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終結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主意),吳人仍不肯罷兵,派偏将帶領水軍從海上攻齊,被齊人打敗,吳兵方回。
晉國這時也來湊熱鬧,由趙鞅帶兵侵齊,奪取犁邑和轅邑,毀了高唐城的外郭,内侵到賴地(在今山東曆城縣附近),以報齊人助範、中行氏之仇。
次年(魯哀公十一年),齊人伐魯報恨。
吳、魯再聯軍伐齊,齊人起兵抵禦,在艾陵(在今山東泰安縣附近)開戰,齊兵大敗,主帥國書等被殺,将士和甲車喪失得很多。
于是魯、衛、宋諸國都歸服了吳人。
吳人征諸侯結會,拘了衛侯,因魯人的勸谏,方把衛侯釋放。
這時中原無霸,齊國既因吳、魯的聯攻而失墜東方的霸權,宋、鄭也因世仇的關系,互相攻伐得很厲害,幾乎恢複了春秋初年的形勢。
齊、魯、吳相哄于東,宋、鄭又相哄于西,晉、楚皆自顧不暇,宋盟以後中原和平的局面至此完全破壞了。
黃池之會吳國既打敗了齊兵,國勢的外表更強。
魯哀公十三年,吳國又續開新溝,通過宋、魯的邊界,北連沂水,西連濟水,北上邀合晉、魯等國會于黃池(在今河南封丘縣附近),想借這次盟會來争得中原盟主的地位。
周室的大臣單平公也來監盟。
當結盟的時候,吳、晉兩國争起先來,吳王聽得國都被越人攻破,太子被殺,後路也被越人截斷的消息,頗覺躊躇,幸由大夫王孫雒獻計,陳列軍隊,向晉挑戰,晉人懼怕起來,隻得讓吳人占了先(據《左傳》的記載,黃池之會是晉人占先的,此說不甚可信,改從《國語》)。
這是晉國勢力的再挫。
吳人回國時,又順便燒了宋國都城的外郛,以向諸侯示威。
可見吳人這時雖弄不過越,但他對于中原諸侯,卻仍是橫行無忌的。
衛國的曆次内亂齊人被吳所重創,吳人在南方也受了越人的重創,楚國被吳侵擾,元氣也尚未完全恢複,晉國便想乘機起來恢複霸權。
他先伐衛國,次伐鄭國。
衛太子蒯聩勾結内應從戚邑回國即位,是為莊公,出公奔魯。
莊公即位以後,想盡去舊臣,趕走執政孔悝和太叔遺,而且仍不肯服晉,晉人又起兵圍衛;齊人救衛,把晉兵逼回。
隔了些時,晉再伐衛,攻入衛都外郛,衛人趕掉莊公,與晉講和;晉人改立襄公的後裔公孫般師為君。
晉兵既去,莊公又重新回國為君,仍被國人趕出走死。
齊人伐衛,把衛新君般師捉去,改立公子起為君,又被臣下趕掉,出公回國複位。
不料出公仍不如國人的意願,被逐出奔。
他勾了越兵來伐衛,但終不得複國,後來死在越國。
衛人立莊公的弟公子?為君,是為悼公。
晉齊的最後争衡魯哀公二十年,齊、魯會于廪丘,想替鄭國報仇去伐晉。
鄭人懼怕晉國,辭去諸侯的兵。
隔了三年,晉人起兵伐齊,在犁丘(在今山東臨邑縣附近)開戰,大敗齊兵。
次年,晉再邀魯伐齊,奪取廪丘地方。
哀公二十七年,晉人曾伐鄭,齊兵來救,晉兵退回。
悼公四年,晉人再伐鄭,圍困鄭都,終因内部将帥不和,無功而回。
春秋末年的中原各國内政這時中原各國的政權都在大夫的手裡,列國間弑放君主和叛亂的事屢見不絕,如宋有司馬向?和大尹專政之亂,衛國也疊次發生内亂。
連周天子在國内的政權也已下移到王臣手中,這就開了戰國時周分東西的先路。
魯國季氏的政權,曾下移到家臣手裡,季氏的家臣陽虎竟敢拘了季孫桓子,殺放季氏的親黨,強與魯君三家和國人結盟,專橫無忌到了極點。
他又想去掉三家,就結合黨徒劫了魯君作亂,結果不容于國人,被孟氏所敗,偷了國寶據邑叛國,終被國人逐走。
這時叔孫氏也有家亂,家臣侯犯據邑叛變,好容易才把他打平。
于是季、叔二氏都把私屬大邑的城毀了,以免家臣據城作亂。
隻有孟孫氏不肯毀私邑成城。
後來成邑也終于背叛孟氏,費了許多的力氣才收回來。
季氏又曾創立新賦制,竭力增加人民的擔負,以擴充勢力。
魯哀公想借越兵(這時越已滅吳)來去掉三桓,反被三桓逼逐出國。
到哀公子悼公甯即位,三桓的勢力越發強盛,魯君更形同傀儡了。
齊國的陳恒也在這時殺死執政阚止,弑了國君簡公(悼公子壬,嗣悼公位),立簡公弟平公骜為君,陳恒自為國相,把大權一手抓住,從此齊國在實際上就變成了陳氏的國家。
晉國自從範、中行氏滅後,知、韓、魏、趙四家共分二氏的地,領土愈廣,勢力愈大,竟把國君出公(定公子鑿,嗣定公位)趕掉。
知氏在四家中尤為強盛,他貪蠻不講理,向三家要索土地;趙氏不肯,知氏就邀合韓、魏二氏圍攻趙氏;韓、魏恐怕“鳥盡弓藏”,反做了趙氏的内應,三家合力來把知氏攻滅。
此後三家共分晉政,晉國在實際上也就變成三家了。
晉國這時也來湊熱鬧,由趙鞅帶兵侵齊,奪取犁邑和轅邑,毀了高唐城的外郭,内侵到賴地(在今山東曆城縣附近),以報齊人助範、中行氏之仇。
次年(魯哀公十一年),齊人伐魯報恨。
吳、魯再聯軍伐齊,齊人起兵抵禦,在艾陵(在今山東泰安縣附近)開戰,齊兵大敗,主帥國書等被殺,将士和甲車喪失得很多。
于是魯、衛、宋諸國都歸服了吳人。
吳人征諸侯結會,拘了衛侯,因魯人的勸谏,方把衛侯釋放。
這時中原無霸,齊國既因吳、魯的聯攻而失墜東方的霸權,宋、鄭也因世仇的關系,互相攻伐得很厲害,幾乎恢複了春秋初年的形勢。
齊、魯、吳相哄于東,宋、鄭又相哄于西,晉、楚皆自顧不暇,宋盟以後中原和平的局面至此完全破壞了。
黃池之會吳國既打敗了齊兵,國勢的外表更強。
魯哀公十三年,吳國又續開新溝,通過宋、魯的邊界,北連沂水,西連濟水,北上邀合晉、魯等國會于黃池(在今河南封丘縣附近),想借這次盟會來争得中原盟主的地位。
周室的大臣單平公也來監盟。
當結盟的時候,吳、晉兩國争起先來,吳王聽得國都被越人攻破,太子被殺,後路也被越人截斷的消息,頗覺躊躇,幸由大夫王孫雒獻計,陳列軍隊,向晉挑戰,晉人懼怕起來,隻得讓吳人占了先(據《左傳》的記載,黃池之會是晉人占先的,此說不甚可信,改從《國語》)。
這是晉國勢力的再挫。
吳人回國時,又順便燒了宋國都城的外郛,以向諸侯示威。
可見吳人這時雖弄不過越,但他對于中原諸侯,卻仍是橫行無忌的。
衛國的曆次内亂齊人被吳所重創,吳人在南方也受了越人的重創,楚國被吳侵擾,元氣也尚未完全恢複,晉國便想乘機起來恢複霸權。
他先伐衛國,次伐鄭國。
衛太子蒯聩勾結内應從戚邑回國即位,是為莊公,出公奔魯。
莊公即位以後,想盡去舊臣,趕走執政孔悝和太叔遺,而且仍不肯服晉,晉人又起兵圍衛;齊人救衛,把晉兵逼回。
隔了些時,晉再伐衛,攻入衛都外郛,衛人趕掉莊公,與晉講和;晉人改立襄公的後裔公孫般師為君。
晉兵既去,莊公又重新回國為君,仍被國人趕出走死。
齊人伐衛,把衛新君般師捉去,改立公子起為君,又被臣下趕掉,出公回國複位。
不料出公仍不如國人的意願,被逐出奔。
他勾了越兵來伐衛,但終不得複國,後來死在越國。
衛人立莊公的弟公子?為君,是為悼公。
晉齊的最後争衡魯哀公二十年,齊、魯會于廪丘,想替鄭國報仇去伐晉。
鄭人懼怕晉國,辭去諸侯的兵。
隔了三年,晉人起兵伐齊,在犁丘(在今山東臨邑縣附近)開戰,大敗齊兵。
次年,晉再邀魯伐齊,奪取廪丘地方。
哀公二十七年,晉人曾伐鄭,齊兵來救,晉兵退回。
悼公四年,晉人再伐鄭,圍困鄭都,終因内部将帥不和,無功而回。
春秋末年的中原各國内政這時中原各國的政權都在大夫的手裡,列國間弑放君主和叛亂的事屢見不絕,如宋有司馬向?和大尹專政之亂,衛國也疊次發生内亂。
連周天子在國内的政權也已下移到王臣手中,這就開了戰國時周分東西的先路。
魯國季氏的政權,曾下移到家臣手裡,季氏的家臣陽虎竟敢拘了季孫桓子,殺放季氏的親黨,強與魯君三家和國人結盟,專橫無忌到了極點。
他又想去掉三家,就結合黨徒劫了魯君作亂,結果不容于國人,被孟氏所敗,偷了國寶據邑叛國,終被國人逐走。
這時叔孫氏也有家亂,家臣侯犯據邑叛變,好容易才把他打平。
于是季、叔二氏都把私屬大邑的城毀了,以免家臣據城作亂。
隻有孟孫氏不肯毀私邑成城。
後來成邑也終于背叛孟氏,費了許多的力氣才收回來。
季氏又曾創立新賦制,竭力增加人民的擔負,以擴充勢力。
魯哀公想借越兵(這時越已滅吳)來去掉三桓,反被三桓逼逐出國。
到哀公子悼公甯即位,三桓的勢力越發強盛,魯君更形同傀儡了。
齊國的陳恒也在這時殺死執政阚止,弑了國君簡公(悼公子壬,嗣悼公位),立簡公弟平公骜為君,陳恒自為國相,把大權一手抓住,從此齊國在實際上就變成了陳氏的國家。
晉國自從範、中行氏滅後,知、韓、魏、趙四家共分二氏的地,領土愈廣,勢力愈大,竟把國君出公(定公子鑿,嗣定公位)趕掉。
知氏在四家中尤為強盛,他貪蠻不講理,向三家要索土地;趙氏不肯,知氏就邀合韓、魏二氏圍攻趙氏;韓、魏恐怕“鳥盡弓藏”,反做了趙氏的内應,三家合力來把知氏攻滅。
此後三家共分晉政,晉國在實際上也就變成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