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八

關燈
效驗。

    時湯執中、金吉甫皆以醫官扈駕,遂家永豐。

    今豐邑金湯二姓女科,蓋本于此。

    周必大虞集皆有題跋其卷。

     張明德 按《山西通志》:張明德,字顯道,襄陵道者,性不喜華麗,精于醫,常施于人,而尤急窮困,故遠迩求者無虛。

    太原提刑種師道來求醫,随診授藥即愈。

    師道悅,遂以朝廷所降妙應大師敕旨與之,以酬其勞。

     朱肱 按《古今醫統》:朱肱,号無求子,吳興人,善醫,尤邃于傷寒,潛心數十年,窮經義之要,成《活人書》奏進道君,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按《醫學入門》:無求子,官奉議,深于傷寒,着《活人書》。

    治南陽太守疾,時醫用小柴胡散,連進三服,胷滿。

    公曰:宜煎汁,乃能入經絡,攻病取快。

    今為散,滞膈上,宜乎作滿。

    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任元受 按《老學庵筆記》:任盡言,字符受,事母盡孝。

    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之憂,或以飲食,或以燥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無毫發之差,五髒六腑中,盡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逮。

    張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辭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一神丹,可以長年。

    必持以遺老母不以獻公也,況能舍母而與公軍事耶?魏公太息而許之。

     李惟熙 按《東坡志林》:舒州有醫人李惟熙者,為人清妙,善論物理,雲: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開花背日,芡開花向日故也。

    又雲:桃杏花雙仁辄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

    舊說草木花皆五出,惟栀子與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

    今桃杏六出雙仁皆殺人者,失常故也。

    木果之蠹者必不沙爛,沙爛者必不蠹而能浮,不浮者亦殺人。

    餘嘗考其理,既沙爛矣,則不能蘊蓄而生蟲;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爛也。

    此雖末事,亦理有不可欺者。

     陸曮 按《船窻夜話》:陸曮,奉化人,以醫術行于時。

    新昌徐氏婦病産,不遠二百裡輿緻之,及門,婦已死,但胷堂間猶微熱,陸入視之曰:此血悶也,能捐紅花數十斤,則可以活。

    主人亟購如數,乃為大鍋以煮,候湯沸,遂以三木桶盛湯于中,取牕格籍婦人寝其上,湯氣微又進之,有頃,婦人指動,半日遂蘇。

    蓋以紅花能活血故也。

     李生 按《揮塵餘話》,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

    有儒生李氏子,棄業,願娶其女以受其學,執子壻禮甚恭,吉老盡以精微告之。

    一日,有靈壁縣富家婦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

    李初視脈雲:腸胃間有所苦邪?婦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醫者皆以為無此證,不可治,故欲屈君子。

    李曰:試為籌之。

    若姑服我之藥,三日當有瘳,不然非某所知也。

    下小丸子數十粒,煎黃芪湯下之。

    富家依其言,下膿血數升而愈。

    富家大喜,贈錢五十萬,置酒以問之,曰:始切脈時,覺芤脈現于腸部,王叔和《脈訣》雲:寸芤積血在胷中,關内逢芤腸裡癰。

    此癰生腸内所緻。

    然所服者,乃雲母膏為丸耳。

    切脈至此,可以言醫矣。

    李後以醫科及第至博士,李植元秀即其從子也。

     醫偏腸毒道人 按《船窻夜話》:四明延壽寺一僧,自首至踵,平分寒熱,莫曉所以,遍問醫者皆不知也。

    街有道人囊藥就市,人皆忽之,既出,不得已召而問之曰:此何疾也?道人曰:此生偏腸毒也。

    藥之而愈。

     王克明 按《宋史》本傳:王克明,字彥昭,其始饒州樂平人,後徙湖州烏程縣,紹興幹道間名醫也。

    初生時,每乏乳,餌以粥,遂得脾胃疾,長益甚,醫以為不可治。

    克明自讀《難經》、《素問》以求其法,刻意處藥,其病乃愈。

    始以術行江淮,入蘇湖,針灸尤精。

    診脈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後與之藥。

    病雖數證,或用一藥以除其本,本除而餘疾自去。

    亦有不予藥者,期以某日自安。

    有以為非藥之過,過在某事,當随其事治之,言無不驗。

    士大夫皆自屈與遊。

    魏安行妻病風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針而步履如初。

    胡秉妻病氣秘,腹脹号呼踰旬,克明視之,時秉家方會食,克明謂秉曰:吾愈恭人病,使預會可乎?以半硫丸,碾生姜調乳香下之,俄起對食如平常。

    廬洲守王安道風噤不語旬日,他醫莫知所為。

    克明令熾炭燒地灑藥,置安道于上,須臾而蘇。

    金使黑鹿谷過姑蘇,病傷寒垂死,克明治之,明日愈。

    及從徐度聘金。

    黑鹿谷适為先排使,待克明厚甚,克明訝之,谷乃道其故,由是名聞北方。

    後再從呂正己使金,金接伴使忽被危疾,克明立起之,卻其謝。

    張子蓋救海州,戰士大疫,克明時在軍中,全活者幾萬人。

    子蓋上其功,克明力辭之。

    克明頗知書,好俠尚義,常數千裡赴人之急。

    初試禮部中選,累任醫官。

    王炎宣撫四川,辟克明不就。

    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貶秩,後遷至額内翰林醫痊局,賜金紫。

    紹興五年卒,年六十七。

     皇甫坦 按《宋史》本傳:皇甫坦,蜀之夾江人,善醫術。

    顯仁大後苦目疾,國醫不能療,诏募他醫。

    臨安守臣張偁以坦聞,高宗召見,問何以治身?坦曰: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

    引至慈甯殿治太後目疾,至愈。

    帝喜,厚賜之,一無所受,令持香禱青城山,還複召問以長生久視之術。

    坦曰: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帝歎服,書清靜二字以名其庵,且繪其像。

    禁中荊南帥李道雅敬坦,坦歲谒道。

    隆興初,道入朝,高宗孝宗問之,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

    坦又善相人,嘗相道中女,必為天下母,果為光宗後。

     按《九江通志》:皇甫坦,字履道,臨淄人,避地入蜀,居峨眉山。

    嘗暮行風雪中,聞人有呼之者,顧一道人卧小庵中,因留與抵足睡,坦自覺熱氣自兩足入,蒸蒸浃體,甚和适。

    比曉,道人告曰:他日可訪我于靈泉觀。

    坦後往靈泉訪之,始知所遇者,妙通真人朱桃椎也。

    其後複與妙通會酒肆中,盡得坎離虛實之旨,内外二丹之秘,常宴坐不寐,其兩足外踝皆平偃,頂有珠光。

    紹興中,顯仁太後患目,國醫不能瘳。

    大後夢黃衣道士,髯面長耳,自言能治目,高宗诏有司物色之。

    臨安守廉得以聞,诏入見慈甯殿,坦為噓呵布氣,目即愈,臀脫了然矣。

    又诏療仙韶甄娘躄,亦即愈。

    辭還山,兩宮賜赉甚厚,皆不受。

    坦既還山,賜诏存問,诏築室廬阜,以便往召,兩宮賜金為築室費,不受。

    賜禦書清靜庵額,诏繪坦像禦贊之。

     範防禦【範思賢範思明】 按《杭州府志》:範防禦以顱顖醫名五界,有孫思賢、思明,并敦尚孝誼。

    思賢療徐一夔子不能乳,思明療嶽沖伯子疹,皆沖雨帶笠奔赴之,立愈,人皆比之入井往救雲。

     張永 按《紹興府志》:張永,洛陽人,以醫術為翰林醫學,與太醫令李會通同時。

    先時會通治宮中疾,用煎劑弗效。

    永議為散,進之即愈。

    诏擢會通為駐泊郎。

    會通奏功由于永,因同授駐泊郎。

    行八,人呼為八伯駐泊。

    扈從高宗南渡、因家餘姚。

    後登進士,積勞至禮部尚書學士。

    所著有《衛生家寶》及《小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