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終結

關燈
緒論春秋晚期的北方政局:國際形勢方面,是晉國因卿族的大擾亂而失掉盟主的地位,齊國企圖複霸未能成功,同時吳、越的勢力向北發展,代為中原的盟主。

    列國内政方面,是世卿專橫,互相兼并;結果成立了三家分晉和陳氏代齊的局面。

     宋盟後的和平局面且說盟宋以後,中原各國共屬晉、楚,朝聘往來,一變往日的惡氛為景氣。

    吳國也派有名的大夫公子季劄曆聘上國,中原的文化從此漸漸開化了東南方的蠻區。

    魯昭公元年,晉、楚再邀諸侯相會于虢地(古東虢國地,在今河南荥澤縣附近),重修宋盟之好。

    在結盟的時候,楚令尹子圍向晉人請求誦讀舊盟書,不必重排新次序,晉人答應了,于是仍讓楚國做了老大哥。

    就在這時,魯執政季武子帶兵伐莒,奪取郓邑,莒人向國聯大會報告。

    楚人征求晉人同意,想把魯使叔孫豹戮了以示懲戒,晉人竭力替魯國求情,楚人方才答應赦免魯使。

    在這裡可以看出楚人的強橫和晉人的卑屈。

    到楚靈王即位後,又派使向晉國要求諸侯來朝,晉人畏懼他,不敢不答應。

    楚人又請與晉結親,晉侯也答應了。

    這時若不是吳國在南方牽制楚人,楚莊王的把戲又将重現于中原了。

     這時晉國确已漸趨衰弱,晉大夫叔向曾對齊大夫晏嬰批評晉國的内政說:“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

    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仇。

    &hellip&hellip政在家門,民無所依。

    ”這可見晉國軍政和民政的不修,公室的卑下和卿族的專橫了。

    那時晉君因為失了政權,憤恨諸大夫到了極點:強卿荀盈去世,晉平公隻顧喝酒作樂,裝着不知道。

    他又想廢去知(荀)氏,立親信為大夫,但終究敵不過世卿的勢力,隻得命荀盈的兒子荀跞繼位為卿,蓋過了嫌隙。

     魯昭公十一年,楚靈王誘殺蔡君,起兵圍蔡。

    晉國邀合諸侯的大夫于厥辮,圖謀救蔡,可是到底不敢與楚人開釁,隻派了使臣向楚國請求罷兵。

    楚人哪肯答應,立即把蔡國滅掉,晉人也不敢對楚怎樣。

     這時不但楚國對晉無禮,就是齊國也輕視起晉來。

    當晉平公去世,子昭公夷嗣位,諸侯往晉朝見新君(魯昭公十二年)。

    晉侯宴享齊景公(莊公弟杵臼,嗣莊公位),行投壺的禮節。

    晉侯先投,晉臣荀吳贊禮,說道:“有酒像淮水一般多,有肉像小山一般高,我們寡君投中了這壺,做諸侯的領袖!”晉侯一箭投去,中了。

    挨到齊侯,他舉起箭來,也自己贊着說道:“有酒像渑水一般多,有肉像山陵一般高,寡人投中了這壺,代替晉君做盟主!”一箭投去,也中了。

    晉人當下大不高興。

    齊臣公孫?一看情形不好,急忙前進解說道:“天氣晚了,兩君也都勞苦了,我們可以出去了!”說罷,就奉齊侯辭出,晉人也不敢把齊侯怎樣。

    原來這時齊國正在向北方發展:北燕君因内亂奔齊,齊兵為他伐燕,征服燕國。

    後來齊侯派兵把燕君送入燕國的唐邑(在今河北唐縣附近)。

    齊景公确有志于複霸了。

     晉國的國勢實際已衰,但表面上卻還要裝些威力出來以維持他的盟主地位。

    魯昭公十三年,晉人乘楚國的内亂,盡起國内的軍隊四千乘,邀合諸侯會于平丘(在今河北長垣縣附近),想重修舊盟。

    齊人不肯修盟,晉人用了威勢和辭令勉強把他逼服。

    一面再大閱軍隊,表示要開戰的意思,諸侯不由得都怕起來,願聽晉國的命。

    諸侯在平丘修盟,晉人重頒諸侯貢賦的數目,并讨罰魯國侵邾、莒小國的罪,不許魯國與盟,拘了魯執政季孫意如以示威。

    但鄭執政子産卻敢力争減低鄭國的貢賦,他從中午和晉人争持起直到天晚尚不肯歇手,晉人不得已,勉強答應了他。

    盟後,鄭大夫子大叔責備子産過于激烈,恐怕諸侯來讨。

    子産道:“晉國的政權不統一,内部正在鬧着,哪有功夫來讨我們!”可見晉國的紙老虎已被子産戳穿了。

    其後魯昭公十六年,齊景公伐徐、莒、郯等東方小國盟于蒲隧。

    十九年,齊兵伐莒,攻入莒國的紀邑。

    二十二年,又伐莒,被莒人所敗,齊景公親征,便征服了莒國。

    二十五年,昭公奔齊,齊景公奪取魯國的郓邑,給昭公居住,齊、魯、莒、邾、杞五國盟于讅陵。

    這些都是齊景公圖複霸的先聲。

    又宋國在魯昭公十九年也曾起兵伐邾,攻克蟲邑。

    邾、荋(小邾)、徐三國會宋公同盟于蟲。

    宋國也居然成了東方的小盟主,晉國并不過問。

    這都可證晉霸的衰微。

     衰晉的攘夷與勤王晉國雖已成強弩之末,但也有兩件差強人意的事:第一件是剪除戎狄的餘種。

    自從赤狄和長狄衰亡,狄的大族僅剩了一個白狄。

    白狄本來大部在西方,因赤狄之亡,漸漸東遷,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