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關燈
小
中
大
今可從巴利文系的教典以研究之,此以錫蘭為中心。
由錫蘭而傳布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世人稱為原始的佛教。
大約于佛滅一二百年,阿育王的時後,即用當時記載的巴利文,而輸入錫蘭、緬甸;而錫蘭的文字,亦即仿巴利文造成。
然巴利文為印度通俗文之一種,而印度之典雅文則為梵文。
至中國的經典所翻譯,則通于巴利文、梵文兩種。
且梵文與巴利文亦無多大之區别,如巴利文雲「達磨」,梵文雲「達爾摩」。
乙、中國文系學院第二五百年,即佛滅後六百年,馬鳴龍樹無着世親等興世,宏揚大乘佛法,此為大乘佛法昌明的時代。
但小乘亦依舊與大乘同時流行。
此期佛教即流入中國之佛教,複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處。
故印度第二五百年之佛學,即可以華日文為中心而研究之。
現今廈門的閩南佛學院,即為此系學理的研究。
丙、西藏文系學院西藏是中國的一部份,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皆與中國本部迥異,而佛學亦另成一系,此是印度第三五百年之佛法。
西藏在唐時有一部份佛教從中國輸入,而印度第三五百年之梵文佛學,皆直接傳入西藏;且西藏之文字,亦由仿梵文造成。
今尼泊爾──印度後期之佛典多保存尼泊爾──蒙古及中國之西北、東北等處之佛法,皆可以西藏文為中心以研究之。
且佛出生之迦毗羅國與尼泊爾最為密迩,近今所發見之梵文經典多出其處。
此即由錫蘭文、中國文、西藏文而為三系之佛學研究。
丁、歐美文系學院歐美各國的佛法,才數十年耳。
初從錫蘭文流入,第二時期次從西藏文的輸入,最近由日本及中國亦将中國文佛學傳布。
但西洋原自錫蘭等地佛法輸入,後即用西洋的研究學問方法,與西洋的科學、哲學、宗教、作比較研究,亦可另成為新的歐美佛學。
然此系之所要,乃在用歐美之文字,把以上三系的佛法宏傳到歐美各國及全世界。
三、道行之修習
佛法不同哲學單是理論和概念,其所有的理論和概念,乃是佛陀悟他的方便;故究竟佛法是要從實際行證到的。
根據佛教教理而随機方便的行門雖然無量,而歸納之不出律密禅淨四種: 甲、律儀林律即軌律,此即行為标準的倫理道德。
但與普通的道德殊異者,佛教的律儀,不但為人生軌範,乃是可為一切衆生由持戒清淨而達到出世三乘賢聖之菩提果的。
故戒一方為定慧的基礎,一方即為直達究竟彼岸的勝行。
乙、禅觀林即是修習禅定止觀的行,始于凡聖共通的四禅、八定,以及三乘的五停心、别相念、總相念、八背舍、十遍處等。
大乘的法空觀、唯識觀、華嚴法界觀、天台圓頓觀,乃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禅等,皆攝于此。
此正為達到菩提道的定慧行。
丙、密咒林密咒、即真言宗──密宗。
近來有人講到佛教,即分顯教密教;此是密宗發達以後所有的偏見,源出于日本空海所作的顯密二教論。
其實大乘佛法一味平等,并不是這樣。
如西藏阿底峽、宗喀巴等菩提道次第,分為下中上士。
上士依以發菩提心趣菩提果之教理,無二無别,平等一味。
不過在修行的大乘行門上,有波羅密門與陀羅尼門之分。
陀羅尼門,即此所謂密咒行的真言宗或密宗。
故密宗不是教理上有區别,僅行門上的随機不同罷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去的,有東密、台密。
東密兩部大法的組織,所謂胎藏界、金剛界。
胎藏界是善無畏組織成的;傳說密宗出于南天鐵塔的傳授,亦出于善無畏之說。
金剛界是金剛智組織成的。
至不空三藏,始兼而傳之惠果、空海。
然中國傳密宗的不限于善無畏、金剛智,故密宗猶有一部名蘇悉地大法。
而西藏之
由錫蘭而傳布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世人稱為原始的佛教。
大約于佛滅一二百年,阿育王的時後,即用當時記載的巴利文,而輸入錫蘭、緬甸;而錫蘭的文字,亦即仿巴利文造成。
然巴利文為印度通俗文之一種,而印度之典雅文則為梵文。
至中國的經典所翻譯,則通于巴利文、梵文兩種。
且梵文與巴利文亦無多大之區别,如巴利文雲「達磨」,梵文雲「達爾摩」。
但小乘亦依舊與大乘同時流行。
此期佛教即流入中國之佛教,複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處。
故印度第二五百年之佛學,即可以華日文為中心而研究之。
現今廈門的閩南佛學院,即為此系學理的研究。
西藏在唐時有一部份佛教從中國輸入,而印度第三五百年之梵文佛學,皆直接傳入西藏;且西藏之文字,亦由仿梵文造成。
今尼泊爾──印度後期之佛典多保存尼泊爾──蒙古及中國之西北、東北等處之佛法,皆可以西藏文為中心以研究之。
且佛出生之迦毗羅國與尼泊爾最為密迩,近今所發見之梵文經典多出其處。
此即由錫蘭文、中國文、西藏文而為三系之佛學研究。
初從錫蘭文流入,第二時期次從西藏文的輸入,最近由日本及中國亦将中國文佛學傳布。
但西洋原自錫蘭等地佛法輸入,後即用西洋的研究學問方法,與西洋的科學、哲學、宗教、作比較研究,亦可另成為新的歐美佛學。
然此系之所要,乃在用歐美之文字,把以上三系的佛法宏傳到歐美各國及全世界。
根據佛教教理而随機方便的行門雖然無量,而歸納之不出律密禅淨四種:
但與普通的道德殊異者,佛教的律儀,不但為人生軌範,乃是可為一切衆生由持戒清淨而達到出世三乘賢聖之菩提果的。
故戒一方為定慧的基礎,一方即為直達究竟彼岸的勝行。
大乘的法空觀、唯識觀、華嚴法界觀、天台圓頓觀,乃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禅等,皆攝于此。
此正為達到菩提道的定慧行。
近來有人講到佛教,即分顯教密教;此是密宗發達以後所有的偏見,源出于日本空海所作的顯密二教論。
其實大乘佛法一味平等,并不是這樣。
如西藏阿底峽、宗喀巴等菩提道次第,分為下中上士。
上士依以發菩提心趣菩提果之教理,無二無别,平等一味。
不過在修行的大乘行門上,有波羅密門與陀羅尼門之分。
陀羅尼門,即此所謂密咒行的真言宗或密宗。
故密宗不是教理上有區别,僅行門上的随機不同罷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去的,有東密、台密。
東密兩部大法的組織,所謂胎藏界、金剛界。
胎藏界是善無畏組織成的;傳說密宗出于南天鐵塔的傳授,亦出于善無畏之說。
金剛界是金剛智組織成的。
至不空三藏,始兼而傳之惠果、空海。
然中國傳密宗的不限于善無畏、金剛智,故密宗猶有一部名蘇悉地大法。
而西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