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源流

關燈
未悟。

    皆在見道前。

    第二說利根人至修道。

    中根人在見道。

    下根人未入見谛。

    第三說上根人得無學道。

    中根人得修道。

    下根人得見道也。

    三慧亦爾。

    利根人聞一說得聞慧。

    則二人未得。

    第二說利根人得思慧。

    中根人得聞慧。

    第三說利根人得修慧。

    中根人得思慧。

    下根人得聞慧也 問。

    何以知然耶 答。

    婆娑雲。

    陳如一人得初道。

    時四人住四善根也。

    但三轉有二種。

    一者四谛三轉如前。

    二者一谛三轉。

    謂是苦。

    苦應知苦我已知。

    集等亦爾也。

    次明十二行義。

    開為二意一就四谛法輪明十二。

    次約十六谛法輪明之轉四谛法輪明十二者。

    有教十二有行十二。

    教十二者即示勸證。

    四谛成十二教。

    十二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

    若教十二為能轉。

    行十二為所轉。

    十二行是輪。

    十二教非輪也。

    若明二輪義者。

    十二谛是教法輪。

    十二行是行法輪。

    若是教法輪則能轉。

    唯是一權智。

    所轉則有十二教也。

    若是行法輪。

    能轉之教有十二。

    所轉之行亦十二也 問。

    此教行為就一人為就多人 答。

    教通一人多人。

    自有一人具禀示勸證三。

    自有三根人禀三各得悟。

    若就見谛道論十二行者。

    要是三人。

    利根人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

    故得見谛。

    中下亦爾。

    以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 問。

    何故約見谛明十二行耶 答。

    此就鹿園。

    明陳如及八萬諸天得法眼淨故作此說也。

    又約小乘義。

    見谛道正是法輪。

    小乘舊義雲。

    牟尼說見道疾。

    故名法輪。

    瞿沙亦爾。

    故雲或複說八支轉至于他心。

    八支猶是八正道。

    八正道即是見道。

    然瞿沙解轉與雜心不異。

    但雜心明轉與輪皆是見谛解。

    就兩義分之。

    取見谛無漏解。

    有摧破義故名為輪。

    此解速疾說之為轉。

    瞿沙明佛自悟八正至五人心中故名轉也 問。

    何以知三轉生三道耶 答。

    釋迦初轉但明得見谛解。

    故就見谛道。

    大通智勝初轉時皆得羅漢。

    羅漢必經三道。

    故知就三道明三轉也。

    薩波多明唯見道名法輪。

    僧祇部明諸佛凡有所說皆名轉法輪。

    釋論雲。

    但初說名轉法輪。

    後去因初亦名轉法輪也 次明四十八法輪者。

    如一人得眼智明覺。

    開此四心則成十六心。

    謂苦法忍為眼。

    苦法智為智。

    比忍為明。

    比智為覺。

    與三谛皆爾。

    故成十六。

    三根人各得十六故成四十八行也。

    次明轉十六谛法輪。

    亦應有示勸證。

    則成四十八教法輪。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故是四十八行法輪也。

    此非是苦忍十六心。

    乃是苦無常十六心也。

    一人三人具得四十八教。

    若是行輪四十八者但約三人也 問。

    四谛十六谛何異耶 答。

    略廣為異耳。

    又為利根人但略說四谛。

    為鈍根人廣開十六。

    又四谛為章門。

    十六為解義。

    又廣說為十六。

    為易持故但說四也 問。

    前明四十八行。

    後複明四十八行。

    雲何異耶 答。

    若轉四谛法明四十八行。

    必是約見谛也。

    何者以見谛十六心約三根各得十六故。

    故成四十八。

    思惟不必備觀四谛。

    又作九無礙九解脫斷惑。

    不明十六心故不得作四十八也。

    若轉十六谛法輪者。

    此通見思。

    以見思皆得作十六谛觀。

    故成十六行。

    但前十六唯就見谛故别。

    後十六即通也。

    次明以四句束之。

    一開教開行。

    謂十六谛十六行也。

    二合教合行。

    謂十二教十二行。

    三合教開行三轉十二教為合教約三根四十八開行也。

    四合行開教。

    約一人具聞三轉十二教。

    故名開教。

    但生一眼智明覺為合行也 問。

    今明小乘與數論明小乘何異耶 答。

    存言雖同其心則異。

    如淨名序小乘法輪雲三轉法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若爾者雖複開之與合境之與行皆是因緣。

    假名之轉。

    因緣轉此是無轉而轉無所轉。

    故雲其輪本來常清淨。

    乃至境無所境開無所開。

    如此乃得名轉法輪。

    亦乃得名法眼淨也。

    若有所轉此是轉颠倒。

    不名轉法輪。

    若有所見乃名颠倒見耳。

    不名得法眼淨也。

    華嚴性起品序。

    小乘法輪無所轉無所還名轉法輪 問。

    無轉而轉。

    為是大乘中說。

    為是小乘中說耶 答。

    大乘中序佛說小乘轉法輪意如此也。

    若不如此悟者是人不得大乘意。

    亦不得三藏意也。

    次别明大乘轉法輪有四句。

    初轉四谛輪。

    次轉二谛輪。

    次一谛輪。

    次無谛法輪。

    小乘但有三轉而大乘具有四轉。

    此四轉皆是舒卷明義。

    舒之從無谛為一谛。

    一谛為二谛。

    二谛為四谛卷之則合四為二谛。

    二谛歸一谛。

    一谛歸無谛。

    四轉法輪者。

    一中道佛性。

    法華亦然。

    約此開四谛。

    迷之則成苦集。

    悟之則成滅道。

    迷之成苦集者。

    如随其流處六味不同。

    一切諸業煩惱即集谛。

    生死苦惱即苦谛。

    悟之即有十信乃至等覺地名為道谛。

    如來地一谛一依寂滅涅槃名滅谛也。

    次合此四谛唯成二谛。

    三谛入有為相。

    滅谛入無為相。

    唯有常無常二谛。

    亦是空不空二谛。

    無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為不空。

    故雲空不空二谛也。

    次合二谛唯成一谛。

    有為虛妄不名為谛。

    常住真實故名為谛。

    如大經七義釋之。

    次泯一谛以歸無谛。

    如經雲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不見空者不見有為生死空也。

    不見不空者亦不見涅槃不空。

    又生死是空。

    而今通言不見空不空者。

    涅槃為不空。

    亦不見有不有。

    若爾即不見生死空不空。

    亦不見涅槃有不有。

    故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

    即是無谛。

    又大經十三卷雲。

    鹿園唱小而無言。

    雙林大音而不說。

    呵文殊謂轉斥時會有聞。

    即如此相始名轉大法輪。

    故前雲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次雙泯大小。

    以生滅為小輪。

    以無生滅為大輪。

    此是無生滅生滅生滅無生滅故。

    非生滅非無生滅。

    非大非小不轉不還。

    故雲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佛如斯而轉竟無所轉。

    緣如斯而悟竟無所悟。

    無所轉始為妙轉。

    無所悟始名妙悟。

    故肇公雲。

    玄道在乎絕域。

    故不得而得之。

    大音匿于希聲故不聞而聞之矣 五百由旬義。

    論曰。

    佛法雖複深曠而大要不出生死涅槃迷悟二[跳-兆+(轍-車)]也。

    諸師盛引五百由旬廣證諸義。

    故須評其得失。

    此義若成衆證皆立。

    斯義若壞衆證皆謬矣。

    有人言生死有四種。

    一流來生死。

    二變易生死。

    三中間生死。

    四分段生死。

    今但明三種生死以譬五百不說流來。

    流來是有識之初。

    今明反原之始故不說也。

    三百謂分段生死。

    四百是七地。

    中間生死五百是。

    八地已上變易生死也 評曰。

    此釋五義為失。

    一者四種生死經論無據。

    勝鬘雲因五果二。

    果二者一分段二變易。

    因五者謂五住地。

    離二生死别立流來生死及中間生死。

    應離五住外别立煩惱。

    離漏無漏業别更立業也。

    二者法華明五百。

    而不增為六百減成四百者。

    經明二種生死亦不可增減。

    若二生死遂有增減則五百義亦同然。

    三者釋論雲。

    菩薩有二種身一肉身二法性生身。

    肉身則分段生死。

    法身謂變易生死。

    若二生死外别有生死。

    應離二身外别更有身也。

    四者論又雲阿羅漢舍三界肉身受法性生身。

    故羅漢唯有二身。

    則但有二生死。

    離二之外無别生死也。

    五者若以四百為七地則三百為六地。

    若爾二乘斷惑便與六地齊功。

    若二乘斷惑齊六地者無有是處。

    二乘極久唯六十劫或百劫。

    菩薩至六地時二十二大僧祇劫。

    略據一文詳之則菩薩求佛道而迂回。

    二乘望大覺為直路。

    而衆經呵斥二乘便成妄說。

    又大智論雲。

    二乘去佛道迂回。

    不如直往菩薩。

    以經論詳之不應作此說也。

    此義至有聲聞無聲聞中當廣論之。

    有人言但有二種生死。

    如勝鬘所說。

    但此中三百喻三界。

    四百喻七地。

    二國中間難可過度。

    五百喻八地已上 評曰。

    經明七地難可過度。

    就菩薩法中自論難易。

    雲何用此以化二乘人耶。

    又若以四百喻七地。

    則應三百喻六地。

    則二乘還與六地齊功。

    有人言斷見谛惑為一百。

    斷五下分結為二百。

    斷五上分結為三百。

    斷恒沙煩惱為四百。

    斷無明為五百 評曰。

    不然。

    初果傾三界見谛。

    已度三百一半。

    不應言一百。

    又未斷欲界思惟。

    未度一百。

    若過若不及也。

    又經說三界為火宅。

    二乘出火宅。

    即是度三百。

    不應有此解也。

    四百為恒沙。

    五百為無明。

    還配地位者同前評也。

    有人言。

    三界為三百。

    七住及二乘為四百。

    七地已上為五百 評曰。

    三界為三百則如前判也。

    後二還以配地過同于前。

    有人言如大經雲。

    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到者至于菩提心處。

    如三根人領解。

    即是發菩提心。

    以五種人來至菩提心處故言廣五百也。

    此取極鈍根人故雲八萬劫到耳。

    若利根人不必須多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