘乘;但也有較大的實力存在。
如春秋中年,晉國的郤氏已是“富半公室,家半三軍”。
剛到春秋晚期,晉國的韓家所屬已有七縣的地方,共有七百乘的兵力。
又如魯國的季氏自從四分公室而取其二以後,私屬的甲士也已到了七千人以上。
武器周代的武器大緻用青銅制造。
其種類略有戈、矛、劍、戟、刀、斧、钺等,大别為“擊兵”(橫擊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曲的兵器)三類。
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塊,用以及遠。
甲胄幹螲,用以防身。
旗幟,用作标記。
“援”(雲梯之類)、“臨車”(從上臨下的車)、“沖車”(從旁沖突的車),用以攻城。
擂鼓進兵,鳴金退兵。
軍隊所住,除帳幕外,築土自衛,是謂“營壘”。
爵位爵位是封建制度中的中心制度,有了爵位,才有所謂等級,有了等級,才能成立封建社會。
據較早的記載,周制:天子為一位,公為一位,侯為一位,伯為一位,子、男同為一位,凡五等;君為一位,卿為一位,大夫為一位,上士為一位,中士為一位,下士為一位,凡六等。
這種說法的下半截還大緻可信,至于上半截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用較可靠的記載和銅器銘文比勘起來,便知道完全是附會!據近人的考證:古諸侯稱爵并無一定,有些諸侯甚至于自稱為“王”:除夷狄的國家外,中原如晉、齊、鄭、宋、呂等國的國君也多有稱過王的痕迹存在。
又如宋、衛、陳、蔡、紀、滕諸國的君主,或稱公,或稱侯,或稱子;杞或稱伯,或稱子;楚或稱王,或稱公,或稱伯,或稱子;許或稱子,或稱男。
這都足以證明五等爵号的大半實在是些國君的通稱:公即是君,伯為人民之長與諸侯之長,子本是蠻夷君主之稱。
周代真正的五等爵,有人說就是被後人說為畿服制的侯、甸、男、采、衛。
這種說法雖尚有可疑之點,大緻似乎是不錯的!我們覺得侯、甸、男是三等諸侯,采、衛是二等附庸。
這種猜想,不知道對不對? 較大國家的上等的卿似乎也受冊命于天子,小國和下等的卿及大夫以下則由諸侯自加冊命(諸侯有功的,王賜給他“命”或各種賜物,卿大夫有功的,也由天子或諸侯賜給他“命”、“物”)。
據記載:天子三公九卿或六卿,大國和次國都是三卿;小國二卿。
但春秋時如晉、鄭、宋等國都有六卿制的存在。
卿之中有上卿、中卿、下卿之分;大夫中也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分;至士有上、中、下之分,那更不必說了。
西周官制以上是爵制,再說官制。
西周時的官制,現在已略可考,大緻王之下有“卿事(士)寮”,人數似無一定,常數或為六人。
他們執掌着國家的大政。
“卿事寮”之下有“諸尹”,“諸尹”之中最高的似為“大史寮”,亦似不止一人。
又有“尹氏”,或稱“内史尹”,或“作冊尹”等(“太師”似亦即此官),他們都是執掌典冊诏命之類的大官。
又有“大保”,官階也甚高(或即卿士之一)。
有“冢宰”和“宰”,似是掌王室家事的官。
有“宗伯”,亦稱“大宗”,是掌禮儀的官。
“大祝”,是掌祭禱的官。
有“冢司土(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
“司馬”,是掌軍賦的官。
“司工(空)”,是掌建築工程等事的官(司徒、司馬、司空古或稱為“三事”,職位很是重要)。
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獄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較低。
又有“師氏”、“亞旅”、“虎臣”,是掌軍旅的官。
有“趣馬”,是掌馬的官。
“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納王命的官。
此外又有“裡君”,似是地方之長。
西周時王朝的官重要的如上。
其他諸侯之國和各都邑中的官制,大略與王朝不甚出入,其詳不可得考了。
春秋普通官制春秋時的官制各國不同,但也有大緻的共同點:有冢宰,或作太宰,居國君的左右,等于後世的丞相,官位甚高,但也有地位較低的;太宰的下面有少宰等。
最重要的官是四司:司徒、司馬、司空(宋國因避武公的諱改司空為司城)、司寇(南方楚、陳等國稱司寇為司敗),職掌與西周時略同。
司寇之下,有尉氏、理、士、刑史等,分掌刑獄等事。
四司在有些國家中又有大少之分(如大司馬、少司馬,大司寇、少司寇等)。
四司之外,重要的官有宗伯,掌宗廟祭祀等禮;宗伯的下面有宗人等(一說宗伯亦稱“宗人”),分掌祭祀禮節等事。
又有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是君主和太子們受指導的師傅。
有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蔔史、筮史、祭史、巫史等,是掌管書記、典籍、曆數、地理、掌故、禱告、蔔筮、祭祀、接神等事的官;在古代史和巫是不分的;史職最為繁多。
有行人,是掌管外交事物的官。
&mdash&mdash以上是重要的内官。
外官中重要的有邑大夫或作邑宰,掌一邑的政事。
封人,掌城築封疆等事。
候正、候人等,掌送迎賓客和斥候等事。
此外,内外官吏還有許多不甚重要的職名,在這裡無庸列舉了(當時各國似又有田畯、工正、匠師、賈正等官,掌農工商等事,這是值得一提的)。
各國特有官制上面說的是各國大緻共通的官制,至于各國特有的官職,較重要的,據今日所知,晉國有固定的三軍将佐,或稱将軍;中軍的将又稱元帥。
三軍将佐是為“六卿”。
六卿又稱“六正”,六正之下有所謂“五吏”(文職)、“三十帥”(武職),可見其屬官很多。
三軍又各有軍大夫,每軍約各二人。
又有軍尉、侯奄,大緻是臨時設置的官職;中軍的尉有佐。
中上軍又各有軍司馬,是掌管軍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