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孔子的出現

關燈
理思想雖然影響于後世很深,但統是平常的道理,沒有什麼很深刻的見解。

    他本是一位教育家,所以他貢獻最大的倒是教育學說。

    他首先研究人性,以為人性本來是相近的,隻因習慣的不同而分歧了;惟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為環境所改變的。

    因此,他以為大多數的人都可用教育熏陶成好人。

    他把人類分成上、中、下三等,以為中人以上可以同他說高深的道理,中人以下便不能這樣了。

    他有了這種觀念,所以主張因人施教,補偏救弊。

    他又以為研究學問應該從粗淺的起,然後循序進入高深(他主張學問以品行為本,文章技藝等等隻應用餘力去從事)。

    先要博學多識,然後加以貫通。

    并且要“毋意(不臆測),毋必(不武斷),毋固(不固執),毋我(不持己見)”,才沒有流弊。

    他教人學習與思想并重,學而不思便無所得,思而不學便危險了。

    他因為教人思,所以他所主張的教育方式是領導的、啟發的,而不是強制的和灌入的,這與現在的教育家主張大緻相同。

     孔子的政治哲學他的政治思想,便比較是守舊的了。

    他看見當時社會政治的紛亂,認為這是封建制度失了常軌所緻,所以他主張維持封建時代的制度,遵從周禮。

    他提出一個“正名”的口号,要叫君臣父子們都依着原來的身份去做應做的事。

    以為上下有序,貴賤有等,才是治世的正常狀态;如果上下貴賤失了次序,那便是末世的紊亂模樣了。

    政治的目的,便是要把失序的紊亂模樣改變成為有序的正常狀态。

    他曾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見他是不主張人民預聞政治的。

    所以他又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 但是,他的政治觀點也有較新的地方,他反對當時的“道之(民)以政,齊之以刑”的政治,而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辦法。

    這固然是一種封建化的政治理想,但“德”和“禮”的下及庶民,便是他提倡成的。

    他又主張一種感化政治,以為“政”就是“正”,要在上位的人持躬以正,用正道去感化人民。

    他曾把風和草比拟統治階級的君子和被統治階級的小人,他說:“君子好比是風,小人好比是草,草是跟着風傾倒的!”這種主義似乎是把封建時代的家族政治“烏托邦”化了。

     孔子的宗教觀念孔子的宗教觀念更守舊了。

    他同商周人一樣尊信着上帝,以為老天爺會賞善罰惡。

    他曾說過:“上天已經把德付托在我的身上了,别人能把我怎樣?”這簡直是以教主自居了。

    他又信着命運,以為一切事情冥冥中都有預定的:事的成敗利鈍,人的生死窮達,都由于命而不由得人們自己安排。

    這“命”的觀念雖然以前已有,但似乎到他更理論化了。

     然而孔子對于宗教并沒有什麼興趣,他高唱着“敬鬼神而遠之”的主義。

    至多不過“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罷了。

    他又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又不大說天命,更絕不談神怪。

    他的弟子子貢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可見他不喜談高深的玄學。

    在這裡,他卻是代表了春秋晚期的人本主義的思潮! 孔子學術的批評嚴格說起來,孔子隻是個周禮的保存者和發揮者,他的思想并不見怎樣的了不得。

    但他把古代的制度理論化了,使得這種将要僵死的制度得到新生命而繼續維持下去。

    他的大貢獻在此,他所以為今人诟病也在乎此。

    但這究竟是中國的特殊社會背景所造成的事實,并不由于孔子一人的自由意志所決定! 士夫階層的造成孔子是春秋晚年的禮學大師。

    原來古代有一種“儒者”,就是靠闠助典禮和傳授儀文為生活的人。

    孔子便是這類人中的特出人物,所以由他開創的學派,後來便稱為“儒家”。

    據傳說,孔子做小孩子的時候,平常遊戲已知道陳設俎豆,練習禮容。

    長大後又非常好學,各處向人去打聽儀制,所以他在很輕的年紀,便已有了“知禮”的名聲。

    因為“禮”是春秋時最需要的學問,他又能“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所以四方來跟他求學的人多到不可勝數,一般人都期望着上天把他當作木铎去警醒世人。

    二千年來的私家教育就确立在他的手裡。

    據傳說,孔子後來共有弟子三千多人,這雖然近于誇張,但他的門徒衆多确是事實。

     孔子開始把學術正式傳到平民階級。

    他解放了教育的門閥,主張“有教無類”。

    他自己說過:“從具&lsquo束脩&rsquo(十塊幹肉)來做贽見禮的起,我沒有不加以訓誨的。

    ”他真是個大教育家,他的門下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既有恂恂文士,又有糾糾武夫;既有貴族,又有平民,又有商人;甚至有盜賊、乞丐之流的人物。

    他集合了各色各樣的人才而以舊日的低等貴族為中心,造成一個新的“謀道不謀食”的士夫集團。

    從此便有專靠私家教書講學為生的人,而教書和做官也就成了二千年來讀書人的兩種職業(在孔子同時,據後世的傳說,還有幾位大學者,如所謂道家始祖的老聃,名家始祖的鄧析,和那“言僞而辨,記醜而博”的少正卯;但這些人物的傳說多半是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