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語言講述着這些話題。

    用他們的想象豐富着這些話題。

    演義着這些話題。

     “炮轟派”有時也使“捍聯總”難以預測地沖出各個“根據地”,彙聚一起,舉行示威。

    那是挺壯觀的情形:裝甲車和坦克前頭開路,後面壓陣。

    有時出動三四輛,有時出動五六輛。

    連他們的廣播車也焊上了裝甲鋼闆。

    坦克的烏黑炮筒高昂着、随時準備射出“憤怒的炮彈”似的。

    裝甲車的機關槍口,前後左右不停旋轉,虎視眈眈。

    “捍聯總”雖然有省軍區發給的優良槍支,但畢竟沒有裝甲車和坦克。

    省軍區也沒有裝甲車和坦克。

    所以當“炮轟派”舉行示威,“捍聯總”便偃旗息鼓,絕不敢與“炮轟派”發生正面沖突。

    而老百姓則夾道觀望,為其軍威大鼓掌。

    在老百姓的心裡,對“文化大革命”已經普遍地産生了相當強烈的逆反。

    老百姓常常互相說:“左右也是個亂,總歸也是個亂,那就讓‘炮轟派’亂他媽個夠吧!他媽的中國亂到不能再亂的那一天,‘文化大革命’才能結束!要不是沒個結束的!” 我們學校是“捍聯總”掌權。

    隻有幾十個“炮匪”。

    我們不敢在學校裡暴露身分。

    我們仍得參加“捍聯總”的活動。

    我們可算是“炮匪”的“地下成員”吧!我們經常對“捍聯總”的活動進行點小破壞,比如将他們寫在“緊急通知”上的活動時間偷偷更改啦,藏起他們的旗幟啦,盜走他們的公章啦,撕毀他們的大字報大标語啦,割斷他們的廣播喇叭線啦,以“炮轟派别動隊”的名義往他們的頭頭家裡寫恐吓信啦……我們做這些事,覺得自己如同革命電影中機智勇敢的共産黨地下工作者,覺得是在與“白色恐怖”進行卓越的鬥争。

     我們認為所做的一切還是不夠英雄,無非是抗日戰争時期兒童團做的一些事。

    連“小兵張嘎”為革命所冒的風險我們還沒冒過呢! 我們渴望着經曆真正的出生入死。

     有一天,我們湊在一起來商量,英雄所見略同——人人都認為我們應該參加“炮轟派”的“别動隊”。

     腰間明面插着短槍,站在裝甲車的踏闆上,抖擻威風,招搖過市,突然出現在什麼地方,将一份“借”據啪地拍在一張桌子上,凜凜地說:“以革命的名義!我們借……” 或者凜凜地說:“你們不要再死心塌地追随‘捍聯總’了!我們‘炮轟派’總有一天是要掌握政權的!……” 那是何等的氣魄? 這一切光想一想都使我們一個個激動不已!重要的并不在于“總有一天”“炮轟派”究竟能不能掌握政權。

    我們對什麼鳥政權一點也不感興趣!政權掌握在誰手中對我們反正都是一個樣。

    重要的在于,除了當“炮轟派别動隊”,還有當什麼更能使我們顯示出自己是些鐵血男兒呢?“别動隊”——比什麼造反團之類響亮多了! 于是我們紛紛咬破手指,合寫了一份要求加入“炮轟派别動隊”的血書,由一人揣身上。

    當夜,我在家留了一張紙條——媽媽,我和我的戰友們到我們的根據地去了。

    我們要為我們的根據地的存在而浴血奮戰!如果我一去不回,您千萬不要難過。

    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這乃我和戰友們的铿锵誓言! 我悄悄離開家,與我的“炮匪”夥伴們會合在一起,走了兩個多小時,走到“哈一機”外,摸過“捍聯總”的封鎖線,由一個下水道口涉着齊胸深的污水鑽入了“哈一機”圍牆内。

     “炮轟派”的第一“根據地”處于一級戰備狀态。

    四輛裝甲車三輛坦克成兩列停在大門前,仿佛隻要一聲令下,就破門沖出。

    數千人頭戴柳盔,手持大棒,嚴陣以待。

    另有三百餘名“别動隊”員,荷槍實彈,分乘六七輛卡車,個個臉上是肅穆的敢死神情,如同箭在弦上,引而不發。

     原來“炮轟派”的一支“别動隊”在執行“特别行動”時,受到“捍聯總”襲擊,盡數被俘,據“内線”報信,連日來倍受拷打,仍囚禁在某大學地下室。

     他們要去營救戰友。

     我們剛鑽出下水道,便被發現,押到了一個女頭頭跟前。

     她面容清秀,英姿飒爽。

    穿一套無領章無帽徽的男式棉軍裝。

     她問:“你們從下水道鑽這裡來幹什麼?” 我們齊聲回答:“堅決要求參加‘别動隊’!” 她又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