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西周到春秋時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學術
關燈
小
中
大
遷到大夏,派他主管參星;使得他們倆永遠不能會面。
又如封萮山的神叫做防風,據說,古時大禹在會稽山聚會群神,防風到得太晚,禹就把他殺死示威,因為他長得太長大了,他的骨節撐滿了一輛車。
汾水的神叫做臺骀,他因疏通汾水和洮水有功,受了上帝的嘉獎,被封在汾水為神。
山崩川竭,人們當作大災兆看待,國君們是要舉行種種儀式以表示不幸的。
此外還有許多各色各樣的神祇,一時也說不完。
如火神叫做回祿;水神叫做玄冥;竈神叫炎帝,能起火災;宗布神(驅除災害的神)叫做羿,能除去地下的百害;降福的神叫做勾芒;刑神叫做蓐收。
他們都是些“人面鳥身”、“人面虎爪”的怪物。
秦齊兩國的特别祀典據記載,秦、齊兩國所奉的神祇最是複雜詭異。
秦文公夢見一條黃蛇從天上遊下地來,以為這是上帝的征驗,就作了一個讃畤(畤是地名,畤是祭神的所在),郊祭白帝。
後來他又得到一塊像石頭的物事,也立了一個神祠,把它當做神祇去祭祀,這位神被稱為“陳寶”。
秦宣公時又作密畤,祭祀青帝。
後來的秦靈公(在春秋後)更在吳陽地方作上畤,祭祀黃帝;作下畤,祭祀炎帝(赤帝)。
這四種顔色的天帝配上後來漢高祖所增立的黑帝,便是所謂“五方帝”。
齊國的特别祀典有八神。
八神是:(一)天主,(二)地主,(三)兵主,(四)陰主,(五)陽主,(六)月主,(七)日主,(八)四時主。
這種祀典把陰陽與天地并尊,似是陰陽思想盛行後的産品,它的起源恐怕不會很早的。
鬼人死了之後靈魂會變成“鬼”,鬼的地位雖下于神,但與人的關系更為密切。
他們也很愛管人間的閑事,和神一樣會得賞善罰惡;因為他們比神更接近人們,時常會得出現,會為人的禍患,人們看見他是很害怕的。
他們又會求食,求不到食也會餓,餓了就要作怪逼人去祭祀他們了(鬼神也同封建社會裡的人一般,不大會遷移地址的)。
妖怪神鬼之外,又有妖怪。
據說,木石的怪叫做“夔蝄”,水的怪叫做“龍罔象”,土的怪叫做“鐷羊”,妖怪的種類也很多了(各種靈物都會變成怪的)。
祭祀凡是鬼神都有受人祭祀的資格,那時的祀典是這樣:祭上帝的禮喚做“郊”,一年一次;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例如周人的始祖後稷,一面是稷神,一面又是配天而享的太祖(魯人祭稷為郊,所以祈農事)。
社稷神都有專祠,無論大都小邑,都有社稷壇;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們的社(國家的社稱為“大社”或“冢土”,“土”即是“社”);社稷好比現在的城隍廟或土地堂一般,時時有受祭祀的資格。
祭山川的禮喚做“旅”或“望”,也是極重要的祀典;祭祀它們大約也有一定的時間和次數。
山川是神靈所聚的地方,《山海經》裡記着祭山川的禮數很多。
據記載,隻有天子諸侯才配祭祀山川。
至于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的神祇的祀典,在當時自也有規定,但詳細的制度已不甚可考了。
從天子到士都有宗廟去祭祀他們的祖先(不同族類,鬼神是不享他們的祭祀的)。
宗廟大緻分為兩種:一種是合祭衆祖的太廟(一稱“大室”〔?〕以太祖為主),一種是分祭一祖的專廟。
據說,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尋常的祖宗的專廟,經過若幹代之後,便因親盡被毀了。
祭祖宗的禮是最繁瑣,頂重要的有“?”、“烝”、“嘗”等祭。
?禮在孔子時已不很明白了,據我們的研究,?隻是一種平常的祭祖禮。
烝、嘗大概是四時獻新的祭禮。
每年祭祖大緻有一定的次數。
三年有一次大祭,喚做“殷祭”。
遇到有事時,便是鬼神的幸運臨頭了。
建一處都邑,打一次仗,以及結婚、死人、生病等等,差不多都要祭祀。
人若不祀,鬼神會得向人要求,拿免禍賜福為條件。
尤其是水旱等災荒,鬼神更被看成救主。
最有名的禱旱的雩祭,在幹燥的北方大陸上,除平時舉行以外,遇到災荒,更要大事賽祭去挽救。
那時人把祭祀和打仗看成同等重大的國事,所以舉行祭祀時非常慎重:在祭祀之前,主祭的人先要離開家庭到清淨的所在去齋戒幾天。
祭祖宗的時候,要找一個人扮成他的模樣來做供奉的具體對象,這叫做“屍”,亦稱“神保”。
祭神鬼的犧牲,多用整隻的牛、馬、羊、豬、狗等。
有些國家也用人為犧牲。
這類犧牲,或者像後世的辦法,給神祇嗅嗅味道;或請屍來嘗嘗;或者把它焚毀了,或埋在地下,沉在水裡,給神祇去着實的享用。
焚給鬼神的币帛,也統是真的而不是紙做的。
獻給鬼神的玉不能擺一下就算了,要埋在土裡或沉入水中。
但鬼神也像小孩子一般,可以哄騙:“你們若答應我的請求,我便把玉獻給你們;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玉收藏起來了。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大聖人周公對待他已死的祖父的妙策。
鬼神有時也會提出無理的要求,如楚令尹子玉制了一頂“瓊弁玉纓”的帽子,河神看中了它,向子玉要索,把保他戰勝作條件,子玉不肯,結果就至于喪師辱國。
諸神中最與民衆接近的是“社”。
大緻每年春秋佳日有一次社祭的賽會。
這時候,鼓樂、歌舞、優伎、酒肉和城裡鄉下的俏姑娘引誘得舉國若狂。
在齊國,也許因為民庶物豐,禮教的束縛比較輕,社祭的賽會特别使人迷戀:連輕易不出都城的魯君也忍不住要去看看(社祭之外,隻有年終合祀萬物的“蠟”祭也具賽會的性質。
據說舉行蠟祭的時候也是“一國之人皆若狂”的)。
國家每逢出兵打仗的時候,先須祭社,祭畢把祭肉分給将士們,這叫做“受盇”。
得勝回來的軍隊要到社前獻俘;有些國家有時且把最高貴的俘虜當場宰了,用作祭品。
戰時“不用命”的人也在社前受戮。
此外遇到大水、大火、日蝕和山崩等災難,也須到社裡去擊鼓殺牲獻币而祭。
遇着人們有争執的時候,社更成為盟誓的所在。
社神真是一個最好管閑事的神啊! 蔔筮至少在殷代,已有占蔔之法;到了周代,仍舊繼續行用。
蔔的工具是用龜的腹甲或獸骨,先把它磨刮平了,在上面鑽鑿出孔;然後在孔中用火焚灼成坼裂的痕;這種裂文便是所謂“兆”;兆有吉有兇;所蔔的事和蔔得的兆的吉兇都寫出辭句來,這便是所謂“蔔辭”(蔔辭刻在兆旁)。
近年來在安陽殷虛發掘出來的龜甲獸骨很多,使得我們明了那時占蔔情況的一般。
周人除用蔔法以外,又造出一種“筮法”。
筮法的詳細情形已不甚可考了。
我們隻知筮的工具是用一種蓍草,它的兆象是用一種叫做“卦”的符号來表示,卦是“爻”積成的,爻便是或的符号;三爻疊起來便成一個卦。
卦有八個,是(乾)、(兌)、(離)、(震)、(巽)、(坎)、楁(艮)、(坤)。
這些卦的起源怎樣,到現在還是問題;不過我們知道,卦和蓍草一定有些關系。
用兩個卦疊合起來,便成功一個整卦,如棾,便是“觀”卦。
整卦八八相乘,共有六十四個。
每卦的卦和爻,都有吉兇的應驗。
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這類辭句古代一定很多,到後來纂集成一部書,便是現在所傳《五經》中的《易經》。
筮比蔔的方法來得簡便,所以在周代筮的應用範圍較蔔為廣。
但那時人看筮法不如蔔法的可靠,因之有“筮短龜長”的批評。
宗教的學問在神鬼世界壓倒人間世界的時代,宗教就是學問,巫、祝們就是學者。
神鬼時常會下降到人間,巫是神人的媒介,神靈會降附在他們的身上,所以他們特别知道神鬼世界的情形。
一定要精爽聰明足以與神靈交通的人才有充當巫的資格。
祝是替人們禱告神祇的專門職業者,他們同筮一樣能知道人們所不能知道的事情。
巫、祝與史又是一類人物。
史本是掌管記載的官,但也兼管着祭祀蔔筮等事;他們多是世官,又掌着典籍,知識愈富,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博觀古今,能醫蔔星相,乃是當時貴族們最重要的顧問。
他們會從天象和人事裡看出吉兇的預兆,所以他們既是智囊,同時又是預言家。
傳統思想周人傳統的政治和道德的觀念,據研究是這樣:他們要敬事上天,遵法先祖,尊重君上,慈愛臣民,修明道德(道德要明哲、寬容、謙沖、柔和、虔敬、威儀、正直、果毅、笃厚、孝友),慎用刑罰(折獄最須“中正”),勤修政事,屏除奢侈,以禮教治國,兵威鎮衆,而勵用中道:這類思想已開後來儒家等思想的先河。
文字中國文字起于“象形”。
商代的文字,據現在發見的甲骨蔔辭看來,還隻是些複雜流動的“象形”字。
周代銅器上所刻的字,與蔔辭文字相去不遠,而較為進步;這種文字,或可稱為“大篆”。
到春秋時篆文已有流變。
到戰國時,一部份國家的文字變改得更厲害,便成為所謂“古文”了。
文學與科學除了思想以外,周代的文學和科學等也有相當的進展。
現存的《詩經》,一小部份是西周的作品,而大部份則是春秋時代的作品;這裡面有較深刻的思想,濃厚的感情,美妙生動的文辭,連章成篇的組織,已較“蔔辭”時代的文學大有進步了。
就是春秋時人的辭令,婉曲巧妙,雖出後人的追述,也總有些素底的:這也是一種文學。
至于科學,較可叙述的有天文學和醫學:天文學已能産生較精細的曆法,醫學也已有了能斷人病症和生死的良醫;雖然此時的天文學大緻還被星占等迷信所掩蔽,醫學也還染有巫術的色彩。
藝術那時的藝術,看傳世的工藝品,都很精細講究,不亞于後世的作品。
建築物,據記載也已有了雕牆畫棟和數裡的宮室。
但是代表那時代的藝術,自然是為封建時代惟一的陶養性情的工具&mdash&mdash音樂。
那時的樂譜雖不傳于後世,然據記載,著名的《韶樂》已能使我們的孔子聽了後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來了。
在那時,樂與禮是并重的,都是貴族階級人人必須學習的藝術。
當舉行祭祀宴會等典禮的時候,必須奏樂。
奏樂時,有歌有舞。
歌辭的一部分,便是現傳的《詩經》。
舞,最熱鬧的是“萬舞”,萬舞是許多武士左手拿着樂器,右手拿着雉羽,或兩手拿着武器,擺舞出種種的姿勢。
這種樂舞一方面是娛樂,一方面還含有習武的作用。
又有地下奏樂之禮,是一種很隆重的儀節。
據說,鄭、衛兩國的樂曲是最淫靡的,但是迷人的魔力卻頗不小。
這是一種新起的音樂,所以稱為“新聲”。
大聖人孔子曾有“放鄭聲”的主張。
又宋國有一種特殊的樂,喚做“桑林”,是在舉行大典禮時奏的。
有一次,宋人用了“桑林”接待當時的伯主晉悼公;舞隊出來,前面用了大旗和雉羽做标幟,舞容很是可怕,吓得晉侯躲入房中,後來甚至于因受驚而生病;可見這種樂舞定是當時不經見的了。
“西周”和“春秋”是個野蠻到文明的過渡時代。
這時代的思想,是由神本的宗教進化到人本的哲學;同時各項學術也都漸漸脫離宗教的勢力而獨立。
關于這點,我們在後面還要叙述。
又如封萮山的神叫做防風,據說,古時大禹在會稽山聚會群神,防風到得太晚,禹就把他殺死示威,因為他長得太長大了,他的骨節撐滿了一輛車。
汾水的神叫做臺骀,他因疏通汾水和洮水有功,受了上帝的嘉獎,被封在汾水為神。
山崩川竭,人們當作大災兆看待,國君們是要舉行種種儀式以表示不幸的。
此外還有許多各色各樣的神祇,一時也說不完。
如火神叫做回祿;水神叫做玄冥;竈神叫炎帝,能起火災;宗布神(驅除災害的神)叫做羿,能除去地下的百害;降福的神叫做勾芒;刑神叫做蓐收。
他們都是些“人面鳥身”、“人面虎爪”的怪物。
秦齊兩國的特别祀典據記載,秦、齊兩國所奉的神祇最是複雜詭異。
秦文公夢見一條黃蛇從天上遊下地來,以為這是上帝的征驗,就作了一個讃畤(畤是地名,畤是祭神的所在),郊祭白帝。
後來他又得到一塊像石頭的物事,也立了一個神祠,把它當做神祇去祭祀,這位神被稱為“陳寶”。
秦宣公時又作密畤,祭祀青帝。
後來的秦靈公(在春秋後)更在吳陽地方作上畤,祭祀黃帝;作下畤,祭祀炎帝(赤帝)。
這四種顔色的天帝配上後來漢高祖所增立的黑帝,便是所謂“五方帝”。
齊國的特别祀典有八神。
八神是:(一)天主,(二)地主,(三)兵主,(四)陰主,(五)陽主,(六)月主,(七)日主,(八)四時主。
這種祀典把陰陽與天地并尊,似是陰陽思想盛行後的産品,它的起源恐怕不會很早的。
鬼人死了之後靈魂會變成“鬼”,鬼的地位雖下于神,但與人的關系更為密切。
他們也很愛管人間的閑事,和神一樣會得賞善罰惡;因為他們比神更接近人們,時常會得出現,會為人的禍患,人們看見他是很害怕的。
他們又會求食,求不到食也會餓,餓了就要作怪逼人去祭祀他們了(鬼神也同封建社會裡的人一般,不大會遷移地址的)。
妖怪神鬼之外,又有妖怪。
據說,木石的怪叫做“夔蝄”,水的怪叫做“龍罔象”,土的怪叫做“鐷羊”,妖怪的種類也很多了(各種靈物都會變成怪的)。
祭祀凡是鬼神都有受人祭祀的資格,那時的祀典是這樣:祭上帝的禮喚做“郊”,一年一次;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例如周人的始祖後稷,一面是稷神,一面又是配天而享的太祖(魯人祭稷為郊,所以祈農事)。
社稷神都有專祠,無論大都小邑,都有社稷壇;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們的社(國家的社稱為“大社”或“冢土”,“土”即是“社”);社稷好比現在的城隍廟或土地堂一般,時時有受祭祀的資格。
祭山川的禮喚做“旅”或“望”,也是極重要的祀典;祭祀它們大約也有一定的時間和次數。
山川是神靈所聚的地方,《山海經》裡記着祭山川的禮數很多。
據記載,隻有天子諸侯才配祭祀山川。
至于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的神祇的祀典,在當時自也有規定,但詳細的制度已不甚可考了。
從天子到士都有宗廟去祭祀他們的祖先(不同族類,鬼神是不享他們的祭祀的)。
宗廟大緻分為兩種:一種是合祭衆祖的太廟(一稱“大室”〔?〕以太祖為主),一種是分祭一祖的專廟。
據說,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尋常的祖宗的專廟,經過若幹代之後,便因親盡被毀了。
祭祖宗的禮是最繁瑣,頂重要的有“?”、“烝”、“嘗”等祭。
?禮在孔子時已不很明白了,據我們的研究,?隻是一種平常的祭祖禮。
烝、嘗大概是四時獻新的祭禮。
每年祭祖大緻有一定的次數。
三年有一次大祭,喚做“殷祭”。
遇到有事時,便是鬼神的幸運臨頭了。
建一處都邑,打一次仗,以及結婚、死人、生病等等,差不多都要祭祀。
人若不祀,鬼神會得向人要求,拿免禍賜福為條件。
尤其是水旱等災荒,鬼神更被看成救主。
最有名的禱旱的雩祭,在幹燥的北方大陸上,除平時舉行以外,遇到災荒,更要大事賽祭去挽救。
那時人把祭祀和打仗看成同等重大的國事,所以舉行祭祀時非常慎重:在祭祀之前,主祭的人先要離開家庭到清淨的所在去齋戒幾天。
祭祖宗的時候,要找一個人扮成他的模樣來做供奉的具體對象,這叫做“屍”,亦稱“神保”。
祭神鬼的犧牲,多用整隻的牛、馬、羊、豬、狗等。
有些國家也用人為犧牲。
這類犧牲,或者像後世的辦法,給神祇嗅嗅味道;或請屍來嘗嘗;或者把它焚毀了,或埋在地下,沉在水裡,給神祇去着實的享用。
焚給鬼神的币帛,也統是真的而不是紙做的。
獻給鬼神的玉不能擺一下就算了,要埋在土裡或沉入水中。
但鬼神也像小孩子一般,可以哄騙:“你們若答應我的請求,我便把玉獻給你們;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玉收藏起來了。
”這是曆史上有名的大聖人周公對待他已死的祖父的妙策。
鬼神有時也會提出無理的要求,如楚令尹子玉制了一頂“瓊弁玉纓”的帽子,河神看中了它,向子玉要索,把保他戰勝作條件,子玉不肯,結果就至于喪師辱國。
諸神中最與民衆接近的是“社”。
大緻每年春秋佳日有一次社祭的賽會。
這時候,鼓樂、歌舞、優伎、酒肉和城裡鄉下的俏姑娘引誘得舉國若狂。
在齊國,也許因為民庶物豐,禮教的束縛比較輕,社祭的賽會特别使人迷戀:連輕易不出都城的魯君也忍不住要去看看(社祭之外,隻有年終合祀萬物的“蠟”祭也具賽會的性質。
據說舉行蠟祭的時候也是“一國之人皆若狂”的)。
國家每逢出兵打仗的時候,先須祭社,祭畢把祭肉分給将士們,這叫做“受盇”。
得勝回來的軍隊要到社前獻俘;有些國家有時且把最高貴的俘虜當場宰了,用作祭品。
戰時“不用命”的人也在社前受戮。
此外遇到大水、大火、日蝕和山崩等災難,也須到社裡去擊鼓殺牲獻币而祭。
遇着人們有争執的時候,社更成為盟誓的所在。
社神真是一個最好管閑事的神啊! 蔔筮至少在殷代,已有占蔔之法;到了周代,仍舊繼續行用。
蔔的工具是用龜的腹甲或獸骨,先把它磨刮平了,在上面鑽鑿出孔;然後在孔中用火焚灼成坼裂的痕;這種裂文便是所謂“兆”;兆有吉有兇;所蔔的事和蔔得的兆的吉兇都寫出辭句來,這便是所謂“蔔辭”(蔔辭刻在兆旁)。
近年來在安陽殷虛發掘出來的龜甲獸骨很多,使得我們明了那時占蔔情況的一般。
周人除用蔔法以外,又造出一種“筮法”。
筮法的詳細情形已不甚可考了。
我們隻知筮的工具是用一種蓍草,它的兆象是用一種叫做“卦”的符号來表示,卦是“爻”積成的,爻便是或的符号;三爻疊起來便成一個卦。
卦有八個,是(乾)、(兌)、(離)、(震)、(巽)、(坎)、楁(艮)、(坤)。
這些卦的起源怎樣,到現在還是問題;不過我們知道,卦和蓍草一定有些關系。
用兩個卦疊合起來,便成功一個整卦,如棾,便是“觀”卦。
整卦八八相乘,共有六十四個。
每卦的卦和爻,都有吉兇的應驗。
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這類辭句古代一定很多,到後來纂集成一部書,便是現在所傳《五經》中的《易經》。
筮比蔔的方法來得簡便,所以在周代筮的應用範圍較蔔為廣。
但那時人看筮法不如蔔法的可靠,因之有“筮短龜長”的批評。
宗教的學問在神鬼世界壓倒人間世界的時代,宗教就是學問,巫、祝們就是學者。
神鬼時常會下降到人間,巫是神人的媒介,神靈會降附在他們的身上,所以他們特别知道神鬼世界的情形。
一定要精爽聰明足以與神靈交通的人才有充當巫的資格。
祝是替人們禱告神祇的專門職業者,他們同筮一樣能知道人們所不能知道的事情。
巫、祝與史又是一類人物。
史本是掌管記載的官,但也兼管着祭祀蔔筮等事;他們多是世官,又掌着典籍,知識愈富,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博觀古今,能醫蔔星相,乃是當時貴族們最重要的顧問。
他們會從天象和人事裡看出吉兇的預兆,所以他們既是智囊,同時又是預言家。
傳統思想周人傳統的政治和道德的觀念,據研究是這樣:他們要敬事上天,遵法先祖,尊重君上,慈愛臣民,修明道德(道德要明哲、寬容、謙沖、柔和、虔敬、威儀、正直、果毅、笃厚、孝友),慎用刑罰(折獄最須“中正”),勤修政事,屏除奢侈,以禮教治國,兵威鎮衆,而勵用中道:這類思想已開後來儒家等思想的先河。
文字中國文字起于“象形”。
商代的文字,據現在發見的甲骨蔔辭看來,還隻是些複雜流動的“象形”字。
周代銅器上所刻的字,與蔔辭文字相去不遠,而較為進步;這種文字,或可稱為“大篆”。
到春秋時篆文已有流變。
到戰國時,一部份國家的文字變改得更厲害,便成為所謂“古文”了。
文學與科學除了思想以外,周代的文學和科學等也有相當的進展。
現存的《詩經》,一小部份是西周的作品,而大部份則是春秋時代的作品;這裡面有較深刻的思想,濃厚的感情,美妙生動的文辭,連章成篇的組織,已較“蔔辭”時代的文學大有進步了。
就是春秋時人的辭令,婉曲巧妙,雖出後人的追述,也總有些素底的:這也是一種文學。
至于科學,較可叙述的有天文學和醫學:天文學已能産生較精細的曆法,醫學也已有了能斷人病症和生死的良醫;雖然此時的天文學大緻還被星占等迷信所掩蔽,醫學也還染有巫術的色彩。
藝術那時的藝術,看傳世的工藝品,都很精細講究,不亞于後世的作品。
建築物,據記載也已有了雕牆畫棟和數裡的宮室。
但是代表那時代的藝術,自然是為封建時代惟一的陶養性情的工具&mdash&mdash音樂。
那時的樂譜雖不傳于後世,然據記載,著名的《韶樂》已能使我們的孔子聽了後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來了。
在那時,樂與禮是并重的,都是貴族階級人人必須學習的藝術。
當舉行祭祀宴會等典禮的時候,必須奏樂。
奏樂時,有歌有舞。
歌辭的一部分,便是現傳的《詩經》。
舞,最熱鬧的是“萬舞”,萬舞是許多武士左手拿着樂器,右手拿着雉羽,或兩手拿着武器,擺舞出種種的姿勢。
這種樂舞一方面是娛樂,一方面還含有習武的作用。
又有地下奏樂之禮,是一種很隆重的儀節。
據說,鄭、衛兩國的樂曲是最淫靡的,但是迷人的魔力卻頗不小。
這是一種新起的音樂,所以稱為“新聲”。
大聖人孔子曾有“放鄭聲”的主張。
又宋國有一種特殊的樂,喚做“桑林”,是在舉行大典禮時奏的。
有一次,宋人用了“桑林”接待當時的伯主晉悼公;舞隊出來,前面用了大旗和雉羽做标幟,舞容很是可怕,吓得晉侯躲入房中,後來甚至于因受驚而生病;可見這種樂舞定是當時不經見的了。
“西周”和“春秋”是個野蠻到文明的過渡時代。
這時代的思想,是由神本的宗教進化到人本的哲學;同時各項學術也都漸漸脫離宗教的勢力而獨立。
關于這點,我們在後面還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