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終結

關燈
方分為鮮虞(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肥(在今山西昔陽縣一帶),鼓(在今河北晉縣一帶)三大部落,對晉、魯等中原之國和親(魯襄公十八年,白狄始朝魯;廿八年,白狄與諸侯朝晉)。

    晉勢既衰,戎狄又起。

    魯昭公元年,晉人毀車為行(步軍),先把群狄和無終之戎在大原地方打敗,不久就起兵滅肥,又屢伐鮮虞,兩滅鼓國,白狄之族從此隻剩了一個鮮虞孤獨存在着,仍時常與晉眐兵(曾被晉人所圍)。

    同時晉又發兵滅了陸渾之戎,擴地直到汝濱。

    所以春秋時“攘夷”之功确要推晉國為最大。

    戎狄的衰亡,就是中國民族和文化的擴大,晉實在是中國民族和文化的恩人啊! 晉國在這時的第二件大功是安定王室。

    原來周景王(周定王傳子簡王夷,簡王傳子靈王洩心,靈王傳子景王貴)的太子壽早年夭折,景王先立了壽的母弟王子猛為太子,後來又寵愛庶長子朝,想改立朝為太子,大臣單氏和劉氏不贊成,景王想除去他們,以達到改立太子的志願,未成而死。

    單、劉二氏擁子猛即位,是為悼王。

    王子朝作亂,趕出了悼王,單、劉二氏向晉求救,晉頃公(昭公子去疾)派兵把悼王送回王都,子朝又把他殺死。

    悼王的母弟王子匄即位,是為敬王。

    晉兵和王師進攻子朝,子朝的兵漸敗,晉兵撤回。

    王子朝又借了大臣尹氏的力量把敬王趕出,自立為王。

    晉人邀合諸侯會于黃父,令諸侯輸送粟米和衛隊給敬王。

    那時王子朝已把敬王趕得無路可走,晉人急忙再起兵勤王,趕走子朝,奉敬王複位,派兵替王室守禦。

    諸侯又會于扈,晉國令諸侯都派兵戍周。

    周人讨子朝的餘黨,叛黨作亂,敬王很是憂慮,派使向晉國請求替他修築都城,晉人答應,就征集諸侯的人馬替周王修築好都城成周(這時晉國是頃公子定公午在位),各國都收回戍兵。

    後來周人乘吳兵入郢之變,到楚國把王子朝殺死。

    子朝的餘黨又聯合鄭國擾亂王室,周王再度出奔,晉人又起兵送王回都,王室從此就安定了。

    周室這場大亂,起于魯昭公二十二年,到魯定公八年,方才完全平定,直鬧了十九年之久。

     召陵之會晉國在韓、魏、荀、範等氏當權之下滅了祁氏和羊舌氏的族。

    諸強族大分其贓,勢力從此更大,公室益加卑微(這時晉國因強族當權,與各國卿族結納,所以魯昭公被逐,晉人不讨季氏)。

    楚國因連受吳人的侵擾,勢力也大減削,而執政子常又非常橫暴,欺淩諸小國。

    諸小國受不了楚人的侵略,都背楚向晉;蔡侯并且親自朝晉,請兵伐楚。

    晉國邀合齊、魯、宋、衛、鄭、陳、蔡、許、曹、莒、邾、滕、薛、杞、頓、胡、小邾等十七國會于召陵,打算讨楚。

    一面周室因王子朝逃在楚國,也命大臣劉文公來督領伐楚的軍隊。

    不料晉臣荀寅向蔡侯需索賄賂未得,怨恨蔡侯,便在執政範獻子的面前說道:“晉國方在風雨飄搖的局面中,諸侯正想離叛,在這樣情形之下,那裡能夠打勝楚人,不如辭去蔡侯了罷!”範獻子聽了他的話,就把伐楚的事作罷。

    此次晉國這樣大張旗鼓地讨伐楚人的罪,結果仍弄得虎頭蛇尾完事,諸侯因此都更看不起晉,晉國于是乎開始失掉諸侯了。

     齊國的複霸運動齊國久郁思動,乘着晉國失掉諸侯的當兒,想實踐代晉為盟主的志願。

    魯定公(昭公弟宗,嗣昭公位)七年,齊景公先邀鄭獻公(簡公傳子定公甯,定公傳子獻公虿。

    獻公後傳子聲公勝)在鹽地結盟(這時鄭已背宋盟,叛周與晉,又曾乘楚國的敗滅掉許國),向衛征會。

    衛大夫不願叛晉,齊人起兵侵衛,衛靈公也與齊侯在沙地結了盟。

    隻有魯人尚未肯即時加入齊黨,所以齊兵兩次伐魯,魯兵也兩次侵齊。

    晉人救魯,順道邀衛結盟,因晉人對衛侯無禮,衛人仍不肯從晉,晉兵就侵鄭和衛,魯人也幫着晉攻衛。

    衛、鄭同盟于曲濮,合力抗晉。

    于是中原又重新走入戰亂的局勢之中。

     齊、衛聯軍伐晉,攻破晉邑夷儀,晉人戰敗齊軍。

    魯人又與齊講和,齊、魯會盟于夾谷,孔子相魯定公赴會,以禮辭折服齊人,齊人退還魯國汶陽的侵地,向魯讨好,齊魯也聯成了一氣。

    晉兵圍衛,齊、衛、鄭三國會于安甫,圖謀對付。

    魯國也來與鄭通好,開始真正的叛晉。

    齊衛兩國又會于?氏(今山東钜野縣附近),派精兵伐晉河内地方(在今河南汲縣一帶)。

    這時東方四大國&mdash&mdash齊、魯、衛、鄭,成為一黨,奉齊為主以抵抗晉國。

    晉國已在四面楚歌的形勢中了。

     晉範中行氏之亂晉人在外既受了侵侮,内部又起大亂。

    當齊、衛聯軍伐晉河内的那年(魯定公十三年),晉臣趙鞅命守邯鄲(在今河北邯鄲縣附近)的大夫趙午把衛國進貢來的五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