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關燈
小
中
大
擺樂譜?他通常是在觀衆肅然起敬的注目下,在女報幕員陪同下,在全體樂隊成員的期待下,昂然走出。
那威儀不亞于走在紅地毯上的國王……廖崎不是一向在乎那樣的威儀嗎? 喬怡卻在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廖崎或許不再是昔日那個“了不起”了。
喧嚣聲從敞開的門嘩然湧進。
觀衆入場了。
廖崎正想退進後台,忽然看見了他們—— “喂——”他跑過來,“嘿!他媽的……” 從他優雅的嘴裡喊出這句粗話,倒别有一番動人意味。
他艱難地穿過椅子夾縫,一路乒乓作響。
他顯得比過去更漂亮,但臉色有些憔悴,顯出睡眠不足的浮腫。
西裝穿在身上很配套,一點也不做作。
頭發比過去留得長了些,在那樣的學府,可謂“入鄉随俗”。
天生濃密卷曲的頭發無論什麼發型都顯得合理,那半掩半露的寬闊前額,仿佛昭告他将有怎樣廣闊的前程…… 前面的路堵塞着稠濁的霧。
霧把天與地的空間灌注成灰蒙蒙的固體。
天完全亮了。
沒有風,風吹不動這塊無限厚的灰色帏幕。
樹象化石那樣僵立着。
了不起渾身透濕,剛才他爬過一片窪地時被那瘟臭的水浸泡了一遍。
兩隻衣袖已磨破,身上挂着苔藓和腐草敗葉。
他整個感覺象在經曆一場惡夢。
這呆然的樹,這濃濃的霧,象惡夢一樣難以擺脫。
他一個勁往前爬,往樹林密處爬,希望能爬得很遠,當三毛醒來時,沒有一點指望再找到他。
那麼三毛就會增添一倍的生存把握…… 樹林越來越密,有的地方幾乎隻剩了個夾縫,将就着容他擠過去。
疼痛已經适應,他能爬得比較快了。
這都是些什麼樹啊?葉子這樣闊大,幹子卻并不粗壯。
它們親親熱熱,擠擠捱捱,一副自生自滅的無賴樣,一副無人問津的可憐相,而它們竟然也組成了這樣一片頗壯觀的林子。
他爬着,軍裝衣兜裡掉出一個閃光的東西。
他想回去撿,然而幾次三番扭轉不了身體。
不,那東西非拾回來不可。
它是一件寶物。
他倒退着往後爬!,脊椎的疼痛直逼後腦勺,但他畢竟把這件寶物捏在了手裡。
它仍是閃亮的,冰冷的,對于污穢不堪的他來說,彼此不知是誰在嘲笑誰。
一陣極度的悲哀襲來,他雙手攥着它哭了…… 演出就要開始,廖崎匆匆告别老戰友。
他一邊走下觀衆席的甬道,一邊從上衣袋裡拔下貌似鋼筆的指揮棒。
這根指揮棒很特别,它能一節套一節地伸縮,縮到最短便可插在衣袋裡。
響了最後一遍鈴。
一束追光打在這個年輕的指揮身上。
觀衆頓時為他咄咄逼人的風采傾倒,包括他的戰友,也頭一次象陌生人一樣客觀地欣賞他。
他老練,沉着,揮灑自如。
一刹那,他似乎已化為音樂本身。
他擡起熠熠發光的指揮棒。
全部樂器在這根指揮棒下齊刷刷擡起。
指揮棒是無數雙信賴的眼睛的焦點……音樂從這根指揮棒挑破的決口中湧流出來……音樂,榮譽,指揮棒,幾乎從他記事起就出現在他的生活裡。
八歲那年,在人民大會堂,他指揮過全北京市少年大合唱。
那次他得了獎,獎品是一棵松樹。
這獎品真可謂别出心裁,寓意深長。
那松樹種在一個六棱形的紫沙盆裡,精心剪修過的樹型象寶塔,遠比一束鮮花、一枚獎章來得堂皇。
當時他隻比鋼琴略高,自然捧不動這沉重的獎品。
爸爸和媽媽在一片掌聲中走上台,兩人合力将松樹舉起來,面對四面八方此明彼陪的鎂光燈。
其實他本身就是父母的獎品。
每回參加演出,父母都按時到場,坐在最顯目的位置上。
有時母親心血來潮,甚至将他抱上舞台——這樣更顯得他年齡小。
一次演出後,他被—群記者簇擁,有位記者問起他的歲數,母親急忙替他回答:“他才六歲。
”他不懂為什麼母親要替他瞞去兩歲。
而且每回演出,必須穿上母親為他設計的服裝,他膩透了那件背帶褲和胸前别着的大手帕。
那種打扮早在幼兒園大班就淘汰了。
他終于反抗這種玩偶式的表演了。
無論再隆重的晚會,再懇切的邀請,他一概拒不參加。
母親急得幾乎要揍他。
“你不想做音樂家了嗎?你想想,你六歲就能指揮三百人的大合唱,将來還了得嗎?……” 他嫌惡地嚷嚷:“我不是六歲!是八歲零四個月,馬上就九歲,九歲了!明年我就要和你一般高了,誰還相信你的謊話?!” 父親哭喪着臉:“那你想怎樣呢?從此不學音樂了?” “……我要學真正的音樂!”他老氣橫秋地對父母宣布。
終于,為滿足他的要求,父親把他帶到音樂學院一位老教授那裡去求教。
這位教授是音樂界的巨星,氣派十足,架子也大得駭人。
未來的樂隊指揮夾在父母中間坐在那張長沙發上,半個時辰内未受到老教授正眼一瞥。
他從側面瞻仰老頭兒的風采,看見他那結實的身體端坐在琴凳上,簡直象那架三角鋼琴一樣敦實。
他已謝頂,腦門上仔細蓋着薄薄一層白發。
他在鋼琴上彈奏一阕曲子,嘴裡叼着個彎彎曲曲的大煙鬥,不知是煙熏還是有什麼煩心事,他微皺着眉,眼也半閉着。
他認為老教授彈得并不比媽媽好,可媽媽卻全神貫注地盯着,完全象個外行那樣充滿神秘的景仰。
父母幾次催促他去為老
那威儀不亞于走在紅地毯上的國王……廖崎不是一向在乎那樣的威儀嗎? 喬怡卻在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廖崎或許不再是昔日那個“了不起”了。
喧嚣聲從敞開的門嘩然湧進。
觀衆入場了。
廖崎正想退進後台,忽然看見了他們—— “喂——”他跑過來,“嘿!他媽的……” 從他優雅的嘴裡喊出這句粗話,倒别有一番動人意味。
他艱難地穿過椅子夾縫,一路乒乓作響。
他顯得比過去更漂亮,但臉色有些憔悴,顯出睡眠不足的浮腫。
西裝穿在身上很配套,一點也不做作。
頭發比過去留得長了些,在那樣的學府,可謂“入鄉随俗”。
天生濃密卷曲的頭發無論什麼發型都顯得合理,那半掩半露的寬闊前額,仿佛昭告他将有怎樣廣闊的前程…… 前面的路堵塞着稠濁的霧。
霧把天與地的空間灌注成灰蒙蒙的固體。
天完全亮了。
沒有風,風吹不動這塊無限厚的灰色帏幕。
樹象化石那樣僵立着。
了不起渾身透濕,剛才他爬過一片窪地時被那瘟臭的水浸泡了一遍。
兩隻衣袖已磨破,身上挂着苔藓和腐草敗葉。
他整個感覺象在經曆一場惡夢。
這呆然的樹,這濃濃的霧,象惡夢一樣難以擺脫。
他一個勁往前爬,往樹林密處爬,希望能爬得很遠,當三毛醒來時,沒有一點指望再找到他。
那麼三毛就會增添一倍的生存把握…… 樹林越來越密,有的地方幾乎隻剩了個夾縫,将就着容他擠過去。
疼痛已經适應,他能爬得比較快了。
這都是些什麼樹啊?葉子這樣闊大,幹子卻并不粗壯。
它們親親熱熱,擠擠捱捱,一副自生自滅的無賴樣,一副無人問津的可憐相,而它們竟然也組成了這樣一片頗壯觀的林子。
他爬着,軍裝衣兜裡掉出一個閃光的東西。
他想回去撿,然而幾次三番扭轉不了身體。
不,那東西非拾回來不可。
它是一件寶物。
他倒退着往後爬!,脊椎的疼痛直逼後腦勺,但他畢竟把這件寶物捏在了手裡。
它仍是閃亮的,冰冷的,對于污穢不堪的他來說,彼此不知是誰在嘲笑誰。
一陣極度的悲哀襲來,他雙手攥着它哭了…… 演出就要開始,廖崎匆匆告别老戰友。
他一邊走下觀衆席的甬道,一邊從上衣袋裡拔下貌似鋼筆的指揮棒。
這根指揮棒很特别,它能一節套一節地伸縮,縮到最短便可插在衣袋裡。
響了最後一遍鈴。
一束追光打在這個年輕的指揮身上。
觀衆頓時為他咄咄逼人的風采傾倒,包括他的戰友,也頭一次象陌生人一樣客觀地欣賞他。
他老練,沉着,揮灑自如。
一刹那,他似乎已化為音樂本身。
他擡起熠熠發光的指揮棒。
全部樂器在這根指揮棒下齊刷刷擡起。
指揮棒是無數雙信賴的眼睛的焦點……音樂從這根指揮棒挑破的決口中湧流出來……音樂,榮譽,指揮棒,幾乎從他記事起就出現在他的生活裡。
八歲那年,在人民大會堂,他指揮過全北京市少年大合唱。
那次他得了獎,獎品是一棵松樹。
這獎品真可謂别出心裁,寓意深長。
那松樹種在一個六棱形的紫沙盆裡,精心剪修過的樹型象寶塔,遠比一束鮮花、一枚獎章來得堂皇。
當時他隻比鋼琴略高,自然捧不動這沉重的獎品。
爸爸和媽媽在一片掌聲中走上台,兩人合力将松樹舉起來,面對四面八方此明彼陪的鎂光燈。
其實他本身就是父母的獎品。
每回參加演出,父母都按時到場,坐在最顯目的位置上。
有時母親心血來潮,甚至将他抱上舞台——這樣更顯得他年齡小。
一次演出後,他被—群記者簇擁,有位記者問起他的歲數,母親急忙替他回答:“他才六歲。
”他不懂為什麼母親要替他瞞去兩歲。
而且每回演出,必須穿上母親為他設計的服裝,他膩透了那件背帶褲和胸前别着的大手帕。
那種打扮早在幼兒園大班就淘汰了。
他終于反抗這種玩偶式的表演了。
無論再隆重的晚會,再懇切的邀請,他一概拒不參加。
母親急得幾乎要揍他。
“你不想做音樂家了嗎?你想想,你六歲就能指揮三百人的大合唱,将來還了得嗎?……” 他嫌惡地嚷嚷:“我不是六歲!是八歲零四個月,馬上就九歲,九歲了!明年我就要和你一般高了,誰還相信你的謊話?!” 父親哭喪着臉:“那你想怎樣呢?從此不學音樂了?” “……我要學真正的音樂!”他老氣橫秋地對父母宣布。
終于,為滿足他的要求,父親把他帶到音樂學院一位老教授那裡去求教。
這位教授是音樂界的巨星,氣派十足,架子也大得駭人。
未來的樂隊指揮夾在父母中間坐在那張長沙發上,半個時辰内未受到老教授正眼一瞥。
他從側面瞻仰老頭兒的風采,看見他那結實的身體端坐在琴凳上,簡直象那架三角鋼琴一樣敦實。
他已謝頂,腦門上仔細蓋着薄薄一層白發。
他在鋼琴上彈奏一阕曲子,嘴裡叼着個彎彎曲曲的大煙鬥,不知是煙熏還是有什麼煩心事,他微皺着眉,眼也半閉着。
他認為老教授彈得并不比媽媽好,可媽媽卻全神貫注地盯着,完全象個外行那樣充滿神秘的景仰。
父母幾次催促他去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