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九
關燈
小
中
大
翁診之,肝脈弦數而且滑,曰:此怒心所為,蓋得之怒而強酒也。
诘之則不得于夫,每遇夜,引滿自酌解其懷。
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
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且半載,醫告術窮。
翁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于脾故耳。
叩之則許嫁丈夫入廣且五年。
翁謂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宜觸之使怒耳。
父以為不然。
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責以不當有外思。
女子号泣大怒,怒已進食。
翁複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
乃詐以其夫有書,旦夕且歸。
後三月。
夫果歸而病不作。
一婦人産後有物不上如衣裙,醫不能喻。
翁曰:此子宮也。
氣血虛,故随子而下。
即與黃芪、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湯洗濯,皺其皮,少選,子宮上。
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
如之。
一貧婦寡居病癞,翁見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難治者,不守禁忌耳。
是婦貧而無厚味,寡而無欲,庶可療也。
即自具藥療之,病愈;後複投四物湯數百,遂不發動。
翁之為醫,皆此類也。
蓋其遇病施治,不膠于古方,而所療皆中。
然于諸家方論,則靡所不通。
他人靳靳守古,翁則操縱取舍,而卒與古合。
一時學者,鹹聲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倦。
一日,門人趙良仁問太極之旨,翁以陰陽造化之精微,與醫道相出入者論之。
且曰:吾于諸生中,未嘗論至于此,今以吾子所問,故偶及之。
是蓋以道相告,非徒以醫言也。
趙出語人曰:翁之醫,其始橐鑰于此乎?羅成之自金陵來見,自以為精仲景學。
翁曰:仲景之書,收拾于殘篇斷簡之餘,然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或編次之脫落,或義例之乖舛,吾每觀之,不能以無疑,因略摘疑義數條以示。
羅尚未晤及。
遇治一疾,翁以陰虛發熱,而用益陰補血之劑療之,不三日而愈。
羅乃歎曰:以某之所見,未免作傷寒治。
今翁治此,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又況汗下之悞乎?翁春秋既高,乃徇張翼等所請,而着《格緻餘論》、《局力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學者多誦習而取則焉。
翁簡悫貞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本乎天質。
奉時祀也,訂其禮文而敬莅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忠養之。
甯歉于己而必緻豐于兄弟,甯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
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世之名公卿多折節下之。
翁每直陳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則拂衣而起。
與人交,一以三綱五紀為去就。
嘗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
夫行本也,辭從而生者也。
苟見枝葉之辭,去本而末是務,辄怒溢顔面,若将浼焉。
翁之卓卓如是,則醫又特一事而已。
然翁講學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為翁墓志,茲故不錄,而竊錄其醫之可傳者,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按《宋濂集》:丹溪先生既卒,宗屬失其所倚借,井邑失其所憑依,嗜學之士失其所承事,莫不彷徨遙慕,至于灑涕。
濂聞之,中心尤摧,咽不自勝。
蓋自加布于首,辄相親于幾杖間,訂義貧疑,而求古人精神心術之所寓,先生不以濂為不肖,以忘年友遇之,必極言而無所隐,故知先生之深者,無踰于濂也。
方欲聚厥事行,為書以傳來世,而先生之子玉汝,從子嗣泛,忽踵濂門,以先生從弟無忌所為狀,請為表以勒諸墓上。
濂何敢辭!先生諱震亨,字彥修,姓朱氏。
其先出于漢槐裡令雲之後,居平陵。
至晉永興中,臨海太守泛始遷今婺之義烏,子孫蟬聯,多發聞于世,郡志家乘載之為詳。
當宋之季,有東堂府君者,諱良佑,懿然君子人也。
蓋以六經為教,以宏其宗。
府君生某,某生迪功郎桂,迪功生鄉貢進士環,先生之大父也。
父諱元,母某氏。
先生受資爽朗,讀書即了大義,為聲律之賦,刻燭而成,長老鹹器之。
已而棄去,尚俠氣,不肯出人下,鄉之右族或陵之,必風怒電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
時鄉先生文懿許公,講道東陽八華山中,公上承考亭朱子四傳之學,授受分明,契證真切,擔簦而從之者,亡慮數百人。
先生歎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乃摳衣往事焉。
先生之年,蓋已三十六矣。
公為開明天命人心之秘,内聖外王之微。
先生聞之,自悔昔之沉冥颠隮,汗下如雨。
由是日有所悟,心扃融廓,體膚如覺增長,每宵挾冊,坐至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抑其疏豪,歸于粹夷,理欲之關,誠僞之限,嚴辨确守,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如是者數年,而其學堅定矣。
歲當賓興,先生應書秋闱,幸沾一命以驗其所施,再往再不利,複歎曰:不仕固無義,然得失則有命焉。
苟推一家之政,以達于鄉黨州闾,甯非仕乎?先是府君置祭田三十餘畝,合為一區,嗣人遞司穑事,以陳時薦,然有恒祭而無恒所。
先生乃即适意亭遺址,建祠堂若幹楹,以奉先世神主,歲時行事。
複考朱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少長鹹在,執事有恪,深衣大帶,以序就列,宴私洽比,不愆于禮。
适意亭者,府君所造,以延徐文清公之地,先生弗忍其廢,改創祠堂之南,俾諸子侄肆習其中。
包銀之令下,州縣承之,急如星火,一裡之間,不下數十姓,民莫敢與辨。
先生所居裡,僅上富氓二人。
郡守召先生,自臨之曰:此非常法,若不受頭乎?先生笑曰:守為官,頭固當惜,民不愛也。
此害将毒子孫,必欲多及,民願倍輸吾産當之。
守雖怒,竟不能屈。
縣有暴丞好谄渎鬼神,欲修岱宗祠以徼福,懼先生莫己與,以言嘗之曰:人之生死,嶽神實司之,欲治其宮,孰敢幹令?先生曰:我受命于天,何庸媚土偶為生死計耶?且嶽神無知則已,使其有知,當此儉歲,民食糠核不飽,能振吾民者,然後降之福耳。
卒罷其事。
賦役無藝,胥吏高下其手,以為民奸,先生集同裡之人,謂曰:有田則科徭随之,君等入胥吏餌而互相傾,非策之上也。
宜相率以義,絜其力之朒赢而敷之。
衆翕然從。
每官書下,相依如父子,議事必先集。
若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裁損。
縣大夫勸耕于鄉,将有要于民,先生懼其臨境,邪幅屝屦,往迎于道左,大夫驚曰:先生何事乃爾耶?先生曰:民有役于官,禮固應爾。
大夫曰:勸耕善乎?先生曰:私田不煩宮勸,第公田生青刍耳。
是時圭田賦重,種戶多逃亡,故先生以此為風。
大夫一笑而去。
鄉有蜀墅塘,周圍凡三千六百步,溉田至六十畝,而堤多缺壞,水竭,數以旱告。
先生倡民興築,置坊墉,鑿為三窦,時其淺深而舒洩之,民食其利。
後十年,山水暴至,堤又壞,先生命再從子漳力任其事,以嗣其成。
縣令長或問決獄得失,先生必盡心為之開導。
東楊郭氏父子三人,虐毆小民幾斃,又貫針鳅腹,逼使吞之。
事移義烏鞫問,當其父子皆死。
先生曰:原其故殺之情,亦一人可償爾。
二子從父之命,宜從末減,若皆殺之,無乃已重乎!事上,從先生議。
張甲行小徑中,适李乙荷任器來,幾中甲目,甲怒,拳其耳而死。
甲乙皆貧人,甲又有九十之親。
先生曰:贳甲罪則廢法,徇法,甲必瘐死,親無以養亦死。
乙屍暴于道,孰為藏之?不若使竟其葬埋,且慰其親,徐來歸獄,服中刑耳。
或曰:甲或逃奈何?先生曰:若以誠待之,必不爾也。
縣如先生言,後會赦免。
細民有斬先生丘木者,先生訊之,民弗服。
先生聞于縣,将逮之,人交讓民曰:汝奈何犯仁人耶?民曰:計将安出?人曰:先生長者也,急舁木還之,當爾貸。
民從之,先生果真而不問。
先生客吳,妙湛院尼刻木作人形,以為厭蠱。
館客陳庚得之,欲發其事。
尼懼甚。
先生知之,以計绐陳出,碎其木刻。
陳歸怒且詈。
先生徐曰:君乃士人,獲此聲于吳楚間,甚非君利。
傥乏金,我财可通用,勿憂也。
尼後辇金帛為謝,先生叱而去。
方嶽重臣及廉訪使者,聞先生名,無不願見,既見無不欲交章薦之。
先生皆力辭。
唯民瘼吏弊,必再三蹙頞告之,不啻親受其病者。
覃懷鄭公持節浙東,尤敬先生,以尊客禮禮之。
衆或不樂,競短其行于公。
公笑曰:朱聘君盛舉諸公之長,而諸公顧反短之,何其量之懸隔耶?皆慚不能退。
初,先生壯齡時,以母夫人病脾,頗習醫。
後益研(石靡)之,且曰: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至遠,其可遠者,非醫将安務乎?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先生獨疑之,曰:用藥如持衡,随物重輕,而為前人古方,新證安能相值乎?于是尋師而訂其說,渡浙江,走吳,又走宛陵、走建業,皆不能得。
複回武林,有以羅司徒知悌為告者。
知悌字子敬,宋寶佑中寺人,精于醫,得金士劉完素之學而旁參于李杲、張從正二家。
然性倨甚,先生谒焉,十往返不能通。
先生志益堅,日拱立于其門,大風雨不易。
或告羅曰:此朱彥修也。
君居江南而失此士,人将議君後矣。
羅遽修容見之,一見如故交。
為言學醫之要,必本于《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
兼之長沙之書詳于外感,東垣之書詳于内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且殺人。
先生聞之,夙疑為之釋然。
學成而歸,鄉之諸醫,始皆大驚,中而笑且排,卒乃大服,相推尊願為弟子。
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
仆夫告痡,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藥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阨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藥往起之,雖百裡之遠弗憚也。
江浙省臣往讨閩寇,深入瘴地,遂以病還錢塘。
将北歸,先生脈之曰:二十日死。
使道經三衢時召吾,可使還燕,然亦不能生之也。
如期卒于姑蘇驿。
權貴人以微疾來召,危坐中庭,列三品儀衛于左右。
先生脈已,不言而出。
或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及死,其家神先生之醫,載粟為壽,先生辭之。
一少年病熱,兩顴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
先生曰:此陰證也,制附子湯飲之。
衆為之吐舌,飲已其疾如失。
先生治療,其神中若此甚多。
門人類證有書,茲不詳載。
先生孤高如鶴,挺然不羣,雙目有小大輪,炯光如日,毅然之色,不可陵犯。
而清明坦夷,不事表襮,精神充滿,接物和粹,人皆樂親炙之。
語言有精魄,金锵鐵铿,使人側耳聳聽,有蹶然興起之意。
而于天人感應殃慶類至之說,尤竭力戒厲,反複不厭。
故其教人也,人既易知,昏明強弱,皆獲其心。
老者則愛慈祥,幼者則樂恭順,莫不皆知忠信之為美,固未能一變至道,去泰去甚,有足觀者。
或有小過,深掩密覆,唯恐先生之知。
凡先生杖履所臨,人随而化。
浦湯鄭太和十世同居,先生為之喜動顔面,其家所講冠婚喪祭之禮,每咨于先生而後定。
蓋先生之學,稽諸載籍,一以躬行為本。
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為禮樂之原,積養之久,内外一緻,夜寐即平晝之為,暗室即康衢之見,汲汲孜孜,耄而彌笃。
每見誇多鬬靡之士,辄語之曰:聖賢一言,終身行之弗盡,奚以多為?至于拈英摘豔之辭,尤不樂顧,且以吾道蟊賊目之。
及自為文,率以理為宗,非有關于綱常治化,不輕論也。
居室垣墉,敦尚儉樸;服禦唯大布寬衣,僅取蔽體;藜羹糗飯,安之如八珍。
或在豪家大姓,當其
诘之則不得于夫,每遇夜,引滿自酌解其懷。
翁治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
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且半載,醫告術窮。
翁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于脾故耳。
叩之則許嫁丈夫入廣且五年。
翁謂其父曰:是病惟怒可解,蓋怒之氣擊而屬木,故能沖其土之結,今宜觸之使怒耳。
父以為不然。
翁入而掌其面者三,責以不當有外思。
女子号泣大怒,怒已進食。
翁複潛謂其父曰:思氣雖解,然必得喜,則庶不再結。
乃詐以其夫有書,旦夕且歸。
後三月。
夫果歸而病不作。
一婦人産後有物不上如衣裙,醫不能喻。
翁曰:此子宮也。
氣血虛,故随子而下。
即與黃芪、當歸之劑而加升麻舉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湯洗濯,皺其皮,少選,子宮上。
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兒,無憂也。
如之。
一貧婦寡居病癞,翁見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難治者,不守禁忌耳。
是婦貧而無厚味,寡而無欲,庶可療也。
即自具藥療之,病愈;後複投四物湯數百,遂不發動。
翁之為醫,皆此類也。
蓋其遇病施治,不膠于古方,而所療皆中。
然于諸家方論,則靡所不通。
他人靳靳守古,翁則操縱取舍,而卒與古合。
一時學者,鹹聲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倦。
一日,門人趙良仁問太極之旨,翁以陰陽造化之精微,與醫道相出入者論之。
且曰:吾于諸生中,未嘗論至于此,今以吾子所問,故偶及之。
是蓋以道相告,非徒以醫言也。
趙出語人曰:翁之醫,其始橐鑰于此乎?羅成之自金陵來見,自以為精仲景學。
翁曰:仲景之書,收拾于殘篇斷簡之餘,然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或編次之脫落,或義例之乖舛,吾每觀之,不能以無疑,因略摘疑義數條以示。
羅尚未晤及。
遇治一疾,翁以陰虛發熱,而用益陰補血之劑療之,不三日而愈。
羅乃歎曰:以某之所見,未免作傷寒治。
今翁治此,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又況汗下之悞乎?翁春秋既高,乃徇張翼等所請,而着《格緻餘論》、《局力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諸書,學者多誦習而取則焉。
翁簡悫貞良,剛嚴介特,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而孝友之行,實本乎天質。
奉時祀也,訂其禮文而敬莅之;事母夫人也,時其節宣以忠養之。
甯歉于己而必緻豐于兄弟,甯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
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好論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憂,世之名公卿多折節下之。
翁每直陳治道,無所顧忌,然但語及榮利事,則拂衣而起。
與人交,一以三綱五紀為去就。
嘗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
夫行本也,辭從而生者也。
苟見枝葉之辭,去本而末是務,辄怒溢顔面,若将浼焉。
翁之卓卓如是,則醫又特一事而已。
然翁講學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為翁墓志,茲故不錄,而竊錄其醫之可傳者,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按《宋濂集》:丹溪先生既卒,宗屬失其所倚借,井邑失其所憑依,嗜學之士失其所承事,莫不彷徨遙慕,至于灑涕。
濂聞之,中心尤摧,咽不自勝。
蓋自加布于首,辄相親于幾杖間,訂義貧疑,而求古人精神心術之所寓,先生不以濂為不肖,以忘年友遇之,必極言而無所隐,故知先生之深者,無踰于濂也。
方欲聚厥事行,為書以傳來世,而先生之子玉汝,從子嗣泛,忽踵濂門,以先生從弟無忌所為狀,請為表以勒諸墓上。
濂何敢辭!先生諱震亨,字彥修,姓朱氏。
其先出于漢槐裡令雲之後,居平陵。
至晉永興中,臨海太守泛始遷今婺之義烏,子孫蟬聯,多發聞于世,郡志家乘載之為詳。
當宋之季,有東堂府君者,諱良佑,懿然君子人也。
蓋以六經為教,以宏其宗。
府君生某,某生迪功郎桂,迪功生鄉貢進士環,先生之大父也。
父諱元,母某氏。
先生受資爽朗,讀書即了大義,為聲律之賦,刻燭而成,長老鹹器之。
已而棄去,尚俠氣,不肯出人下,鄉之右族或陵之,必風怒電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
時鄉先生文懿許公,講道東陽八華山中,公上承考亭朱子四傳之學,授受分明,契證真切,擔簦而從之者,亡慮數百人。
先生歎曰: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乃摳衣往事焉。
先生之年,蓋已三十六矣。
公為開明天命人心之秘,内聖外王之微。
先生聞之,自悔昔之沉冥颠隮,汗下如雨。
由是日有所悟,心扃融廓,體膚如覺增長,每宵挾冊,坐至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抑其疏豪,歸于粹夷,理欲之關,誠僞之限,嚴辨确守,不以一毫苟且自恕,如是者數年,而其學堅定矣。
歲當賓興,先生應書秋闱,幸沾一命以驗其所施,再往再不利,複歎曰:不仕固無義,然得失則有命焉。
苟推一家之政,以達于鄉黨州闾,甯非仕乎?先是府君置祭田三十餘畝,合為一區,嗣人遞司穑事,以陳時薦,然有恒祭而無恒所。
先生乃即适意亭遺址,建祠堂若幹楹,以奉先世神主,歲時行事。
複考朱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少長鹹在,執事有恪,深衣大帶,以序就列,宴私洽比,不愆于禮。
适意亭者,府君所造,以延徐文清公之地,先生弗忍其廢,改創祠堂之南,俾諸子侄肆習其中。
包銀之令下,州縣承之,急如星火,一裡之間,不下數十姓,民莫敢與辨。
先生所居裡,僅上富氓二人。
郡守召先生,自臨之曰:此非常法,若不受頭乎?先生笑曰:守為官,頭固當惜,民不愛也。
此害将毒子孫,必欲多及,民願倍輸吾産當之。
守雖怒,竟不能屈。
縣有暴丞好谄渎鬼神,欲修岱宗祠以徼福,懼先生莫己與,以言嘗之曰:人之生死,嶽神實司之,欲治其宮,孰敢幹令?先生曰:我受命于天,何庸媚土偶為生死計耶?且嶽神無知則已,使其有知,當此儉歲,民食糠核不飽,能振吾民者,然後降之福耳。
卒罷其事。
賦役無藝,胥吏高下其手,以為民奸,先生集同裡之人,謂曰:有田則科徭随之,君等入胥吏餌而互相傾,非策之上也。
宜相率以義,絜其力之朒赢而敷之。
衆翕然從。
每官書下,相依如父子,議事必先集。
若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裁損。
縣大夫勸耕于鄉,将有要于民,先生懼其臨境,邪幅屝屦,往迎于道左,大夫驚曰:先生何事乃爾耶?先生曰:民有役于官,禮固應爾。
大夫曰:勸耕善乎?先生曰:私田不煩宮勸,第公田生青刍耳。
是時圭田賦重,種戶多逃亡,故先生以此為風。
大夫一笑而去。
鄉有蜀墅塘,周圍凡三千六百步,溉田至六十畝,而堤多缺壞,水竭,數以旱告。
先生倡民興築,置坊墉,鑿為三窦,時其淺深而舒洩之,民食其利。
後十年,山水暴至,堤又壞,先生命再從子漳力任其事,以嗣其成。
縣令長或問決獄得失,先生必盡心為之開導。
東楊郭氏父子三人,虐毆小民幾斃,又貫針鳅腹,逼使吞之。
事移義烏鞫問,當其父子皆死。
先生曰:原其故殺之情,亦一人可償爾。
二子從父之命,宜從末減,若皆殺之,無乃已重乎!事上,從先生議。
張甲行小徑中,适李乙荷任器來,幾中甲目,甲怒,拳其耳而死。
甲乙皆貧人,甲又有九十之親。
先生曰:贳甲罪則廢法,徇法,甲必瘐死,親無以養亦死。
乙屍暴于道,孰為藏之?不若使竟其葬埋,且慰其親,徐來歸獄,服中刑耳。
或曰:甲或逃奈何?先生曰:若以誠待之,必不爾也。
縣如先生言,後會赦免。
細民有斬先生丘木者,先生訊之,民弗服。
先生聞于縣,将逮之,人交讓民曰:汝奈何犯仁人耶?民曰:計将安出?人曰:先生長者也,急舁木還之,當爾貸。
民從之,先生果真而不問。
先生客吳,妙湛院尼刻木作人形,以為厭蠱。
館客陳庚得之,欲發其事。
尼懼甚。
先生知之,以計绐陳出,碎其木刻。
陳歸怒且詈。
先生徐曰:君乃士人,獲此聲于吳楚間,甚非君利。
傥乏金,我财可通用,勿憂也。
尼後辇金帛為謝,先生叱而去。
方嶽重臣及廉訪使者,聞先生名,無不願見,既見無不欲交章薦之。
先生皆力辭。
唯民瘼吏弊,必再三蹙頞告之,不啻親受其病者。
覃懷鄭公持節浙東,尤敬先生,以尊客禮禮之。
衆或不樂,競短其行于公。
公笑曰:朱聘君盛舉諸公之長,而諸公顧反短之,何其量之懸隔耶?皆慚不能退。
初,先生壯齡時,以母夫人病脾,頗習醫。
後益研(石靡)之,且曰: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至遠,其可遠者,非醫将安務乎?時方盛行陳師文、裴宗元所定《大觀二百九十七方》,先生獨疑之,曰:用藥如持衡,随物重輕,而為前人古方,新證安能相值乎?于是尋師而訂其說,渡浙江,走吳,又走宛陵、走建業,皆不能得。
複回武林,有以羅司徒知悌為告者。
知悌字子敬,宋寶佑中寺人,精于醫,得金士劉完素之學而旁參于李杲、張從正二家。
然性倨甚,先生谒焉,十往返不能通。
先生志益堅,日拱立于其門,大風雨不易。
或告羅曰:此朱彥修也。
君居江南而失此士,人将議君後矣。
羅遽修容見之,一見如故交。
為言學醫之要,必本于《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
兼之長沙之書詳于外感,東垣之書詳于内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且殺人。
先生聞之,夙疑為之釋然。
學成而歸,鄉之諸醫,始皆大驚,中而笑且排,卒乃大服,相推尊願為弟子。
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
仆夫告痡,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藥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阨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藥往起之,雖百裡之遠弗憚也。
江浙省臣往讨閩寇,深入瘴地,遂以病還錢塘。
将北歸,先生脈之曰:二十日死。
使道經三衢時召吾,可使還燕,然亦不能生之也。
如期卒于姑蘇驿。
權貴人以微疾來召,危坐中庭,列三品儀衛于左右。
先生脈已,不言而出。
或追問之,先生曰:三月後當為鬼,猶有驕氣耶?及死,其家神先生之醫,載粟為壽,先生辭之。
一少年病熱,兩顴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
先生曰:此陰證也,制附子湯飲之。
衆為之吐舌,飲已其疾如失。
先生治療,其神中若此甚多。
門人類證有書,茲不詳載。
先生孤高如鶴,挺然不羣,雙目有小大輪,炯光如日,毅然之色,不可陵犯。
而清明坦夷,不事表襮,精神充滿,接物和粹,人皆樂親炙之。
語言有精魄,金锵鐵铿,使人側耳聳聽,有蹶然興起之意。
而于天人感應殃慶類至之說,尤竭力戒厲,反複不厭。
故其教人也,人既易知,昏明強弱,皆獲其心。
老者則愛慈祥,幼者則樂恭順,莫不皆知忠信之為美,固未能一變至道,去泰去甚,有足觀者。
或有小過,深掩密覆,唯恐先生之知。
凡先生杖履所臨,人随而化。
浦湯鄭太和十世同居,先生為之喜動顔面,其家所講冠婚喪祭之禮,每咨于先生而後定。
蓋先生之學,稽諸載籍,一以躬行為本。
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為禮樂之原,積養之久,内外一緻,夜寐即平晝之為,暗室即康衢之見,汲汲孜孜,耄而彌笃。
每見誇多鬬靡之士,辄語之曰:聖賢一言,終身行之弗盡,奚以多為?至于拈英摘豔之辭,尤不樂顧,且以吾道蟊賊目之。
及自為文,率以理為宗,非有關于綱常治化,不輕論也。
居室垣墉,敦尚儉樸;服禦唯大布寬衣,僅取蔽體;藜羹糗飯,安之如八珍。
或在豪家大姓,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