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十八

關燈
之,思誠複去受醫說于彥修朱先生之門。

    諸儒家所著,無所不窺,出而治疾,往往有奇驗。

    薦紳間多為賦詩,而屬濂以序。

    濂非知醫者,将何以為思誠告哉?而思誠請之不倦,因為直疏曆世羣書之得失,而勖思誠以學者如此。

    初不暇,如他日作者簸弄筆舌,交錯以成文也。

     論醫【明?王袆】 予觀近時言醫者,莫盛于吳中。

    而吳中世業醫者,莫盛于葛氏。

    葛氏之醫,其術善于推五運六氣之盛衰,以審病證而定治法。

    此仲正之術,所以異于人人也。

    蓋仲正之諸父曰恒齋者,嘗自著書,其說以謂醫當視時之盛衰而為損益。

    劉守真、張子和輩,值金人強盛,民悍氣剛,故多用宣洩之法。

    及其衰也,兵革之餘,饑馑相仍,民勞志困,故張潔古、李明之輩,多加補益之功。

    至宋之紀年,醫者大抵務守護氣元而不知攻伐之機,能養病而不能治病,失在不知通其變也。

    其說如此,可謂能明夫氣運之變,而通于陰陽之化者矣。

     明醫箴【明?龔信】 今之明醫,心存仁義。

    博覽羣書,精通道藝。

    洞曉陰陽,明知運氣。

    藥辨溫涼,脈分表裡。

    治用補瀉,病審虛實。

    因病制方,對證投劑。

    妙法在心,活變不滞。

    不衒虛名,惟期博濟。

    不計其功,不謀其利。

    不論貧富,藥施一例。

    起死回生,恩同天地。

    如此明醫,芳垂萬世。

     庸醫箴【前人】 今之庸醫,衒奇立異。

    不學經書,不通字義。

    妄自矜誇,以欺當世。

    争趨人門,不速自至。

    時獻苞苴,問病為意。

    自逞以能,百般貢谀。

    病家不審,模糊處治。

    不察病源,不分虛實。

    不畏生死,孟浪一時。

    忽然病變,急自散去。

    悞人性命,希圖微利。

    如此庸醫,可恥可忌。

     病家箴【前人】 今之病家,多惜所費。

    不肯急醫,待至自愈。

    不求高明,希圖容易。

    不察病情,輕投妄試。

    或禱鬼神,諸般不啻。

    履霜不謹,堅冰即至。

    及請明醫,病已将劇。

    縱有靈丹,難以救治。

    懵然不悟,遲悞所緻。

    惟說命盡,作福未至。

    這般胡塗,良可歎息。

    如此病家,當革斯弊。

     警醫箴【前人】 至重惟人命,最難卻是醫。

    病源須洞察,藥餌要詳施。

    當奏萬全效,莫趁十年時。

    死生關系大,惟有上天知。

    叮甯同志者,濟世務加思。

     原道統說【明?李梴】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

    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

    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

    于是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隐。

    兩儀立矣,二曜行焉。

    于是元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黅氣際空,士始生也。

    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着矣。

    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

    頭圓象天,足方象地。

    天有陰陽,人有氣血。

    天有五行,人有五髒。

    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

    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

    大樸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乃鬼臾區十世口誦而傳之也。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拯民瘼,《内經》自此而作矣。

    此經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内。

    厥後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

    醫之大原,《素問》一書而已矣。

    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标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燦然而不紊。

    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難,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

    軒岐以下,代不乏人。

    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

    如金元起之解,啟元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影正,曆代之明醫也。

    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采微索隐,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表裡虛實,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聖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

    漢唐以下,學者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内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

    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

    《内經》之書,施用者鮮矣。

    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幸而守真劉子《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内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

    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于聖門也不淺矣。

    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内經》之大道,續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乃不易之确論,至精之格言。

    于是有劉張之泒矣。

    若東垣老人,明《素問》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萃十書》以傳于世,明脈取權衡規矩,用藥體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

    至于丹溪朱氏,傷寒内傷雜病無不精研,痰火奧義,尤其獨得。

    宋太史濂謂其集醫家之大成,誠哉是言也。

    迨及我朝,修《大觀本草》,制《銅人俞穴針灸經》、《禦賜醫方》等書,設太醫以輔聖躬,立良醫以佐王府,惠民藥局以濟民間夭劄,其仁天下之心,宛如軒岐一揆而遠邁漢唐,是以明醫疊出。

    如陶節庵之傷寒,發仲景之所未發;薛己之外科,補東垣之未備;葛可久之内傷,錢瑛之小兒,亦無忝于丹溪。

    昭代作人之功,其盛矣乎!後學知道統之自,則門徑不差,而醫道亦可近矣。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