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國的複霸
關燈
小
中
大
免除了後顧之憂,勢力更向南發展了。
楚吳的争衡楚人北略不利,又東向伐吳,攻克鸠茲(在今安徽蕪湖縣?),打到衡山(在今安徽當塗縣附近?)地方,派勇将鄧廖帶領精兵深入吳境。
吳兵截擊,楚兵大敗,鄧廖被獲,殘衆逃回的很少。
楚兵回國,吳人跟着起兵伐楚,奪取了駕邑(在今安徽無為縣?)。
吳國也頗想與晉聯合,共同抵抗楚國,派使聘晉,請與諸侯結好。
晉國先派魯、衛兩國和他結會;不久,晉國又邀合了齊、魯、宋、衛、鄭、陳、曹、莒、邾、滕、薛、?等國與吳人會盟于戚地(這時陳國尚未降楚。
戚地當在今山東滕縣附近)。
晉悼霸業的全盛鄭兵侵服楚的蔡,俘獲蔡司馬公子燮,以求媚于晉國。
晉悼公見霸業大定,便在邢丘(在今河南溫縣附近),邀會各國,規定朝聘的次數。
那時諸小國困于大國的誅求,在經濟上也是很受壓迫的。
楚兵伐鄭,讨他侵蔡的罪。
鄭國諸臣有的想從楚,有的仍想等待晉國;争論的結果,到底降了楚。
晉人大怒,發動諸侯的兵伐鄭,圍攻鄭都很急。
鄭人大怕,趕快求和。
晉将知道:“我們姑且答應了鄭國的和,班師回國,借此勞疲楚國的兵。
我們把四軍(這時晉國有中、上、下、新四軍)分為三起,再合諸侯的銳兵,更番與楚相争。
如此,我們不至疲乏,可是楚人已受不得了。
”于是晉人許了鄭和,諸侯同盟于獻。
但鄭國的心仍未真服,諸侯再聯兵伐鄭。
楚國因鄭已與晉結盟,也起兵伐鄭。
結果鄭國又降了楚。
晉悼公與楚争鄭未能得手,回國先從休養民力下手。
他聽了魏绛的話,打開倉庫,救濟民困。
魯襄公十年,他又邀合諸侯與吳人會于籸地(在今河南永城縣附近),乘勢攻滅翨陽(在今山東峄縣附近),把地送給宋國,以作與吳交通的驿站。
楚、鄭合兵圍宋,衛兵救宋,鄭兵侵衛,衛兵追敗鄭軍,斬獲鄭将皇耳。
楚、鄭又合兵侵魯,回兵破蕭(宋邑)侵宋,楚人在竭力向東方諸侯示威。
在晉國極強的當兒,楚、鄭竟敢這樣強橫,鄭國且變成了楚的死黨,這可見攘夷事業之難為了。
鄭國勞民過度,内部發生大變,亂黨蜂起,殺死了執政公子、公子發、公孫辄,劫持了鄭伯。
大夫公孫僑(即子産)等平定亂事,由公子嘉當國為政。
他們有意挑動晉國,連次伐宋;晉侯也數次發動諸侯的大兵讨鄭,并築守鄭國的虎牢和梧、制三邑(梧、制二邑都在虎牢附近),把楚國勢力逼退,方才真正得到鄭國的歸服。
諸侯在蕭魚結會,鄭人送了厚賂給晉侯。
晉侯重賞魏绛,獎勵他勸谏和戎以得諸侯之功。
先是秦國又向晉挑釁,派人向楚國請兵伐晉,楚王答應了他,令尹子囊勸谏道:“現在晉君很能用人,君明臣忠,我們是争不過他們的,還是不要動兵罷!”楚王不聽,出兵武城(約在今河南南陽縣),援應秦國。
秦人侵晉,晉國因荒年不能報複。
晉悼霸業的不終到晉人服鄭之後,稍一露了驕态,秦兵伐晉,晉兵又被打敗。
楚、秦又合兵侵宋;兩國并聯了姻好,合力來對付晉國。
吳國卻在東邊助晉侵楚,被楚兵打敗。
諸侯的大夫會吳于向(在今河南尉氏縣附近),協力謀楚。
他們先伐秦國,以斷楚的左臂。
晉侯駐在境上等待,派六卿帶領了諸侯的兵進攻,直到蒶林地方(在今陝西華縣?),秦人仍不肯請和。
晉帥荀偃下令道:“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進退!”下軍将領栾黡不服道:“晉國從來沒有這樣的命令,我的馬頭偏想朝東了。
”說罷,他就徑自帶了下軍回去,大兵也隻好全隊而回。
這次伐秦之役不得結果,仍是壞在内部的不和睦上。
這時衛大夫孫林父等把衛君獻公(成公傳子穆公遫,穆公傳子定公臧,定公傳子獻公絗)逐奔齊國,擁立殇公剽為君。
諸侯的大夫會于戚地,承認了衛國的既成事實。
晉國以霸主的地位而公開獎勵逐君(這實在是晉臣的意思),從此,“政逮于大夫”的局面便造成了。
晉國伐秦不利,楚國卻起兵伐吳;吳兵不出。
楚兵回國時疏了防範,吳兵從險地出來邀擊,楚兵大敗,公子宜穀被獲。
那時齊國已滅了萊國(在魯襄公六年),實力較前更強,便一面與周通婚,假借了王命(周王曾派大臣劉定公賜齊侯命),一面聯合東方邾、莒諸小國想背叛晉國,先侵擾魯邊。
魯國向晉國報告,晉人想結會先讨邾、莒,不幸悼公得病,不久去世(魯襄公十五年),會就沒有結成功。
晉悼霸業結論統看悼公的霸業,可以說他最大的目的是在征服鄭國。
他所用的政策是和戎、聯吳、保宋。
結果雖把鄭國征服,但他也吃了楚人聯秦的虧。
然而晉國最大的症結還在貴族的驕橫,以緻内政多門,不能統一,郤氏雖除,栾氏方張,他們到底使晉國在霸業上受了大挫折。
楚吳的争衡楚人北略不利,又東向伐吳,攻克鸠茲(在今安徽蕪湖縣?),打到衡山(在今安徽當塗縣附近?)地方,派勇将鄧廖帶領精兵深入吳境。
吳兵截擊,楚兵大敗,鄧廖被獲,殘衆逃回的很少。
楚兵回國,吳人跟着起兵伐楚,奪取了駕邑(在今安徽無為縣?)。
吳國也頗想與晉聯合,共同抵抗楚國,派使聘晉,請與諸侯結好。
晉國先派魯、衛兩國和他結會;不久,晉國又邀合了齊、魯、宋、衛、鄭、陳、曹、莒、邾、滕、薛、?等國與吳人會盟于戚地(這時陳國尚未降楚。
戚地當在今山東滕縣附近)。
晉悼霸業的全盛鄭兵侵服楚的蔡,俘獲蔡司馬公子燮,以求媚于晉國。
晉悼公見霸業大定,便在邢丘(在今河南溫縣附近),邀會各國,規定朝聘的次數。
那時諸小國困于大國的誅求,在經濟上也是很受壓迫的。
楚兵伐鄭,讨他侵蔡的罪。
鄭國諸臣有的想從楚,有的仍想等待晉國;争論的結果,到底降了楚。
晉人大怒,發動諸侯的兵伐鄭,圍攻鄭都很急。
鄭人大怕,趕快求和。
晉将知道:“我們姑且答應了鄭國的和,班師回國,借此勞疲楚國的兵。
我們把四軍(這時晉國有中、上、下、新四軍)分為三起,再合諸侯的銳兵,更番與楚相争。
如此,我們不至疲乏,可是楚人已受不得了。
”于是晉人許了鄭和,諸侯同盟于獻。
但鄭國的心仍未真服,諸侯再聯兵伐鄭。
楚國因鄭已與晉結盟,也起兵伐鄭。
結果鄭國又降了楚。
晉悼公與楚争鄭未能得手,回國先從休養民力下手。
他聽了魏绛的話,打開倉庫,救濟民困。
魯襄公十年,他又邀合諸侯與吳人會于籸地(在今河南永城縣附近),乘勢攻滅翨陽(在今山東峄縣附近),把地送給宋國,以作與吳交通的驿站。
楚、鄭合兵圍宋,衛兵救宋,鄭兵侵衛,衛兵追敗鄭軍,斬獲鄭将皇耳。
楚、鄭又合兵侵魯,回兵破蕭(宋邑)侵宋,楚人在竭力向東方諸侯示威。
在晉國極強的當兒,楚、鄭竟敢這樣強橫,鄭國且變成了楚的死黨,這可見攘夷事業之難為了。
鄭國勞民過度,内部發生大變,亂黨蜂起,殺死了執政公子、公子發、公孫辄,劫持了鄭伯。
大夫公孫僑(即子産)等平定亂事,由公子嘉當國為政。
他們有意挑動晉國,連次伐宋;晉侯也數次發動諸侯的大兵讨鄭,并築守鄭國的虎牢和梧、制三邑(梧、制二邑都在虎牢附近),把楚國勢力逼退,方才真正得到鄭國的歸服。
諸侯在蕭魚結會,鄭人送了厚賂給晉侯。
晉侯重賞魏绛,獎勵他勸谏和戎以得諸侯之功。
先是秦國又向晉挑釁,派人向楚國請兵伐晉,楚王答應了他,令尹子囊勸谏道:“現在晉君很能用人,君明臣忠,我們是争不過他們的,還是不要動兵罷!”楚王不聽,出兵武城(約在今河南南陽縣),援應秦國。
秦人侵晉,晉國因荒年不能報複。
晉悼霸業的不終到晉人服鄭之後,稍一露了驕态,秦兵伐晉,晉兵又被打敗。
楚、秦又合兵侵宋;兩國并聯了姻好,合力來對付晉國。
吳國卻在東邊助晉侵楚,被楚兵打敗。
諸侯的大夫會吳于向(在今河南尉氏縣附近),協力謀楚。
他們先伐秦國,以斷楚的左臂。
晉侯駐在境上等待,派六卿帶領了諸侯的兵進攻,直到蒶林地方(在今陝西華縣?),秦人仍不肯請和。
晉帥荀偃下令道:“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進退!”下軍将領栾黡不服道:“晉國從來沒有這樣的命令,我的馬頭偏想朝東了。
”說罷,他就徑自帶了下軍回去,大兵也隻好全隊而回。
這次伐秦之役不得結果,仍是壞在内部的不和睦上。
這時衛大夫孫林父等把衛君獻公(成公傳子穆公遫,穆公傳子定公臧,定公傳子獻公絗)逐奔齊國,擁立殇公剽為君。
諸侯的大夫會于戚地,承認了衛國的既成事實。
晉國以霸主的地位而公開獎勵逐君(這實在是晉臣的意思),從此,“政逮于大夫”的局面便造成了。
晉國伐秦不利,楚國卻起兵伐吳;吳兵不出。
楚兵回國時疏了防範,吳兵從險地出來邀擊,楚兵大敗,公子宜穀被獲。
那時齊國已滅了萊國(在魯襄公六年),實力較前更強,便一面與周通婚,假借了王命(周王曾派大臣劉定公賜齊侯命),一面聯合東方邾、莒諸小國想背叛晉國,先侵擾魯邊。
魯國向晉國報告,晉人想結會先讨邾、莒,不幸悼公得病,不久去世(魯襄公十五年),會就沒有結成功。
晉悼霸業結論統看悼公的霸業,可以說他最大的目的是在征服鄭國。
他所用的政策是和戎、聯吳、保宋。
結果雖把鄭國征服,但他也吃了楚人聯秦的虧。
然而晉國最大的症結還在貴族的驕橫,以緻内政多門,不能統一,郤氏雖除,栾氏方張,他們到底使晉國在霸業上受了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