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醫術名流列傳
明
戴思恭
按《明外史》本傳:戴思恭,字原禮,浦江人,以字行,受學于義烏朱震亨。
震亨師金華許謙,以上接朱子之傳;又學醫于宋内侍錢塘羅知悌,知悌得之荊山浮屠,浮屠則河間劉守真門人也。
震亨醫學大行,時稱為丹溪先生。
一見思恭,愛其才敏,盡以醫術傳之,思恭遂以醫鳴。
洪武時征為禦醫,有所療治,立效,太袓愛重之。
燕王患瘕,韓奭治不效,太袓遣思恭往治。
問所用藥,良是。
思恭念何以不效,乃問王何嗜?曰:嗜莊芹。
思恭曰:得之矣。
投一劑,夜暴下,視之,乃細蝗也。
晉王末疾,思恭療之,愈已再發,即卒。
太袓怒,逮治王府諸醫,思恭從容進曰:臣嘗奉命視王疾,啟王曰:疾今即愈,但毒在膏肓,即複作,不可療也,今果然矣。
諸醫由是免死。
一妃嗜燒酒緻腹痛,治之而瘥。
思恭曰:十年必複發,發則難救。
後果驗。
思恭時已老,風雨辄免朝。
太袓得疾,少間出禦右順門,召諸醫侍疾,無狀者悉付獄,獨慰思恭曰:汝仁義人也,事無預汝,毋恐!已而駕崩。
太孫嗣位,罪諸醫,獨擢思恭太醫院使。
遼簡王聞太袓語,大書仁義二字賜之。
肅莊王、慶靖王鹹為贊味以賜。
永樂初,以年老乞骸骨,奏四上,乃許。
三年夏,遣使者征入,免其拜,特召乃進見。
其冬複告歸,遣官護送,赉金币,踰月而卒,年八十三歲,遣行人緻祭。
所著有《證治要訣》、《證治類元》、《類證用藥》總若幹卷,皆隐括丹溪之書為之。
又訂正丹溪《金匮鈎元》三卷,間附以己意,人謂無愧其師雲。
按《宋濂集》:醫之為道至矣,故周官有疾醫視萬民四時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癢疥,秋之瘧寒,冬之欬嗽上氣,皆分而治之,驗其狀而制其祿,甚為不輕也。
後世官寖失職,故于其術,每擇之不精。
有人于此,能合于古者之道,豈不猶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如吾同縣戴原禮氏是已。
原禮生儒家,習聞詩禮之訓,惓惓有志于澤物,乃徒步至烏陽,從朱先生彥修學醫。
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
原禮自是識日廣,學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驗。
予請得而詳道之。
原禮從叔仲章,六月患大熱,面赤口谵語,身發紅斑,他醫投以大承氣湯而熱愈極。
原禮脈之,曰:左右手皆浮虛無力,非真熱也。
張子和雲:當解表而勿攻裡。
此證似之,法當汗。
遂月附子、幹姜、人參、白朮為劑,烹液冷飲之,大汗而愈。
諸暨方氏子婦,瘧後多汗,呼媵人易衣不至,怒形于色,遂昏厥若死狀,灌以蘇合香丸而蘇。
自後聞人步之重,雞犬之聲,辄厥逆如初。
原禮曰:脈虛甚,重取則散,是謂汗多亡陽,正合經意。
以黃芪、人參日補之,其驚漸減,至浃旬而安。
松江朱仲文,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纩,食飲必熱如火方下咽,微溫則嘔,他醫授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雞者三,病愈亟。
原禮曰:脈數而大,且不弱。
劉守真雲火極似水,此之謂矣。
椒發陰經之火,雞能助痰,隻以益其病爾。
以大承氣湯下之,晝夜行二十餘,頓減纩之半;複以黃連導痰湯益竹瀝飲之,竟瘳。
姑蘇朱子明之婦,病長号數十聲,暫止複如前,人以為厲所憑,莫能療。
原禮曰:此郁病也。
痰閉于上,火郁于下,故長号則氣少舒。
經雲火郁則發之是已。
遂用重劑湧之,吐痰如膠者無算,乃複初。
樂原忠妻亦蘇人,因免乳後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雲之上,舉目則室廬旋運,持身弗定,他醫飲以補虛治驚皆不驗。
原禮曰:左脈雖芤且濇,神色不動,是因驚緻心包絡積污血耳,法宜下之。
下積血如漆者一鬥,即愈。
留守衛吏陸仲容之内子病熱,妄見神鬼,手足瞤動,他醫用黃連清心湯不中。
原禮視之曰:形瘦而色不澤,乃虛熱耳。
法當以李杲甘溫除大熱之法為治,即經所謂損者溫之者也。
服參、芪而安。
他若此者甚衆。
予備聞賢士大夫恒言之,今不能悉數也。
嗚呼!有人于此,可不謂之合于古道者乎?夫醫之為道,本于《素問》、《内經》。
其學一壞于開元,再壞于大觀,習俗相仍,絕不知究甚微指,惟執一定之方,類刻舟而求劍者,人訾之,則曰:我之用此,不翅足矣,又何事《内經》為?宋之錢仲陽獨得其秘,于遺經而擴充之;金之張、劉、李諸家,又從而衍繹之,于是《内經》之學大明。
劉之學,朱先生得之最深,大江以南,醫之道本于《内經》,實自先生發之。
原禮乃其高弟,其用心也笃,故造理為特精。
其傳授有要,故察證無不中,亦可謂賢也已矣。
近來京師缙紳家,無不敬愛之,服其劑者,沉痾豁然如洗。
或欲薦為醫官,辭不就,遂賦詩以餞其東還,且請餘為序。
昔者司馬遷作倉公傳,載其應诏所對,自齊禦史成至公乘項處,凡二十有三,書治病之狀甚具。
予仿此義,稍陳原禮療疾奇中者系之首簡,并告周官疾醫四時治證之概,世之知言君子必有所擇焉。
原禮之從父能軒翁,予之同志友也,幸以予言質之。
按《震澤紀聞》:戴元禮,浙之金華人,為醫得丹溪之傳,洪武中官太醫院。
尚書嚴震直病,上語元禮,曰:好。
治之不愈且抵罪。
應手而愈。
按《金台紀聞》: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
常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閑,元禮意必深于術者,因注目焉。
按方發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觀焉。
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
麾之去。
元禮始大異之。
念無以錫入煎劑法,叩之,答曰:是古方耳。
元禮求得其書,乃饧字耳。
元禮急為正之。
嗚乎!不辨饧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 按《金華府志》:戴思恭受業丹溪,丹溪一見奇之,悉語以濂洛授受之懿,及醫藥諸家要旨,遂以醫道鳴于時。
洪武中征入朝,将屬以太醫院事,原禮以老病辭,授除迪功郎,職禦醫。
永樂初超升太醫院使,既就職,以耄不任事,屢請乞骸骨,許之。
瀕行,谕原禮曰:朕複召汝,汝其來也。
既歸家,甫旬餘,以疾卒。
谕祭于家,制文褒獎備至。
王仲光 按《蘇談》:今吳中醫稱天下,蓋有自矣。
初金華戴原禮學于朱彥修,既盡其術,來吳為木客。
吳人以病谒者,每制一方,率銀五兩。
王仲光為儒,未知醫也,慕而谒焉,因咨學醫之道。
原禮曰:熟讀《素問》耳。
仲光歸而習之三年,原禮複來見仲光,談論大駭,以為不如,恐壞其技,于是登堂拜母以定交。
時仲光雖得紙上語,未能用藥。
原禮有《彥修醫案》十卷,秘不肯授仲光。
仲光私窺之,知其藏處,俟其出也,徑取之歸。
原禮還而失醫案,悔甚,歎曰:惜哉!吾不能終為此惠也。
于是仲光之醫名吳下,吳下之醫由是盛矣。
王潮 按《旌德縣志》:王潮,德文長子,性敏明醫,能文善書。
縣以明醫舉,永樂九年,授訓科之職。
施存善 按《無錫縣志》:施存善,字昌宗。
永樂初诏征除韓王府良醫副。
宣宗檄召拜禦醫,賜詩,宴文華殿,以子安累進奉政大夫。
安字符濟,曆官太醫院使,卒賜祭,歸葬錫山。
父子曆仕七朝,數蒙褒寵,當世榮之。
韓凝【韓沖】 按《吳縣志》:韓凝,字複陽,宋魏國忠獻王琦後,其先安陽人,徙居吳之樂橋,與弟沖俱精于醫。
張士誠入吳,收引士類,凝隐不仕,号吳中盧扁。
凝子二,奕、夷。
奕為隐士。
夷少失母,凝命奕育為後,因名贻孫,字子翼,洪武閑為府醫學正科。
沖子奭,字公茂,禀學于奕,永樂初為燕藩良醫正,從成袓靖難,擢院判。
劉觀 按《蘇州府志》:劉觀,字士賓,長洲人,世以醫顯。
父毅為燕府良醫,後坐事谪戍沒。
永樂初,追念邸臣,召觀還,擢禦醫,賜居第。
凡中外貴戚近臣有疾,多命往治。
升院判,掌院事,扈從北征,歸卒。
子溥自有傳。
孫倫,成化中為禦醫。
徐孟容妻陸氏 按《無錫縣志》:陸氏,醫士徐孟容妻,善醫,名聞于朝。
永樂間,中宮遣内待至錫,召入宮,既老遣歸,賜赉甚厚,仍複其家。
安鳳 按《新泰縣志》:安鳳精外内科,永樂中掌惠民局,賴以全活者甚衆。
嚴景 按《上元縣志》:嚴景,字克企。
其先姑蘇人,袓道通,以醫業起家,徙居金陵。
景幼好學,通《易》,尤精于家學。
永樂中,诏太醫院送名醫子弟讀書備用,命趙友同吳敏德教之。
景方弱冠,在選中,益探阃奧,其師趙友、吳敏德嘗曰:是子不羣,他日必以醫名。
後果名噪都下,求治療者無虛日。
子弟來從學者,無間遠近。
景氣岸甚高,動必以禮,而勇于行義,尤善吟詠。
學士周叙結詩社于金陵,景與焉。
倪文僖亦稱其行誼志節,有古逸之風。
嚴樂善 按《嘉興府志》:嚴樂善,業醫有名。
永樂癸巳,理藥星湖市南,突有一男子造其室,出金飾一器,跪而進之曰:先生請受而後敢言。
因附耳語,未竟,樂善擲金大诟,且脅之曰:我今且不發汝隐,汝若更求他醫殺,汝同氣,我必訟汝于官。
踰年,男子感悟來謝。
是夜,燈花光彩倍常,發蓮花一朵,有人形類菩薩,趺坐蓮中,長二寸許,鄰裡競觀如堵,旦始滅。
太史王震澤為作《燈花記》。
樂善能運氣凝神,及子午按摩法,年七十五卒。
殓後五日,鄰人有遇之于西湖者。
其後有引芳、世美,皆精醫。
王彥昭 按《武進縣志》:王彥昭,字文仲。
父思明,以薦侍文皇于潛邸。
時彥昭猶未冠,嘗被召,應對如老成人,上奇之。
命從金華戴元禮學醫,得其禁方脈書,以精慎稱。
每制上所用藥必與焉。
上欲驗其精良,凡藩府舊臣病疾,必遣診視。
時太子少師姚廣孝病頭風,他醫莫療,飲彥昭藥辄愈。
或問之,曰:病得之當風而坐,清其頭目可也。
陳都督病傷寒,表未解,法當汗,彥昭汗之愈。
王郎中弟亦患傷寒,脈沉而實。
彥昭曰:法當下。
他醫汗之而死。
張主事之子得痫病,治之莫愈。
彥昭切其脈沉、手足冷,曰:陰痫也。
作湯投之愈。
劉佥憲自湘湖來,有疾,彥昭診之,私語其兄:病在死法中,不出月矣。
治療莫愈,果如其言。
嘗從太監朱興尚寶朱珍分領銅符,司城門啟閉,間從上出入軍中,克着功績。
事定欲官之,辭以母老,乞終養歸。
王哲 按《太平府志》:王哲,永樂間以良醫副進修職郎,多禁方。
李肅 按《松江府志》:李肅,号杏林。
大父晉卿,元江浙西湖書院山長。
十歲喪父,初習岐黃,從金華趙雲居遊。
趙
震亨師金華許謙,以上接朱子之傳;又學醫于宋内侍錢塘羅知悌,知悌得之荊山浮屠,浮屠則河間劉守真門人也。
震亨醫學大行,時稱為丹溪先生。
一見思恭,愛其才敏,盡以醫術傳之,思恭遂以醫鳴。
洪武時征為禦醫,有所療治,立效,太袓愛重之。
燕王患瘕,韓奭治不效,太袓遣思恭往治。
問所用藥,良是。
思恭念何以不效,乃問王何嗜?曰:嗜莊芹。
思恭曰:得之矣。
投一劑,夜暴下,視之,乃細蝗也。
晉王末疾,思恭療之,愈已再發,即卒。
太袓怒,逮治王府諸醫,思恭從容進曰:臣嘗奉命視王疾,啟王曰:疾今即愈,但毒在膏肓,即複作,不可療也,今果然矣。
諸醫由是免死。
一妃嗜燒酒緻腹痛,治之而瘥。
思恭曰:十年必複發,發則難救。
後果驗。
思恭時已老,風雨辄免朝。
太袓得疾,少間出禦右順門,召諸醫侍疾,無狀者悉付獄,獨慰思恭曰:汝仁義人也,事無預汝,毋恐!已而駕崩。
太孫嗣位,罪諸醫,獨擢思恭太醫院使。
遼簡王聞太袓語,大書仁義二字賜之。
肅莊王、慶靖王鹹為贊味以賜。
永樂初,以年老乞骸骨,奏四上,乃許。
三年夏,遣使者征入,免其拜,特召乃進見。
其冬複告歸,遣官護送,赉金币,踰月而卒,年八十三歲,遣行人緻祭。
所著有《證治要訣》、《證治類元》、《類證用藥》總若幹卷,皆隐括丹溪之書為之。
又訂正丹溪《金匮鈎元》三卷,間附以己意,人謂無愧其師雲。
按《宋濂集》:醫之為道至矣,故周官有疾醫視萬民四時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癢疥,秋之瘧寒,冬之欬嗽上氣,皆分而治之,驗其狀而制其祿,甚為不輕也。
後世官寖失職,故于其術,每擇之不精。
有人于此,能合于古者之道,豈不猶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如吾同縣戴原禮氏是已。
原禮生儒家,習聞詩禮之訓,惓惓有志于澤物,乃徒步至烏陽,從朱先生彥修學醫。
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
原禮自是識日廣,學日笃,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驗。
予請得而詳道之。
原禮從叔仲章,六月患大熱,面赤口谵語,身發紅斑,他醫投以大承氣湯而熱愈極。
原禮脈之,曰:左右手皆浮虛無力,非真熱也。
張子和雲:當解表而勿攻裡。
此證似之,法當汗。
遂月附子、幹姜、人參、白朮為劑,烹液冷飲之,大汗而愈。
諸暨方氏子婦,瘧後多汗,呼媵人易衣不至,怒形于色,遂昏厥若死狀,灌以蘇合香丸而蘇。
自後聞人步之重,雞犬之聲,辄厥逆如初。
原禮曰:脈虛甚,重取則散,是謂汗多亡陽,正合經意。
以黃芪、人參日補之,其驚漸減,至浃旬而安。
松江朱仲文,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纩,食飲必熱如火方下咽,微溫則嘔,他醫授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雞者三,病愈亟。
原禮曰:脈數而大,且不弱。
劉守真雲火極似水,此之謂矣。
椒發陰經之火,雞能助痰,隻以益其病爾。
以大承氣湯下之,晝夜行二十餘,頓減纩之半;複以黃連導痰湯益竹瀝飲之,竟瘳。
姑蘇朱子明之婦,病長号數十聲,暫止複如前,人以為厲所憑,莫能療。
原禮曰:此郁病也。
痰閉于上,火郁于下,故長号則氣少舒。
經雲火郁則發之是已。
遂用重劑湧之,吐痰如膠者無算,乃複初。
樂原忠妻亦蘇人,因免乳後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雲之上,舉目則室廬旋運,持身弗定,他醫飲以補虛治驚皆不驗。
原禮曰:左脈雖芤且濇,神色不動,是因驚緻心包絡積污血耳,法宜下之。
下積血如漆者一鬥,即愈。
留守衛吏陸仲容之内子病熱,妄見神鬼,手足瞤動,他醫用黃連清心湯不中。
原禮視之曰:形瘦而色不澤,乃虛熱耳。
法當以李杲甘溫除大熱之法為治,即經所謂損者溫之者也。
服參、芪而安。
他若此者甚衆。
予備聞賢士大夫恒言之,今不能悉數也。
嗚呼!有人于此,可不謂之合于古道者乎?夫醫之為道,本于《素問》、《内經》。
其學一壞于開元,再壞于大觀,習俗相仍,絕不知究甚微指,惟執一定之方,類刻舟而求劍者,人訾之,則曰:我之用此,不翅足矣,又何事《内經》為?宋之錢仲陽獨得其秘,于遺經而擴充之;金之張、劉、李諸家,又從而衍繹之,于是《内經》之學大明。
劉之學,朱先生得之最深,大江以南,醫之道本于《内經》,實自先生發之。
原禮乃其高弟,其用心也笃,故造理為特精。
其傳授有要,故察證無不中,亦可謂賢也已矣。
近來京師缙紳家,無不敬愛之,服其劑者,沉痾豁然如洗。
或欲薦為醫官,辭不就,遂賦詩以餞其東還,且請餘為序。
昔者司馬遷作倉公傳,載其應诏所對,自齊禦史成至公乘項處,凡二十有三,書治病之狀甚具。
予仿此義,稍陳原禮療疾奇中者系之首簡,并告周官疾醫四時治證之概,世之知言君子必有所擇焉。
原禮之從父能軒翁,予之同志友也,幸以予言質之。
按《震澤紀聞》:戴元禮,浙之金華人,為醫得丹溪之傳,洪武中官太醫院。
尚書嚴震直病,上語元禮,曰:好。
治之不愈且抵罪。
應手而愈。
按《金台紀聞》:金華戴元禮,國初名醫。
常被召至南京,見一醫家迎求溢戶,酬應不閑,元禮意必深于術者,因注目焉。
按方發劑,皆無他異,退而怪之,日往觀焉。
偶一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時,下錫一塊。
麾之去。
元禮始大異之。
念無以錫入煎劑法,叩之,答曰:是古方耳。
元禮求得其書,乃饧字耳。
元禮急為正之。
嗚乎!不辨饧錫而醫者,世胡可以弗謹哉? 按《金華府志》:戴思恭受業丹溪,丹溪一見奇之,悉語以濂洛授受之懿,及醫藥諸家要旨,遂以醫道鳴于時。
洪武中征入朝,将屬以太醫院事,原禮以老病辭,授除迪功郎,職禦醫。
永樂初超升太醫院使,既就職,以耄不任事,屢請乞骸骨,許之。
瀕行,谕原禮曰:朕複召汝,汝其來也。
既歸家,甫旬餘,以疾卒。
谕祭于家,制文褒獎備至。
王仲光 按《蘇談》:今吳中醫稱天下,蓋有自矣。
初金華戴原禮學于朱彥修,既盡其術,來吳為木客。
吳人以病谒者,每制一方,率銀五兩。
王仲光為儒,未知醫也,慕而谒焉,因咨學醫之道。
原禮曰:熟讀《素問》耳。
仲光歸而習之三年,原禮複來見仲光,談論大駭,以為不如,恐壞其技,于是登堂拜母以定交。
時仲光雖得紙上語,未能用藥。
原禮有《彥修醫案》十卷,秘不肯授仲光。
仲光私窺之,知其藏處,俟其出也,徑取之歸。
原禮還而失醫案,悔甚,歎曰:惜哉!吾不能終為此惠也。
于是仲光之醫名吳下,吳下之醫由是盛矣。
王潮 按《旌德縣志》:王潮,德文長子,性敏明醫,能文善書。
縣以明醫舉,永樂九年,授訓科之職。
施存善 按《無錫縣志》:施存善,字昌宗。
永樂初诏征除韓王府良醫副。
宣宗檄召拜禦醫,賜詩,宴文華殿,以子安累進奉政大夫。
安字符濟,曆官太醫院使,卒賜祭,歸葬錫山。
父子曆仕七朝,數蒙褒寵,當世榮之。
韓凝【韓沖】 按《吳縣志》:韓凝,字複陽,宋魏國忠獻王琦後,其先安陽人,徙居吳之樂橋,與弟沖俱精于醫。
張士誠入吳,收引士類,凝隐不仕,号吳中盧扁。
凝子二,奕、夷。
奕為隐士。
夷少失母,凝命奕育為後,因名贻孫,字子翼,洪武閑為府醫學正科。
沖子奭,字公茂,禀學于奕,永樂初為燕藩良醫正,從成袓靖難,擢院判。
劉觀 按《蘇州府志》:劉觀,字士賓,長洲人,世以醫顯。
父毅為燕府良醫,後坐事谪戍沒。
永樂初,追念邸臣,召觀還,擢禦醫,賜居第。
凡中外貴戚近臣有疾,多命往治。
升院判,掌院事,扈從北征,歸卒。
子溥自有傳。
孫倫,成化中為禦醫。
徐孟容妻陸氏 按《無錫縣志》:陸氏,醫士徐孟容妻,善醫,名聞于朝。
永樂間,中宮遣内待至錫,召入宮,既老遣歸,賜赉甚厚,仍複其家。
安鳳 按《新泰縣志》:安鳳精外内科,永樂中掌惠民局,賴以全活者甚衆。
嚴景 按《上元縣志》:嚴景,字克企。
其先姑蘇人,袓道通,以醫業起家,徙居金陵。
景幼好學,通《易》,尤精于家學。
永樂中,诏太醫院送名醫子弟讀書備用,命趙友同吳敏德教之。
景方弱冠,在選中,益探阃奧,其師趙友、吳敏德嘗曰:是子不羣,他日必以醫名。
後果名噪都下,求治療者無虛日。
子弟來從學者,無間遠近。
景氣岸甚高,動必以禮,而勇于行義,尤善吟詠。
學士周叙結詩社于金陵,景與焉。
倪文僖亦稱其行誼志節,有古逸之風。
嚴樂善 按《嘉興府志》:嚴樂善,業醫有名。
永樂癸巳,理藥星湖市南,突有一男子造其室,出金飾一器,跪而進之曰:先生請受而後敢言。
因附耳語,未竟,樂善擲金大诟,且脅之曰:我今且不發汝隐,汝若更求他醫殺,汝同氣,我必訟汝于官。
踰年,男子感悟來謝。
是夜,燈花光彩倍常,發蓮花一朵,有人形類菩薩,趺坐蓮中,長二寸許,鄰裡競觀如堵,旦始滅。
太史王震澤為作《燈花記》。
樂善能運氣凝神,及子午按摩法,年七十五卒。
殓後五日,鄰人有遇之于西湖者。
其後有引芳、世美,皆精醫。
王彥昭 按《武進縣志》:王彥昭,字文仲。
父思明,以薦侍文皇于潛邸。
時彥昭猶未冠,嘗被召,應對如老成人,上奇之。
命從金華戴元禮學醫,得其禁方脈書,以精慎稱。
每制上所用藥必與焉。
上欲驗其精良,凡藩府舊臣病疾,必遣診視。
時太子少師姚廣孝病頭風,他醫莫療,飲彥昭藥辄愈。
或問之,曰:病得之當風而坐,清其頭目可也。
陳都督病傷寒,表未解,法當汗,彥昭汗之愈。
王郎中弟亦患傷寒,脈沉而實。
彥昭曰:法當下。
他醫汗之而死。
張主事之子得痫病,治之莫愈。
彥昭切其脈沉、手足冷,曰:陰痫也。
作湯投之愈。
劉佥憲自湘湖來,有疾,彥昭診之,私語其兄:病在死法中,不出月矣。
治療莫愈,果如其言。
嘗從太監朱興尚寶朱珍分領銅符,司城門啟閉,間從上出入軍中,克着功績。
事定欲官之,辭以母老,乞終養歸。
王哲 按《太平府志》:王哲,永樂間以良醫副進修職郎,多禁方。
李肅 按《松江府志》:李肅,号杏林。
大父晉卿,元江浙西湖書院山長。
十歲喪父,初習岐黃,從金華趙雲居遊。
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