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禅密淨四行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大異其趣。
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氣味,形似凡俗而實最聖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順正。
必藉曾親修驗證者教授而親修驗證之,方獲其效而仍莫盡測其故,唯可雲從上師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證。
故古人判為密法,而以餘為顯法。
顯法中律禅淨三、有十八回互。
庚、禅與律密淨禅觀行中雖攝觀而亦以止為依,修止即須止息攀緣而除一切想,若不先止則定心之觀不成,縱觀亦是散亂遊觀而不成寂靜深觀。
由此不唯宗門禅别傳于教外,而止修則解絕之一切禅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絕處了了相應之一着,實為萬法宗本。
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門,專在文義路所不通處。
導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從文義解路入。
故此稱宗門,餘為教門。
教門中律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三、四門之序次
甲、律禅密淨以律為首,可有律禅、律密、律淨、律禅密、律禅淨、律密淨、律密禅、律淨密、律淨禅、律禅淨密、律密禅淨、律密淨禅、律淨密禅、律淨禅密之十四變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諸式,有二十一變序,共三十六序次,茲不具論。
試一論以律禅密淨為序次之進程:謂對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實踐修行,首持戒律,進習禅觀,乘是戒定慧始覺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覺法身功德,乃得入諸佛菩薩妙莊嚴刹。
此其進行之程次,例之龍樹菩薩,至為顯然,故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
以禅律為因行自力之增進,以密淨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滿因行,此為最可遵依者也。
乙、禅律密淨此中亦有諸變序如上。
以禅律密淨為序次,亦大有用。
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來,後雖受戒讀經仍茫然不入;以八指頭陀提撕參究無義味話頭,由閱指月錄而傳燈錄而諸祖師語錄,漸增疑悶蘊結;雖聽講天台賢首教義經論,探閱大藏經典,疑悶如故,可雲于佛法之信解終未獲成立。
後因同閱藏經一老宿,教令勿亂抽閱,當從大般若經循其次第而閱覽。
如是月餘而四百卷垂盡,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刹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
進而涉獵法華華嚴台賢教義及龍樹僧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複被語句所縛。
爰慶快生平,于佛法由勝解生确信。
吾本未多讀書,至是于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放恣自喜,頗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誰之概。
漸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驕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經輪以整思理,身心乃嚴肅有依。
蓋由禅悟而中道實相法界諸觀一味圓融,至法相唯識觀乃精細堅實。
其尢得益者在律儀,整理僧伽制度論即作于此時,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則由禅而律矣。
淨密之行雖時挹助,而意無專向。
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禅觀于真實義品,攝律行于瑜伽戒本,特發揮彌勒上生經旨,遂于内院淨土有其專趣,則由禅律而淨矣。
頃年以境緣增上,受習密咒,然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
則律禅密如次而貫達于淨,亦為兼習四行之一序列。
丙、密律禅淨此中諸變序亦如上。
以密律禅淨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欲以戒律自檢,或由大悲心欲持律儀以攝徒衆,則由密而律。
或由持戒生禅定,或由有相密律而悟入無相禅體,則由密律而禅。
再加以回向淨土,或密律禅行成就者,當然歸入于或變化或受用或法性淨土。
如永明壽禅師之誦咒持律悟禅而淨土是歸,亦此序次矣。
丁、淨律禅密此中亦如上有諸變序。
今若論淨律禅密,則初以在家而泛修淨土易行道者,後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專精律行。
由持戒進修禅觀或澈悟禅旨,欲窮探咒軌之秘,更習密法,而歸極于密宗,則其序如是。
今此四行回互,連根本四行及加四行總持,都有一百四十九門,每一門中複攝無量行,較圓覺二十五輪更加無數方便,堪為圓攝佛法一切行門之總聚。
(見海刊十六卷四期)
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氣味,形似凡俗而實最聖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順正。
必藉曾親修驗證者教授而親修驗證之,方獲其效而仍莫盡測其故,唯可雲從上師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證。
故古人判為密法,而以餘為顯法。
顯法中律禅淨三、有十八回互。
由此不唯宗門禅别傳于教外,而止修則解絕之一切禅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絕處了了相應之一着,實為萬法宗本。
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門,專在文義路所不通處。
導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從文義解路入。
故此稱宗門,餘為教門。
教門中律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試一論以律禅密淨為序次之進程:謂對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實踐修行,首持戒律,進習禅觀,乘是戒定慧始覺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覺法身功德,乃得入諸佛菩薩妙莊嚴刹。
此其進行之程次,例之龍樹菩薩,至為顯然,故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
以禅律為因行自力之增進,以密淨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滿因行,此為最可遵依者也。
以禅律密淨為序次,亦大有用。
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來,後雖受戒讀經仍茫然不入;以八指頭陀提撕參究無義味話頭,由閱指月錄而傳燈錄而諸祖師語錄,漸增疑悶蘊結;雖聽講天台賢首教義經論,探閱大藏經典,疑悶如故,可雲于佛法之信解終未獲成立。
後因同閱藏經一老宿,教令勿亂抽閱,當從大般若經循其次第而閱覽。
如是月餘而四百卷垂盡,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刹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
進而涉獵法華華嚴台賢教義及龍樹僧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複被語句所縛。
爰慶快生平,于佛法由勝解生确信。
吾本未多讀書,至是于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放恣自喜,頗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誰之概。
漸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驕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經輪以整思理,身心乃嚴肅有依。
蓋由禅悟而中道實相法界諸觀一味圓融,至法相唯識觀乃精細堅實。
其尢得益者在律儀,整理僧伽制度論即作于此時,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則由禅而律矣。
淨密之行雖時挹助,而意無專向。
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禅觀于真實義品,攝律行于瑜伽戒本,特發揮彌勒上生經旨,遂于内院淨土有其專趣,則由禅律而淨矣。
頃年以境緣增上,受習密咒,然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
則律禅密如次而貫達于淨,亦為兼習四行之一序列。
以密律禅淨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欲以戒律自檢,或由大悲心欲持律儀以攝徒衆,則由密而律。
或由持戒生禅定,或由有相密律而悟入無相禅體,則由密律而禅。
再加以回向淨土,或密律禅行成就者,當然歸入于或變化或受用或法性淨土。
如永明壽禅師之誦咒持律悟禅而淨土是歸,亦此序次矣。
今若論淨律禅密,則初以在家而泛修淨土易行道者,後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專精律行。
由持戒進修禅觀或澈悟禅旨,欲窮探咒軌之秘,更習密法,而歸極于密宗,則其序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