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國的複霸

關燈
、?諸國同盟于蜀(在今山東泰安縣附近)。

    這是自春秋開始以來參加國數最多的一次大盟會。

    楚國聲勢大到如此,連晉國也畏避他,不敢惹他的事。

     但是晉國究竟也不甘心示弱,在楚國盟蜀的次年(魯成公三年),也邀合了魯、宋、衛、曹等國伐鄭。

    晉偏師深入鄭境,鄭國起兵抵抗,鄭将公子偃設下埋伏,把晉兵在丘輿打敗,派人到楚國去獻捷。

    晉、楚兩國在這時差不多勢均力敵,于是互相歸還?戰的俘虜。

    晉國放了楚公子臣,并還了連尹襄老的屍首,楚人釋放晉将知回國,兩國的和平有了轉機。

     不久,晉國讨滅赤狄餘種辧咎如,又增作六軍,國力越發充實。

    齊侯也到晉國去朝見。

    那時鄭國相當強盛,一再伐許,奪取許地。

    晉兵救許伐鄭,楚兵便去救鄭;鄭伯與許男都向楚國請求判斷曲直。

    許國先向楚國報告了鄭國的侵略,鄭伯争訟不勝,楚人拘了鄭臣;鄭伯回過頭來,就派使向晉國請和,兩國在垂棘地方結了盟。

    晉國因鄭國已服,就邀合了齊、魯、宋、衛、鄭、曹、邾、杞等國同盟于蟲牢(在今河南封丘縣附近)。

    這時中原諸侯既怕晉,又怕楚,差不多都是兩面納款的。

     魯成公六年,晉國遷都新田(在今山西曲沃縣),繼續經營諸侯。

    蟲牢之盟,宋國因事辭了晉國再會的命令,晉國就連次發動諸侯的兵去侵宋。

    楚國也在這時伐鄭。

    晉兵救鄭,楚兵回國。

    晉兵順便侵蔡,楚國忙派申、息兩邑的兵救蔡,晉兵也回去了。

    晉兵一回,楚國又起兵伐鄭。

    晉國聽得這消息,再發諸侯的兵救鄭。

    鄭兵攻擊楚軍,俘獲楚将鄖公鐘儀,獻給晉國。

    晉國因那時莒國也來歸服,就邀集諸侯同盟于馬陵(在今河北大名縣附近)。

     晉國聯吳政策的開始楚國令尹子重、司馬子反等和亡臣申公巫臣有仇,巫臣奔晉,他們就殺了巫臣的族人,分了他的家。

    巫臣大怒,替晉國出主意,去與剛在興起的吳國聯合抗楚。

    巫臣親身到吳國去,教他們射禦乘車和戰陣,聳動他們叛楚(吳本是楚的屬國);又叫他的兒子狐庸駐在吳國,做吳國的行人。

    于是吳國開始出兵伐楚,伐巢(楚屬國,在今安徽巢縣),伐徐(亦楚屬國,在今安徽泗縣);又攻入了楚邑州來(在今安徽鳳台縣),鬧得子重、子反在一年之中奔了七次命。

    蠻夷本來屬楚的到這時都被吳國奪去,吳國大強,楚國就受牽制了。

     楚國國勢稍弱,晉國又起兵侵蔡,順道侵楚,擊敗楚軍,俘獲楚将申骊;又侵服楚的沈(約在今河南汝南縣附近),俘獲沈君;不久又合諸侯的兵伐郯(在今山東郯城縣),似是想開辟通吳的道路。

    但那時晉國因想讨好齊國,命魯國把前次齊國所還的侵地重新獻給齊國,于是諸侯不服。

    晉國怕起來,又邀合諸侯同盟于蒲,并想順便邀會吳國,吳人因路遠未來。

     第一次弭兵之盟楚國在國力上鬥不過晉,卻用了賄賂去收買鄭人,鄭、楚在鄧地結合。

    但鄭國并不就想斷了晉國的路,鄭成公(襄公傳子悼公,悼公傳弟成公衕)又到晉國去朝見,卻被晉人拘住。

    晉将栾書領兵伐鄭,鄭人派使議和,晉人又把這使者殺死。

    楚國知道,派将子重領兵侵陳以救鄭(這時陳已服晉)。

     晉國因連年用兵不息,頗想與楚講和,休養國力,就先用厚禮釋放前次鄭國獻來的楚将鐘儀回國,叫他去說合晉、楚的和議。

    楚人這時正在伐莒,大約是想截斷晉、吳交通的路(前次晉侯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去,假道于莒)。

    秦人和白狄也聯兵伐晉(大約也是楚人的指使)。

    鄭國又起兵圍許,向晉國表示不因國君被拘而害怕的态度。

    這時,晉國頗有些躊躇了。

    但楚王聽了鐘儀的話,也想與晉講和,派使聘問晉國,晉又派使去回聘,晉、楚的國際關系稍微好轉。

    然晉國仍接連發動諸侯的兵讨伐鄭國,鄭國隻得屈服,晉、鄭同盟于脩澤,晉人就把鄭成公釋放回國了。

     晉景公去世,太子州蒲在景公有病時已即位,是為厲公。

    宋國開始發動了弭兵運動,原因是那時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與晉、楚兩國的當局都很交好,聽說晉、楚已自動議和,他想從此免去國際戰争,就起來竭力拉攏,随後兩國都答應了他的提議。

     這時秦、晉也在講和,打算在令狐結會。

    晉侯先到,秦伯懷疑晉人,不肯渡河,派臣下到河東來與晉侯結盟;晉國也派大臣郤鮤到河西去與秦伯結盟。

    兩國這樣互相猜忌,盟好哪能長久,所以秦伯回國就背了晉盟,與楚、狄(白狄)聯結。

     魯成公十二年,宋華元的弭兵運動成熟。

    這年夏天,晉、楚兩國在宋國西門外結盟,盟辭道:“從此以後,晉、楚兩國不要互相侵害,必須同心一德,互恤災患。

    若有害楚的國家,晉國應起兵讨伐;楚國對晉也是如此。

    兩國應聘使往來,使道路間永不壅塞。

    并協謀同讨不庭的國家。

    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