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十(上)

關燈
紀事雜錄外編 紀事 《帝王世紀》:伏義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還取諸物,于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所以六氣六胕,五髒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類推,乃嘗味百草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

     《路史》:伏義氏察六氣,審陰陽,以赉之身,而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

    于是嘗草治砭,以制民疾,而人滋信。

    【注古者以砭,後代以針。

    高氏之山多此砭也。

    】 《史記》三皇本紀補: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長于江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

    着《本草》四卷。

     《搜神記》: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生,以播百谷,故号神農皇帝。

     《外紀》: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

    複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由是斯民居安食力,而無夭劄之患,天下宜之。

     《路史》:神農問于太乙小子曰:上古之人,壽過百歲,後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獨何氣使然耶?小子曰:天有九門,中道最良。

    乃稽太始,說玉冊,磨蜃鞭茇,察色腥,嘗草木而正名之。

    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正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

    病正四百,藥三百六十有五,着其《本草》,過數乃亂。

    命僦貸季理色脈,對察和齊,摩踵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繕其生。

    【注任述意雲:太原有神釜岡,有神農嘗藥鼎。

    又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

    一日神農原亦名藥草,山中有紫陽觀,雲帝于此辨藥。

    】 《通志》三皇紀:炎帝神農嘗百藥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取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又作方書以療時疾。

     《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論經脈,傍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

    教制九針,着《内外術經》十八卷。

     《路史》:黃帝有熊氏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外,喜怒攻之内,夭昏兇劄,君民代有。

    乃上窮下際,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極咨于岐雷而《内經》作,謹候其時,着之玉版,以藏靈蘭之室。

    演倉谷,推賊曹,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謹候其時,則可萬全。

    命巫彭桐君處方盄餌,湔澣刺治,而人得以盡年。

    【注《道基經》雲:倉谷者,名之谷仙,行之不休可長久。

    王莽篡位,種五梁禾于殿中,各順色置其方面,雲此黃帝谷仙之術。

    《靈樞》亦有說。

    《黃帝元辰經》雲:血忌陰陽精氣之辰,天上中節之位,亦名天之賊曹,尤忌針炙。

    《素問》:謹候其時,氣乃與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矣。

    胃瘧以下五十九刺,詳《素問》刺瘧。

    及黃帝中诘世紀雲,帝使岐伯嘗味百藥,主典醫藥,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

    故《家語》雲:黃帝嘗味草木。

    】 《通志》三皇紀:黃帝軒轅氏察五運六氣,乃着岐伯之問,是為《内經》。

    或言《内經》後人所作,而本于黃帝。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夏,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于申叔豫。

    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

    遂以疾辭。

    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

    重繭衣裘,鮮食而寝。

    楚子使醫視之,複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

    乃使子南為令尹。

     《國語》: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酖之,不死,醫亦不誅。

    【注成公恃楚而不事晉,又殺弟叔武,其臣元咺訴之晉,故文公執之。

    鸩鳥有毒,酒而飲立死。

    甯俞貨醫,使薄其酖,得不死。

    不誅醫者,諱以私行毒也。

    】 《列子》周穆王篇;宋陽裡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阖室毒之。

    谒史而蔔之,弗占;谒巫而禱之,弗禁;谒醫而攻之,弗已。

    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華子之妻子,以居産之半請其方。

    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請之所禱,非藥石之所攻,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有瘳乎?于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

    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

    然吾之于密傳不以告人,試屏左右,獨與居室七日。

    從之,莫知其所施為也。

    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

    華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罰子,操戈逐儒生。

    宋人執而問其以,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知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

    吾恐将來之有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

    須臾之忘,可複得乎?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

    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顧謂顔回記之。

     《公孫》尼子:孔子有疾,哀公使醫視之。

    醫曰:居處飲食何如?子曰:丘春之居葛籠,夏居密陽,秋不風,冬不炀,飲食不遺,飲酒不勤。

    醫曰:是良醫也。

     《戰國策》:衛靈公近癰疽彌子瑕,二人者,專君之勢以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