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九

關燈


    未幾,南北兵起,父言果驗。

    邑中大疫,公顯與其子宗興沿門療治,所活甚衆。

    孫性同,明洪武中舉醫學訓科。

     周真 按《醫學入門》:周真治一婦,因産子舌出不能收,公以珠砂敷其舌,仍令作産子狀,以兩女扶腋,乃于壁外投大瓦盆作聲砰訇,聞之舌收矣。

    治一女子嗜食泥,日食河中污泥三碗許,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厚 按《醫學入門》:黃子厚,江西人,與滑壽同時。

    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坼裂。

    公乃屏人诘問,曾近女色否?曰:十二三歲曾近之矣。

    公曰:古雲精未通而近女色,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後日當有難收之疾,在法不治。

    後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

    治一富翁病洩彌年,公治浃旬不愈。

    忽讀《易》:天行健運轉不息,氣舉之也。

    富翁之洩,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

    即灸百會穴三十四壯,而洩止矣。

     劉埙 按《衢州府志》:劉埙,精通方脈,施藥濟民,壽九十五。

     徐豳 按《衢州府志》:徐豳,号鳳石,歲貢教谕,東山醫薮,豳更有神,時稱為鳳石醫仙。

     楊用安 按《崇仁縣志》:楊用安,字存心,武昌路醫學教授,治病多神效,尤善診太素脈,預定前程休咎,年數修短。

    草廬公贈詩有:期君還舊裡,共啟《内經》元之句。

     袁坤厚 按《醫學入門》:袁坤厚,字淳古,元古益人,精醫,為成都醫學正,着《難經注》。

     謝缙孫 按《醫學入門》:謝缙孫,字堅白,元統間廬陵人,精于醫,為遼陽路醫官提舉,着《難經解》。

     陳瑞孫 按《醫學入門》:陳瑞孫,字廷芝,元慶元人,溫州路醫學正,與其子宅之,同着《難經辨疑》。

     熊景先 按《崇仁縣志》:熊景先,字仲光,北耆人,世業儒醫,嘗着《傷寒生意》,草廬與程雪樓皆稱其善。

     伍子安 按《衢州府志》:伍子安,通經史,邃于醫,請者如市,不責報。

    學士宋公濂志其墓,孫敬中世其業。

     莫仲仁 按《松江府志》:莫仲仁,華亭人,病聾,以醫鳴。

    邑人某病蠱,衆醫莫療,仲仁以峻劑吐蟲數升,立愈。

    某病寒逾七日,發強且縮,法死,仲仁徐以常藥理之而平。

    某病痢,噤不食者七曰,氣殆絕,仲仁投以湯,即納食飲而起。

    有大官病瘵,衆醫争進,仲仁望而走曰:雖扁鵲不可為已。

    出門而殂。

    其神驗若此。

     沈光明 按《松江府志》:沈光明,華亭人,以治目鳴。

    先世常受術于龍樹師,内外障七十二證,悉能治而去之。

    光明克世其學,士大夫鹹稱重焉。

     劉仲宣 按《安福縣志》:劉仲宣,精醫學,待诏尚方,出入貴近間,未少貶屈,歸隐東陽山下。

    劉太史聞贈詩雲:東陽山色好,此去想夷猶。

    草樹春長綠,田園遂有秋。

    穿雲砍靈藥,帶月上漁舟。

    何日京華客,歸來訪舊遊。

     潘濤 按《江西通志》:潘濤,上高人,累世以業醫名,至濤益顯,全活者甚衆。

    嘗着《醫學繩墨》一書,其目有十:一切脈,二問證,三斷病名,四辨逆順,五明标本,六立治,七審輕重,八處方,九用藥,十調理,行于世。

     劉光大 按《浙江通志》:劉光大,字宏甫,西安人。

    至元二十三年,任衢州路醫學提領,後升本學教授。

    創三皇廟,繪塑聖像。

    實四齋,左曰調神、全生,右曰精微、虛靜。

    子鹹,字澤山,建濟民藥局。

    孫全備,曾孫仕聰,世傳醫術,家于西安。

     王君迪 按《儀真縣志》:王君迪,由江南遷儀真。

    以醫着所述古今方論,無一不詳,持别脈二十四狀,參之以外候偏邪,如燭照鑒别。

    吳草廬澄為作可山記以贈。

     徐文中 按《古今醫統》:徐文中,宣州人,工醫藥,有符呪,治療捷效,人稱神醫。

     按《宣城縣志》:徐文中,字用和,善針術,為吳掾。

    鎮南王妃苦風患秃,魯禦史以文中聞,文中丐診候,按手合谷、曲池而針潛入焉,妃殊不省也。

    移晷,手足并舉,次日起坐。

    王喜勞之。

    大旱請緻雨,王以雨而雷蔔為法,文中振袂一揮,雲冉冉北方,大雨如注,迅雷震,天且霁矣。

    從吳遷武陵守,吳秉彜病,召之立愈。

    嘗語人雲:吾弟子羣然亟于利,故其術不神。

    文中今茲遊四十禩,所奏績罔算,顧自未敢核報爾。

     史可蘇 按《鄱陽縣志》:史可蘇,生而笃學,晚托醫隐。

    舊傳載元人曾辟為郡學錄,屢征弗就,以先世有顯者,義不忘宋,有淵明遺風。

    居餘幹棠棣橋,晚年,遷寓鄱城之西。

    博涉羣書,無所不貫,因旁通于醫。

    邑人德其起死之功,榜其堂曰更生,用是隐其真名,因合更生字以可蘇稱。

    章起鳳贊曰:術能托乎精微,志不厭乎澹泊,其抱道自晦,寓意于術,以神其用,易稱潛德,非其選欤! 程深甫 按《休甯縣志》:程深甫,汊口人,業儒,神于醫,擢浙江省太醫提舉。

    上召治疾立愈,聲滿南北,一時有好人程太醫之語。

     範天錫 按《休甯縣志》:範天錫,字壽朋,汊川人,府教一呙之子。

    邃軒岐之術,診脈能決人生死,用藥不滞古方,随手而應,無不效者。

    嘗為郡醫學提領。

     徐道聰 按《休甯縣志》:徐道聰,字士明,南街人。

    生元末,遇異人傳幼科,時兵燹流離,嬰孩多驚死,聰每授一匕辄蘇,全活者千計。

    其子杜真,骈脅犀頂負殊相,複精大人科,着有方書。

     薩守堅 按《醫學入門》:薩守堅,元末蜀西河人,嘗呪棗以治病,無不愈者。

     何順中 按《昆山縣志》:何順中,自曾袓子雲以下,世業醫,至順中益着工巧。

    居太醫院四十年,王公貴人有招延之者,視義不視物,必專敬乃往,往則疾家有所恃,或以勢位臨之,弗能緻也。

    家固貧,極謹義利之辨雲。

     項昕 按《醫學入門》:項昕,号抱一,翁源人。

    治一病脅痛,衆以為癰,投諸香姜桂之類益甚,陽脈弦,陰脈微濇。

    公曰:弦者痛也,濇者腎邪有餘也。

    腎上薄于脅不能下,且腎惡燥,今服燥藥過多,非得利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更服神芎丸。

    或疑其太過,公曰:向用神保丸者,以腎邪透膜,非全蠍不能引導,然巴豆性熱,非得硝黃蕩滌後,通熱必再作。

    乃大洩數次,病愈。

    經曰:痛随利減是也。

    治一婦腹脹如鼓,四體骨立,醫以為孕、為蠱、為瘵,公診曰:此氣搏血室耳,服血藥多而失于順氣。

    經曰:氣血同出而異名,故治血必先順氣,俾經隧得通而後血可行。

    乃以蘇合丸投之三日而腰痛,曰:血欲行矣。

    急以硝黃峻逐之,下瘀血如瓜者十餘枚而愈。

    所以知其病者,以其六脈弦滑而數,弦者氣結,滑者血聚,實邪也,故氣行而大下之。

    又一婦病同而診異,公曰:不治,法當數月死。

    同者女子脈滑而實邪,今脈虛為元氣奪矣。

    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脈獨弦,公曰:真髒脈見,法當踰月死。

    後皆如其言。

    治一人夏月病甚,衆以為瘵,公診其脈細數而實,細數者暑也,暑傷氣宜虛,今不虛而反實,乃熱傷血,藥為之也,與白虎湯飲之,立瘥。

    治一人胷膈壅滿甚笃,昏不知人,公診其脈,陽脈浮滑,陰脈不足,浮為風,滑為血聚,始為風傷肺,陰脈不足乃過于宣逐也。

    諸氣奪肺,肺氣治則出入易,菀陳除,故行其肺氣,病當自已。

    初以杏仁薏苡之劑灌之,立蘇;繼以升麻、黃芪、桔梗消其膿,服之逾月而愈。

     按《餘姚縣志》:項昕,字彥章,自永嘉來徙。

    幼好方數,外大父杜曉村,世業醫,受其書讀之。

    稍長學易于趙穆仲、葉見山。

    後以母病,醫誤投藥死,痛之,乃願志醫術。

    聞越大儒韓明善名,往拜之,得所藏方論甚富。

    後詣陳白雲,受五診奇咳奇咳:原作奇眩,據《史記》淳于意傳改。

    ,曆試其說,皆精良。

    會金華朱彥修來越,出金元劉河間金元劉河間原作「金源流河間」,據文義改。

    、張戴人、李東垣諸書示之。

    昕獨疑古方不宜治今病之論,亟往錢塘,見陸簡靜,始悟古今方同一矩度也。

    又往浙右,見葛可久,論劉、張之學;往建業,見戴同父,譔《五運六氣撰要》若幹篇授之。

    太醫院使張廷玉善挢引按抗甚奇,昕亦事之,盡其技。

    于是為人診疾病決死生,無不立驗。

    諸貴人辟為掾吏,非所尚也。

    門人力請著書,作《脾胃後論》,補東垣之未備。

    昕喜辭章,善音律,工繪畫,而獨以醫顯。

     王好古 按《古今醫統》,王好古,字從之,号海藏,古趙人。

    性明敏,通經史,好醫方,師李明之。

    所著《醫壘元戌》十二卷,《醫家大法》三卷、《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标本論》、《傷寒辨惑論》等書行世。

     戴同父 按《古今醫統》:戴同父,名起宗,建業人,任儒學教授。

    其學以作聖為己功,謂醫為性命之學,遂潛心以究《内經》之秘,撰五通六氣之旨,刊脈訣之誤,辟邪說,正本源,誠有功于醫者也。

     朱肯堂【朱彥實朱瑩秦子通】 按《懷遠縣志》:朱肯堂,荊山醫士也,與朱彥實、朱瑩、秦子通等,皆五世知名,各懸一壺于市,慕壺公之為人,唯子通仕至太醫院提舉,歸老,朝廷給複其家。

     羅天益 按《古今醫統》:羅天益,字謙甫,真定人,東垣弟子。

    潛心苦學,真積力久,居東垣門下十餘年,盡得其妙。

    着有《衛生寶鑒》二十四卷行世。

     按劉因《内經類編》序:近世醫有易州張氏學,其于書雖無所不考,然自漢而下,則惟以張機、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為得其傳。

    其用藥則本七方十劑而操縱之,其為法自非暴卒,必先以養胃氣為本而不治病也。

    識者以為近古,而東垣李明之則得張氏之學者,而其論著治驗,略見《遺山集》中。

    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一日遇予,言先師嘗教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

    鈞腳氣也,而有南北之異。

    南方多下濕,而其病則經之,所謂水清濕而濕從下受者也。

    孫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則多愈。

    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則經所謂飲發于中,跗腫于下,與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者也。

    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于北,猶孫氏之施于南也。

    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

    予自承命,凡三脫稿而先師三毀之,研磨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内經類編》,敢望吾子序之。

    夫《内經》十六卷,《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

    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而今之所傳,則又非朱墨之舊矣。

    苟不于其所謂全書者,觀其文而察其理焉,則未有識其真是而貫通之者。

    今先生之為不然,則不若戒學者之從事于古方;而學者苟不能然,則不若從事古方者之為愈也。

    羅亦以為然。

    予聞李死今三十年,羅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

     嚴子成 按《嘉興府志》:嚴子成,字伯玉。

    其先汴人,宋鹹淳間,始袓名秋蟾來秀州賣藥,子孫遂家于禾。

    大德間,京師開禦藥局,征子成不就。

    時霅川趙文敏公遘疾,醫不能治,邀子成診之,翼日即瘳。

    文敏喜,為杏林圖,并孫思邈像贈之,自是稱藥師。

    性好施予,笥不留赀。

    年八十九,忽語人曰:我将往五嶽遊仙府也。

    無疾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