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
關燈
小
中
大
幼嗜學,已乃業醫,以《内經》為宗,病大觀以來,醫率用裴宗元、陳師文《和劑局方》,故方新病,多不相合,乃求金人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書讀之,出而治疾,無不立效。
周萬戶子八歲,昏眊至不識饑飽寒暑,時以土炭自塞其口。
維德診之曰:此慢脾風也。
脾藏智,脾慢則智短,急以疏風助脾劑投之,即愈。
顧顯卿右耳下生瘿,大與首同,痛不可忍,更數十醫莫能治。
維德曰:此手足少陽經受邪也。
煮藥飲之,踰月而愈。
劉子正妻病氣厥,或哭或笑,人以為祟所憑。
維德曰:兩手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積則痛。
問之果然。
以生熟水導之,吐痰涎數升而愈。
盛架閣妻左右肩臂奇癢,延及頭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則暫止。
維德診其左脈沉,右脈浮且盛,曰:此滋味過厚所緻也,投以劑旋已。
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随日出入為進退,暄盛則增劇,夜涼及雨則否,如是者二年。
維德曰:此七情内傷,陽氣不升,陰火漸熾,故溫則進,涼則退。
投以東垣内傷之劑,其疾立止。
他所療治多類此。
常言劉張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調護中氣主補,蓋随時推移,不得不然。
故其處方不執一說。
常患眼科雜出方論,無全書,着《原機啟微》,又校訂《東垣試效方》,并刊行于世。
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
按《古今醫統》:倪維德,究軒岐之旨,活人甚多。
乃訂新安張季明《醫說》,演《靈樞》、《素問》、《原機啟微》等論行世。
按《蘇州府志》:倪維德,字仲賢,先為大梁人,徙居吳,世以醫鳴。
維德少受尚書于湯碧山,奇其才,勸之仕,曰:爵祿以濟物,然有命焉,不可幸緻,不若紹承醫學以濟吾事。
于是取《内經》,研其奧旨,欣然曰:醫之道盡是矣!操心仁厚,來谒即赴,窭人抱疾求治,維德授藥兼畀烹器。
客問曰:藥可宿備,瓦缶亦素具乎?維德指室北隅,蓋積數百枚。
晚建别墅敕山,自号敕山老人。
趙良仁 按《蘇州府志》:趙良仁,字以德。
少試吏憲司,即棄去,從丹溪朱彥修學醫,治療多有奇效,名動浙西東。
所著《醫學宗旨》、《金匮方衍義》并《丹溪藥要》等書。
張氏據吳,良仁挈家去浙,後複來吳,占籍長州,以高壽終。
潘仁仲 按《無錫縣志》:潘仁仲,袓傳之,在元為常州路醫學學錄;父進德,本州島醫學提舉。
仁仲,楊鐵崖門人,本州島醫學教授,居營橋作容膝軒,與倪雲林、張居貞輩遊,晚以高年應诏。
子克誠,永樂中召為太醫院醫士,與王達、錢仲益友善。
克誠子韫輝,尤妙針灸,官訓科。
雷伯宗 按《建安縣志》:雷伯宗,名勳,以字行,幼讀書明醫,尤精于小兒科。
洪武間,授醫學正科,卒年八十四。
着有《千金寶鑒》,得其旨者,用之辄效。
子野僧,亦明醫,為鄭府良醫。
滑壽 按《明外史》本傳:滑壽,字伯仁。
先世襄城人,徙儀真後,又徙餘姚。
幼警敏,好學能詩。
京口王居中,名醫也,客儀真,壽從之學,授以《素問》、《難經》,壽卒業,乃請益曰:《素問》詳矣,獨書多錯簡,愚将分藏象經度等為十二類,抄而讀之。
《難經》又本《素問》、《靈樞》,其間榮衛髒腑,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誤或多,愚将本其義旨,注而讀之何如?居中躍然曰:甚矣,子之善學也,速為之。
壽晨夕研究,參會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既學針法于東平高洞陽,盡得其術。
嘗言人身六脈,雖皆有系屬,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并論。
乃取《内經》骨空諸論,及《靈樞篇》所述經脈,着《十四經發揮》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
他如《讀傷寒論抄》、《診家樞要》、《痔瘘篇》及采諸書本草為《醫韻》,皆有功于世。
故所至人争迎緻,以得其一言定死生為無憾。
晚自号撄甯生,江南北、浙東西,無不知撄甯生者。
年七十餘,容色如童孺,行步蹻捷,飲酒無算。
既殁,天台朱某摭其治疾神效者數十事作傳,故其所著述益有稱于後。
按《儀真縣志》:滑壽,世為許襄城人,當元時,父袓官江南,自許徙儀真。
壽性警敏,習儒書,日記千餘言,操筆為文詞,有思緻,尤長于樂府。
京口名醫王居中,客儀,壽數往叩。
居中曰:醫袓黃帝岐伯,其言佚不傳,世傳者,惟《素問》、《難經》,子其習之!壽受讀終卷,乃請于王,分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标本、運氣、彙萃,凡十二類,抄而讀之。
自是壽學日益進,所向莫不奇中。
又究夫十二經走會屬絡流輸交别之要,至若陰陽維蹻沖帶六脈,雖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宜與十二經并論,乃着《十四經發揮》,皆有功醫學。
多治驗,所至人争延緻,以得撄甯生一決生死為無憾。
生無問貧富,皆往治不責報,遂知名吳楚間,在淮南曰滑壽,在吳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撄甯生。
按《浙江通志》:滑壽,醫通神,所療無不奇效。
壽與宋僖為友,其詩雅健,元時曾鄉舉。
按滑氏家譜,則劉基之兄弟也。
基嘗訪之于餘姚,留數月而去。
其子孫散居餘姚、武林,而武林為最盛。
按《紹興府志》:滑壽,醫能決生死。
一婦孕,患腹痛呻吟,隔垣聞其聲。
曰:此蛇妖也。
砭之,産數蛇,得不死。
又一婦臨産而死,視之曰:此小兒手捉其心耳。
砭之即蘇,少頃兒下,大指有砭迹。
姚人所傳如此。
壽與朱丹溪彥修齊名,所著有《難經本義》等書。
今子孫為餘姚人,知府浩是其孫。
葉知府逢春雲:壽蓋劉文成基之兄,易姓名為醫。
文成既貴,嘗來勸之仕,不應,留月餘乃去。
按《醫學入門》:滑壽嘗治婦人病小便濇,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濇,醫皆以瞿麥、栀、苓,滑利藥而秘益甚。
壽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于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
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
治一婦人年六十餘,亦病小便秘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濇。
壽曰:此病在下焦,陰火盛而水不足,乃以滋腎丸遂愈。
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後重下迫。
壽以消滞順氣丸藥下之愈,而孕不動。
《素問》曰:有故無殒也。
治一婦人經水将來三五日前,臍下痛如刀刺,寒熱交作,下如
周萬戶子八歲,昏眊至不識饑飽寒暑,時以土炭自塞其口。
維德診之曰:此慢脾風也。
脾藏智,脾慢則智短,急以疏風助脾劑投之,即愈。
顧顯卿右耳下生瘿,大與首同,痛不可忍,更數十醫莫能治。
維德曰:此手足少陽經受邪也。
煮藥飲之,踰月而愈。
劉子正妻病氣厥,或哭或笑,人以為祟所憑。
維德曰:兩手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積則痛。
問之果然。
以生熟水導之,吐痰涎數升而愈。
盛架閣妻左右肩臂奇癢,延及頭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則暫止。
維德診其左脈沉,右脈浮且盛,曰:此滋味過厚所緻也,投以劑旋已。
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随日出入為進退,暄盛則增劇,夜涼及雨則否,如是者二年。
維德曰:此七情内傷,陽氣不升,陰火漸熾,故溫則進,涼則退。
投以東垣内傷之劑,其疾立止。
他所療治多類此。
常言劉張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調護中氣主補,蓋随時推移,不得不然。
故其處方不執一說。
常患眼科雜出方論,無全書,着《原機啟微》,又校訂《東垣試效方》,并刊行于世。
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
按《古今醫統》:倪維德,究軒岐之旨,活人甚多。
乃訂新安張季明《醫說》,演《靈樞》、《素問》、《原機啟微》等論行世。
按《蘇州府志》:倪維德,字仲賢,先為大梁人,徙居吳,世以醫鳴。
維德少受尚書于湯碧山,奇其才,勸之仕,曰:爵祿以濟物,然有命焉,不可幸緻,不若紹承醫學以濟吾事。
于是取《内經》,研其奧旨,欣然曰:醫之道盡是矣!操心仁厚,來谒即赴,窭人抱疾求治,維德授藥兼畀烹器。
客問曰:藥可宿備,瓦缶亦素具乎?維德指室北隅,蓋積數百枚。
晚建别墅敕山,自号敕山老人。
趙良仁 按《蘇州府志》:趙良仁,字以德。
少試吏憲司,即棄去,從丹溪朱彥修學醫,治療多有奇效,名動浙西東。
所著《醫學宗旨》、《金匮方衍義》并《丹溪藥要》等書。
張氏據吳,良仁挈家去浙,後複來吳,占籍長州,以高壽終。
潘仁仲 按《無錫縣志》:潘仁仲,袓傳之,在元為常州路醫學學錄;父進德,本州島醫學提舉。
仁仲,楊鐵崖門人,本州島醫學教授,居營橋作容膝軒,與倪雲林、張居貞輩遊,晚以高年應诏。
子克誠,永樂中召為太醫院醫士,與王達、錢仲益友善。
克誠子韫輝,尤妙針灸,官訓科。
雷伯宗 按《建安縣志》:雷伯宗,名勳,以字行,幼讀書明醫,尤精于小兒科。
洪武間,授醫學正科,卒年八十四。
着有《千金寶鑒》,得其旨者,用之辄效。
子野僧,亦明醫,為鄭府良醫。
滑壽 按《明外史》本傳:滑壽,字伯仁。
先世襄城人,徙儀真後,又徙餘姚。
幼警敏,好學能詩。
京口王居中,名醫也,客儀真,壽從之學,授以《素問》、《難經》,壽卒業,乃請益曰:《素問》詳矣,獨書多錯簡,愚将分藏象經度等為十二類,抄而讀之。
《難經》又本《素問》、《靈樞》,其間榮衛髒腑,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缺誤或多,愚将本其義旨,注而讀之何如?居中躍然曰:甚矣,子之善學也,速為之。
壽晨夕研究,參會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既學針法于東平高洞陽,盡得其術。
嘗言人身六脈,雖皆有系屬,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并論。
乃取《内經》骨空諸論,及《靈樞篇》所述經脈,着《十四經發揮》三卷,通考隧穴六百四十有七。
他如《讀傷寒論抄》、《診家樞要》、《痔瘘篇》及采諸書本草為《醫韻》,皆有功于世。
故所至人争迎緻,以得其一言定死生為無憾。
晚自号撄甯生,江南北、浙東西,無不知撄甯生者。
年七十餘,容色如童孺,行步蹻捷,飲酒無算。
既殁,天台朱某摭其治疾神效者數十事作傳,故其所著述益有稱于後。
按《儀真縣志》:滑壽,世為許襄城人,當元時,父袓官江南,自許徙儀真。
壽性警敏,習儒書,日記千餘言,操筆為文詞,有思緻,尤長于樂府。
京口名醫王居中,客儀,壽數往叩。
居中曰:醫袓黃帝岐伯,其言佚不傳,世傳者,惟《素問》、《難經》,子其習之!壽受讀終卷,乃請于王,分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标本、運氣、彙萃,凡十二類,抄而讀之。
自是壽學日益進,所向莫不奇中。
又究夫十二經走會屬絡流輸交别之要,至若陰陽維蹻沖帶六脈,雖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宜與十二經并論,乃着《十四經發揮》,皆有功醫學。
多治驗,所至人争延緻,以得撄甯生一決生死為無憾。
生無問貧富,皆往治不責報,遂知名吳楚間,在淮南曰滑壽,在吳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撄甯生。
按《浙江通志》:滑壽,醫通神,所療無不奇效。
壽與宋僖為友,其詩雅健,元時曾鄉舉。
按滑氏家譜,則劉基之兄弟也。
基嘗訪之于餘姚,留數月而去。
其子孫散居餘姚、武林,而武林為最盛。
按《紹興府志》:滑壽,醫能決生死。
一婦孕,患腹痛呻吟,隔垣聞其聲。
曰:此蛇妖也。
砭之,産數蛇,得不死。
又一婦臨産而死,視之曰:此小兒手捉其心耳。
砭之即蘇,少頃兒下,大指有砭迹。
姚人所傳如此。
壽與朱丹溪彥修齊名,所著有《難經本義》等書。
今子孫為餘姚人,知府浩是其孫。
葉知府逢春雲:壽蓋劉文成基之兄,易姓名為醫。
文成既貴,嘗來勸之仕,不應,留月餘乃去。
按《醫學入門》:滑壽嘗治婦人病小便濇,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濇,醫皆以瞿麥、栀、苓,滑利藥而秘益甚。
壽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于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
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
治一婦人年六十餘,亦病小便秘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濇。
壽曰:此病在下焦,陰火盛而水不足,乃以滋腎丸遂愈。
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後重下迫。
壽以消滞順氣丸藥下之愈,而孕不動。
《素問》曰:有故無殒也。
治一婦人經水将來三五日前,臍下痛如刀刺,寒熱交作,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