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夫《局方》熱藥固不可,丹溪專用涼藥亦不可。
況今元氣日耗也,用丹溪法治者,多壞脾胃。
蓋痰生脾濕,熱生脾虛,必用東垣補脾法為上。
是以醫貴審氣運,察人情,及緻病之原。
醫學正傳【明?虞抟】 或問 或問:醫學源流自軒岐以來,以醫術鳴世,與夫著書立言,俾後人之可法者,幾何人哉?請明以告我!曰:予嘗閱故學士宋公景濂之文而得其說矣。
請陳如左。
夫《黃帝内經》雖疑先秦之士依仿而作之,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辯信而有征,是當為醫家之宗。
下此則秦越人、和緩。
和緩無書可傳,越人所著《八十一難經》,則皆舉《内經》之要而推明者也。
又下此則淳于意、華佗。
佗之熊經鸱顧固亦導引家之一術,至于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則涉于神怪矣。
意之醫狀,司馬遷備志之,其所謂迵風沓風者,今人絕不知為何病也,況複求其治療之深旨乎?又下此,則張機之《金匮玉函經》及傷寒諸論,誠千古不刊之妙典,第詳于六氣所傷,而于嗜欲食飲罷勞之所緻者,略而不議,兼之文字錯簡,亦未易以序次求之也。
又下此則王叔和。
叔和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叙陰陽内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絡,洎夫三焦五髒六腑之病,最為着明,惜乎為妄男子括以膚陋之脈歌,遂使其本書不盛行于世也。
又下此則巢元方。
其《病源》後編,似不為無所見者,但言風寒二氣,而不着濕熱之文,乃其失也。
又下此則王冰。
冰推五運六氣之變,撰為《天元玉策》,周詳切密,亦人之所難,苟泥之則局滞而不通矣。
又下此,則王焘、孫思邈。
思邈以絕人之識,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禍,至為憤切,後人稍闖其藩垣,亦足以術鳴,但不制傷寒之書,或不能無遺憾也。
焘雖闡明《外台秘要》,所言方證符禁灼灸之詳,頗有所袓迷,然謂針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者,則一偏之見也。
又下此則錢乙、龐安時、許叔微。
叔微在準繩尺寸之中,而無所發明;安時雖能出奇應變,而終未離于範圍,二人皆得張機之粗者也。
惟乙深造機之阃奧,而撷其精華,建為五髒之方,各随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内經》之秘,尤知者之所取法也。
世概以嬰孺醫目之,何其知乙之淺哉?其遺書散亡,出于閻孝忠所集者,多孝忠之意,初非乙之本真也。
又下此則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完素、睢水張從政。
元素之與完素,雖設為奇夢異人以神其授受,實聞乙之風而興起焉者。
若從政則又宗乎完素者也。
元素以古方今病決不能相值,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亦不傳,其有存于今者,皆後來之所附會,其學則東垣李杲深得之。
杲推明内外二傷,而多注意于補脾土之說。
蓋以土為一身之主,土平則諸髒平矣。
從政以吐汗下三法,風寒暑濕燥火六門,為醫之關鍵,其治多攻利,不善學者殺人。
完素論風火之病,以《内經》病機氣宜一十九條着為《原病式》,阃奧粹微,有非大觀官局諸醫所可髴髣。
究其設施,則亦不越攻補二者之間也。
近代名醫,若吳中羅天天原脫,據文義補。
益,滄洲呂複,皆承東垣之餘緒。
武林羅知悌、丹溪朱彥修,各挹完素之流風。
又若台之朱佐、越之滑壽,鹹有著述,未易枚舉。
嗟乎!自有《内經》以來,醫書之藏有司者,凡一百七十九家,二百有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亦不為不多矣。
若夫曆代名醫出處,舉其最者言之耳,豈能悉具于斯乎? 或問:醫學授受之源,既得聞命矣,未審吾子之學,何所适從?傳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或謂,袓父相承謂之三世;或謂:善讀三世之書,則為三世之醫。
子讀三世之書欤?為袓父相承之家學欤?請明言其故可乎?曰:草莽之學,其可雲乎?然醫不止于三世,而其書又奚止于三代哉?當取其可法者言之耳。
予同邑丹溪朱彥修先生,上承劉、張、李三家之學,而得羅太無為之依歸,以醫道大鳴于當世,遐迩鹹取法焉。
予故增叔袓誠齋府君,幸與丹溪生同世,居同鄉,于是獲沾親炙之化,亦以英術鳴世。
故予袓父相承,家傳之學,有所自來。
予惟愧夫才疏質鈍,而不能奉揚箕裘之業為憾耳。
奚足道哉! 或問:人之壽夭,各有天命存焉。
凡人有生必有花,自古皆然。
醫何益乎?曰:夫所謂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氣也。
父為天,母為地。
父精母血,盛衰不同,故人之壽夭亦異。
其有生之初,受氣之兩盛者,當得上中之壽;受氣之偏盛者,當得中下之壽;受氣之兩衰者,能保養僅得下壽,不然多夭折。
雖然,又不可以常理拘泥論也。
或風寒暑濕之感于外,饑飽勞役之傷乎内,豈能一一盡乎所禀之元氣耶?故上古神農氏嘗百草,制醫藥,乃欲扶植乎生民,各得盡乎天年也。
今野人有不信醫而信巫枉死者,皆不得盡乎正命,而與岩牆桎梏死者何異焉!或曰:今之推命者,皆以所生日時之天上星辰推算,其生死安危,無不節節應驗。
子以父母之元氣為天命,恐非至當之語。
曰:天人之理,盛衰無不脗合,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取以畫八卦而成《易》書。
凡人之一動一靜,與夫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用之以蔔筮,毫發無差。
雖然,聖賢諄諄教誨,必使盡人事以副天意,則兇者化吉,亡者得存,未嘗令人委之于天命也。
傳曰:修身以俟命而已矣。
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權造化,能使夭者壽而壽者仙。
醫道其可廢乎? 或問:古者醫家有禁呪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呪科者,即《素問》祝由科也。
立教于龍樹居士,為移精變氣之術耳,可治小病。
或男女入神廟驚惑成病,或山林溪谷沖着惡氣,其證如醉如癡,此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證,可以借呪語,以解惑安和而已。
古有龍樹呪法之書行于世,今流而為師巫、為降童、為師婆,而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術。
噫!邪術為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明醫雜着【明?王綸】 醫論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宜專主《内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
蓋醫之有《内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語》、《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
四子之書,初無優劣,但各發明一義耳。
仲景見《内經》載傷寒,而其變遷反複之未備也,故着論立方以盡其變。
後人宗之,傳用既久,漸失其真,用以通治溫暑内傷諸證,遂緻誤人,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明治内傷之法。
河間之論,即《内經》五運六氣之旨;東垣之說,即《内經》飲食勞倦之義。
仲景非不知溫暑與内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
河間、東垣之于傷寒,則遵用仲景而莫敢違矣。
至于丹溪出而又集諸醫之大成,發明陰虛發熱類乎外感内傷,及濕熱相火為病甚多,随證着論,亦不過闡《内經》之要旨,補前賢之未備耳。
故曰:外感法仲景,内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
一以貫之,斯醫道之大全矣。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
丹溪雲:餘每治病,效東垣用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
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于醫者也。
故在東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雜亂矣。
東垣如韓信将兵,多多益善。
丹溪不過能将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或問:人言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可服溫藥。
然今東南之人,常服胡椒姜桂,不見生病,而西北之人,畏食椒姜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熱,然地卑多濕,辛熱食藥,亦能劫濕;西北雖寒,然地高多燥,辛熱食藥,卻能助燥故耳。
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
又雲: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餘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
氣病兼郁,則用四君子加開郁藥,血病痰病皆然。
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
丹溪又
夫《局方》熱藥固不可,丹溪專用涼藥亦不可。
況今元氣日耗也,用丹溪法治者,多壞脾胃。
蓋痰生脾濕,熱生脾虛,必用東垣補脾法為上。
是以醫貴審氣運,察人情,及緻病之原。
醫學正傳【明?虞抟】 或問 或問:醫學源流自軒岐以來,以醫術鳴世,與夫著書立言,俾後人之可法者,幾何人哉?請明以告我!曰:予嘗閱故學士宋公景濂之文而得其說矣。
請陳如左。
夫《黃帝内經》雖疑先秦之士依仿而作之,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辯信而有征,是當為醫家之宗。
下此則秦越人、和緩。
和緩無書可傳,越人所著《八十一難經》,則皆舉《内經》之要而推明者也。
又下此則淳于意、華佗。
佗之熊經鸱顧固亦導引家之一術,至于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則涉于神怪矣。
意之醫狀,司馬遷備志之,其所謂迵風沓風者,今人絕不知為何病也,況複求其治療之深旨乎?又下此,則張機之《金匮玉函經》及傷寒諸論,誠千古不刊之妙典,第詳于六氣所傷,而于嗜欲食飲罷勞之所緻者,略而不議,兼之文字錯簡,亦未易以序次求之也。
又下此則王叔和。
叔和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叙陰陽内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絡,洎夫三焦五髒六腑之病,最為着明,惜乎為妄男子括以膚陋之脈歌,遂使其本書不盛行于世也。
又下此則巢元方。
其《病源》後編,似不為無所見者,但言風寒二氣,而不着濕熱之文,乃其失也。
又下此則王冰。
冰推五運六氣之變,撰為《天元玉策》,周詳切密,亦人之所難,苟泥之則局滞而不通矣。
又下此,則王焘、孫思邈。
思邈以絕人之識,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禍,至為憤切,後人稍闖其藩垣,亦足以術鳴,但不制傷寒之書,或不能無遺憾也。
焘雖闡明《外台秘要》,所言方證符禁灼灸之詳,頗有所袓迷,然謂針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者,則一偏之見也。
又下此則錢乙、龐安時、許叔微。
叔微在準繩尺寸之中,而無所發明;安時雖能出奇應變,而終未離于範圍,二人皆得張機之粗者也。
惟乙深造機之阃奧,而撷其精華,建為五髒之方,各随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内經》之秘,尤知者之所取法也。
世概以嬰孺醫目之,何其知乙之淺哉?其遺書散亡,出于閻孝忠所集者,多孝忠之意,初非乙之本真也。
又下此則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完素、睢水張從政。
元素之與完素,雖設為奇夢異人以神其授受,實聞乙之風而興起焉者。
若從政則又宗乎完素者也。
元素以古方今病決不能相值,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亦不傳,其有存于今者,皆後來之所附會,其學則東垣李杲深得之。
杲推明内外二傷,而多注意于補脾土之說。
蓋以土為一身之主,土平則諸髒平矣。
從政以吐汗下三法,風寒暑濕燥火六門,為醫之關鍵,其治多攻利,不善學者殺人。
完素論風火之病,以《内經》病機氣宜一十九條着為《原病式》,阃奧粹微,有非大觀官局諸醫所可髴髣。
究其設施,則亦不越攻補二者之間也。
近代名醫,若吳中羅天天原脫,據文義補。
益,滄洲呂複,皆承東垣之餘緒。
武林羅知悌、丹溪朱彥修,各挹完素之流風。
又若台之朱佐、越之滑壽,鹹有著述,未易枚舉。
嗟乎!自有《内經》以來,醫書之藏有司者,凡一百七十九家,二百有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亦不為不多矣。
若夫曆代名醫出處,舉其最者言之耳,豈能悉具于斯乎? 或問:醫學授受之源,既得聞命矣,未審吾子之學,何所适從?傳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或謂,袓父相承謂之三世;或謂:善讀三世之書,則為三世之醫。
子讀三世之書欤?為袓父相承之家學欤?請明言其故可乎?曰:草莽之學,其可雲乎?然醫不止于三世,而其書又奚止于三代哉?當取其可法者言之耳。
予同邑丹溪朱彥修先生,上承劉、張、李三家之學,而得羅太無為之依歸,以醫道大鳴于當世,遐迩鹹取法焉。
予故增叔袓誠齋府君,幸與丹溪生同世,居同鄉,于是獲沾親炙之化,亦以英術鳴世。
故予袓父相承,家傳之學,有所自來。
予惟愧夫才疏質鈍,而不能奉揚箕裘之業為憾耳。
奚足道哉! 或問:人之壽夭,各有天命存焉。
凡人有生必有花,自古皆然。
醫何益乎?曰:夫所謂天命者,天地父母之元氣也。
父為天,母為地。
父精母血,盛衰不同,故人之壽夭亦異。
其有生之初,受氣之兩盛者,當得上中之壽;受氣之偏盛者,當得中下之壽;受氣之兩衰者,能保養僅得下壽,不然多夭折。
雖然,又不可以常理拘泥論也。
或風寒暑濕之感于外,饑飽勞役之傷乎内,豈能一一盡乎所禀之元氣耶?故上古神農氏嘗百草,制醫藥,乃欲扶植乎生民,各得盡乎天年也。
今野人有不信醫而信巫枉死者,皆不得盡乎正命,而與岩牆桎梏死者何異焉!或曰:今之推命者,皆以所生日時之天上星辰推算,其生死安危,無不節節應驗。
子以父母之元氣為天命,恐非至當之語。
曰:天人之理,盛衰無不脗合,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取以畫八卦而成《易》書。
凡人之一動一靜,與夫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用之以蔔筮,毫發無差。
雖然,聖賢諄諄教誨,必使盡人事以副天意,則兇者化吉,亡者得存,未嘗令人委之于天命也。
傳曰:修身以俟命而已矣。
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權造化,能使夭者壽而壽者仙。
醫道其可廢乎? 或問:古者醫家有禁呪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呪科者,即《素問》祝由科也。
立教于龍樹居士,為移精變氣之術耳,可治小病。
或男女入神廟驚惑成病,或山林溪谷沖着惡氣,其證如醉如癡,此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證,可以借呪語,以解惑安和而已。
古有龍樹呪法之書行于世,今流而為師巫、為降童、為師婆,而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術。
噫!邪術為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明醫雜着【明?王綸】 醫論 或問: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學之宜何主?曰:宜專主《内經》而博觀乎四子,斯無弊矣。
蓋醫之有《内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四子之說,則猶《學》、《庸》、《語》、《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一者也。
四子之書,初無優劣,但各發明一義耳。
仲景見《内經》載傷寒,而其變遷反複之未備也,故着論立方以盡其變。
後人宗之,傳用既久,漸失其真,用以通治溫暑内傷諸證,遂緻誤人,故河間出而始發明治溫暑之法,東垣出而始發明治内傷之法。
河間之論,即《内經》五運六氣之旨;東垣之說,即《内經》飲食勞倦之義。
仲景非不知溫暑與内傷也,特其著書未之及。
河間、東垣之于傷寒,則遵用仲景而莫敢違矣。
至于丹溪出而又集諸醫之大成,發明陰虛發熱類乎外感内傷,及濕熱相火為病甚多,随證着論,亦不過闡《内經》之要旨,補前賢之未備耳。
故曰:外感法仲景,内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
一以貫之,斯醫道之大全矣。
或問:仲景處方藥品甚少,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
丹溪雲:餘每治病,效東垣用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
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曰:明察藥性,莫如東垣,蓋所謂聖于醫者也。
故在東垣則可多,他人而效其多,斯雜亂矣。
東垣如韓信将兵,多多益善。
丹溪不過能将十萬,故不敢效其多。
或問:人言東南氣熱,可服寒藥;西北氣寒,可服溫藥。
然今東南之人,常服胡椒姜桂,不見生病,而西北之人,畏食椒姜辛熱之物,何也?曰:東南雖熱,然地卑多濕,辛熱食藥,亦能劫濕;西北雖寒,然地高多燥,辛熱食藥,卻能助燥故耳。
治病用藥者,須識此意!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
又雲: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餘每用此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
氣病兼郁,則用四君子加開郁藥,血病痰病皆然。
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
丹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