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關燈
小
中
大
音樂會在剛剛竣工的萬人體育館舉行。
喬怡和季曉舟及甯萍萍來到入場口時,正門還沒有開。
時間還早,都是季曉舟催得太急,他對音樂的虔誠使他決不肯少聽一個音符。
所以萍萍下班,沒顧上吃飯就來了,身上一股強烈的來蘇味。
季曉舟去零售攤買了個面包與萍萍分食,對這樣的晚餐兩人都習以為常。
一個夾小提琴的姑娘走過來。
她的着裝在這座内地省城顯得很别緻:下面一條緊繃繃的牛仔褲,半舊,上身穿一件長過臀部的松松垮垮的月白絨衫。
頭發上沒有一根發針或飾物,輕風拂過,那頭發忽而蓋住半邊臉,忽而飄向腦後,顯得相當生動。
萍萍啃着面包上前問:“你們的指揮在哪裡?能不能把他叫出來!” 姑娘吃了一驚似的一揚眉,反問道:“指揮有好幾位,您問的是哪位呀?”她有些做作地用極有教養、極矜持的聲音說着上邊的話。
尤其那口标準普通話,突出地體現了各處都在倡導的語言美。
萍萍卻毫不自慚形穢,聲音仍熱辣辣的:“我當然是問廖崎。
” 喬怡道:“請您進去告訴他一聲,他的戰友希望能盡快見他。
” “真對不起,”姑娘說,“廖崎在演出前不希望有人打擾。
他要醞釀情緒……” 萍萍怪腔怪調地把臉轉向季曉舟:“他過去有這毛病嗎?” “——這對一個指揮是很重要的。
”姑娘說。
“萍萍,算了!”季曉舟在台階上低聲叫道。
看到這些音樂寵兒們,他顯出一副可憐相,此刻幾乎連頭都不敢擡。
萍萍回頭看他一眼,怒火中燒:“有啥了不起!”她改用方言,“我非要去蹚蹚這水有好深。
走,喬怡!找‘了不起’去,問問他還認不認得我們!” 三個人走進空無一人的環形大廳。
上萬個嶄新的坐椅折射着天棚上的燈光,使這空間顯得比它本身更大。
各個角落都傳來互不相幹、又相互幹擾的樂器聲。
小号的三連音似乎要穿透頂棚,長号發出沉悶有力的低吼,仿佛要鑽入地下。
他們四顧着,還沒看演出就被這陣勢懾住了。
廖崎這個自命不凡的家夥躲在何處“醞釀情緒”?大概還是老習慣,等樂隊全體就位,聽衆拭目以待時,他才露面,這是權威的首要表現。
從他剛擔任指揮時,這習慣就養成了。
那時他嘴唇上剛出現一層茸茸的黑須,臉蛋還象孩子那樣圓凸凸。
每次排練,他要求樂隊隊員提前十分鐘坐好位置,而他卻比預定時間稍遲片刻,才闊步踏入排練場。
他那急匆匆的模樣,讓人感到他剛從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場合趕來。
這時的樂隊隊員自然而然地向他行注目禮。
這是他最滿足的一刻。
而當他在總譜台前指揮位置站定時,要求下屬們絕對寂靜,接受他的審視。
假如這時有人弄出什麼響動,不管是樂器還是喉嚨,這位年輕的指揮都會二話不說,又轉身走出排練場,三五分鐘後,他顯得心灰意懶地再次出現,狠狠朝剛才對他不恭的部位瞟一眼:“如果你們沒有準備好,我還可以再出去等待。
”然後,他猝然擡起指揮棒,一語不發,傲視全台。
他要用這種靜默将大家鉗制良久,方輕輕吐出“開始”二字。
他這一套是為了所謂的“正規化”、“專業化”,更主要的是為了盡快在樂隊裡建立威信。
他對“威信”二字看得過重。
為了“威信”,他不惜踐踏任何人的自尊。
這時,甯萍萍輕聲叫道,“看!了不起來了!天老爺,他比過去更了不起了!” 廖崎從表演場一側的門裡走出來,頭上套着耳機,一根導線從他衣兜裡伸出來,大概那裡面裝着袖珍收音機或錄音機。
他旁若無人,走路急匆匆的。
戰争中的脊柱重創,倒未給他留任何殘疾。
不象季曉舟,嘴唇上落個發亮的疤痕,一說話就令人擔憂,仿佛會再豁開似的。
從前線回來不久,廖崎父母都趕來了,堅持把兒子弄回首都,說是請了一位最高明的骨科大夫給他治療。
果然,三個月以後,廖崎重新站立起來,直接從醫院走進了音樂學院。
廖崎找了個居中的位子坐下來,仰在椅背上,兩手捧着後腦勺。
“架勢太吓人!”萍萍說。
“他在聽什麼?”喬怡對這個感興趣。
“那還用問?——‘老柴’的,要不就是‘老貝’的……反正都是他老熟人的!”萍萍冷笑。
喬怡捅捅萍萍:“走,咱們過去踹他兩腳,讓他醞釀的情緒見鬼去!” 但季曉舟不準她們驚動他。
“你們别胡鬧吧。
人家現在指揮的是一百多人的大樂團,不是鬧着玩的……” 他贊美地從大老遠眺望着那顆智慧的腦袋,那修長的、藝術型的雙臂。
他在距他五十米的斜後方找了個位置,輕輕坐下來,并坐得筆直,似乎對這個音樂驕子的背影也不能造次。
不用說,他對他充滿羨慕,在音樂王國裡,他是王子,而他卻相當一個棄兒——不公道在于他和他都把音樂視若神聖,他對音樂的愛與理解毫不亞于他。
此時,樂隊隊員們已陸續從各個角落走進後台,他們需要換上筆挺的西服,就象廖崎身上那件…… —九七五年,軍區舉行軍一級宣傳隊會演。
為會演,軍部開銷一筆錢,為他們每人訂做了一套演出服。
幕啟之前,樂隊全體穿着一新,提前就位。
合唱隊也比以往積極,列
喬怡和季曉舟及甯萍萍來到入場口時,正門還沒有開。
時間還早,都是季曉舟催得太急,他對音樂的虔誠使他決不肯少聽一個音符。
所以萍萍下班,沒顧上吃飯就來了,身上一股強烈的來蘇味。
季曉舟去零售攤買了個面包與萍萍分食,對這樣的晚餐兩人都習以為常。
一個夾小提琴的姑娘走過來。
她的着裝在這座内地省城顯得很别緻:下面一條緊繃繃的牛仔褲,半舊,上身穿一件長過臀部的松松垮垮的月白絨衫。
頭發上沒有一根發針或飾物,輕風拂過,那頭發忽而蓋住半邊臉,忽而飄向腦後,顯得相當生動。
萍萍啃着面包上前問:“你們的指揮在哪裡?能不能把他叫出來!” 姑娘吃了一驚似的一揚眉,反問道:“指揮有好幾位,您問的是哪位呀?”她有些做作地用極有教養、極矜持的聲音說着上邊的話。
尤其那口标準普通話,突出地體現了各處都在倡導的語言美。
萍萍卻毫不自慚形穢,聲音仍熱辣辣的:“我當然是問廖崎。
” 喬怡道:“請您進去告訴他一聲,他的戰友希望能盡快見他。
” “真對不起,”姑娘說,“廖崎在演出前不希望有人打擾。
他要醞釀情緒……” 萍萍怪腔怪調地把臉轉向季曉舟:“他過去有這毛病嗎?” “——這對一個指揮是很重要的。
”姑娘說。
“萍萍,算了!”季曉舟在台階上低聲叫道。
看到這些音樂寵兒們,他顯出一副可憐相,此刻幾乎連頭都不敢擡。
萍萍回頭看他一眼,怒火中燒:“有啥了不起!”她改用方言,“我非要去蹚蹚這水有好深。
走,喬怡!找‘了不起’去,問問他還認不認得我們!” 三個人走進空無一人的環形大廳。
上萬個嶄新的坐椅折射着天棚上的燈光,使這空間顯得比它本身更大。
各個角落都傳來互不相幹、又相互幹擾的樂器聲。
小号的三連音似乎要穿透頂棚,長号發出沉悶有力的低吼,仿佛要鑽入地下。
他們四顧着,還沒看演出就被這陣勢懾住了。
廖崎這個自命不凡的家夥躲在何處“醞釀情緒”?大概還是老習慣,等樂隊全體就位,聽衆拭目以待時,他才露面,這是權威的首要表現。
從他剛擔任指揮時,這習慣就養成了。
那時他嘴唇上剛出現一層茸茸的黑須,臉蛋還象孩子那樣圓凸凸。
每次排練,他要求樂隊隊員提前十分鐘坐好位置,而他卻比預定時間稍遲片刻,才闊步踏入排練場。
他那急匆匆的模樣,讓人感到他剛從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場合趕來。
這時的樂隊隊員自然而然地向他行注目禮。
這是他最滿足的一刻。
而當他在總譜台前指揮位置站定時,要求下屬們絕對寂靜,接受他的審視。
假如這時有人弄出什麼響動,不管是樂器還是喉嚨,這位年輕的指揮都會二話不說,又轉身走出排練場,三五分鐘後,他顯得心灰意懶地再次出現,狠狠朝剛才對他不恭的部位瞟一眼:“如果你們沒有準備好,我還可以再出去等待。
”然後,他猝然擡起指揮棒,一語不發,傲視全台。
他要用這種靜默将大家鉗制良久,方輕輕吐出“開始”二字。
他這一套是為了所謂的“正規化”、“專業化”,更主要的是為了盡快在樂隊裡建立威信。
他對“威信”二字看得過重。
為了“威信”,他不惜踐踏任何人的自尊。
這時,甯萍萍輕聲叫道,“看!了不起來了!天老爺,他比過去更了不起了!” 廖崎從表演場一側的門裡走出來,頭上套着耳機,一根導線從他衣兜裡伸出來,大概那裡面裝着袖珍收音機或錄音機。
他旁若無人,走路急匆匆的。
戰争中的脊柱重創,倒未給他留任何殘疾。
不象季曉舟,嘴唇上落個發亮的疤痕,一說話就令人擔憂,仿佛會再豁開似的。
從前線回來不久,廖崎父母都趕來了,堅持把兒子弄回首都,說是請了一位最高明的骨科大夫給他治療。
果然,三個月以後,廖崎重新站立起來,直接從醫院走進了音樂學院。
廖崎找了個居中的位子坐下來,仰在椅背上,兩手捧着後腦勺。
“架勢太吓人!”萍萍說。
“他在聽什麼?”喬怡對這個感興趣。
“那還用問?——‘老柴’的,要不就是‘老貝’的……反正都是他老熟人的!”萍萍冷笑。
喬怡捅捅萍萍:“走,咱們過去踹他兩腳,讓他醞釀的情緒見鬼去!” 但季曉舟不準她們驚動他。
“你們别胡鬧吧。
人家現在指揮的是一百多人的大樂團,不是鬧着玩的……” 他贊美地從大老遠眺望着那顆智慧的腦袋,那修長的、藝術型的雙臂。
他在距他五十米的斜後方找了個位置,輕輕坐下來,并坐得筆直,似乎對這個音樂驕子的背影也不能造次。
不用說,他對他充滿羨慕,在音樂王國裡,他是王子,而他卻相當一個棄兒——不公道在于他和他都把音樂視若神聖,他對音樂的愛與理解毫不亞于他。
此時,樂隊隊員們已陸續從各個角落走進後台,他們需要換上筆挺的西服,就象廖崎身上那件…… —九七五年,軍區舉行軍一級宣傳隊會演。
為會演,軍部開銷一筆錢,為他們每人訂做了一套演出服。
幕啟之前,樂隊全體穿着一新,提前就位。
合唱隊也比以往積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