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系
關燈
小
中
大
與龍樹提婆之四論等;以此經論所诠教義,皆顯離分别之法性。
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别智)之所證。
蓋以證此真如,則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
屬于法相唯識宗者,凡為思量分别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别起,離分别外實無一法可得,亦無一相可見,故曰唯識。
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淨土種種諸法,皆唯識所現,非得根本智後所起之後得智,不能如實了知。
何者?蓋未得無分别智,則法執未亡,不能了為唯識之幻相故也。
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則無邊無量之諸法品類差别悉皆究竟達其體量矣。
如其未得如理智前,雖第六意識亦能依教理以觀諸法唯識如幻,然末那之我執常存,仍滞迷執。
況此間衆生于一法上互有相違,譬如大海,随六道見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後之菩薩,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會歸唯識之旨哉?又經有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阿賴耶識為建立唯識之根本,非明此識則不能究竟明了唯識;故欲究竟明唯識者,唯已空法執之菩薩為能耳。
然而凡愚雖不能知,亦可憑依經論與各人之知識經驗,集起唯識觀念,以修習殊勝唯識觀行,而達到究竟明了唯識之目的。
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薩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來乘者:此如來果因與菩薩因果頗有攸分,何以故?如來既圓滿根本後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時,性相不二,無一刹那心不遍知諸法,故如來十種通号内有正遍知之一名也。
菩薩不然,必須一刹那證性,一刹那證根,前後刹那乃能觀性相不二;而如來則能無一刹那不證此性相不二之圓融法界。
如賢首之六相十玄,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須以佛果圓覺為宗也。
此雲法界,以總包性相一切諸法為義。
唯有大圓鏡智能如實親證此境,故曰法界圓覺宗也。
至于佛教各宗對此法界圓覺宗與諸法性相二宗之關系,則如天台所宗之法華,以佛知見為宗;賢首所宗華嚴,以佛法界為宗;淨土以彌陀智境為宗;真言以大日中台為宗;律宗以實踐制惡行善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為宗。
在天台宗言,以法華為實,其餘為權,縱華嚴亦兼别故。
在賢首宗言,以華嚴為本教,其餘為末教,雖法華屬一乘法亦乃會三歸一,不如華嚴惟照諸大山王。
在淨土宗言,唯往生法為易行道,橫出三界,一生補處;其餘法門鑽仰維艱,非如淨土之至簡至易,故抹殺餘法為難行道。
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衆生,皆大日如來法身,其一一法悉為總持,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毗盧;其餘各宗落于诠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獨得如來秘密奧妙之藏,而抹殺餘法為淺顯教。
在禅宗言,衆生本心即遮那如來,但須回光返照即能見性成佛,無須假諸言教,尋枝摘葉,枉費精神,故自稱宗下,餘為教下。
在律宗言,佛教其餘一切法門悉皆以教诠理而已:未能親行實踐;唯有遵循佛制,庶幾大道不遠。
此之各宗,種種斥他非而炫己是,類皆獨顯其勝以為策行方便耳。
其實、各宗皆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後得,入于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圓覺;無奈後人不解,為各宗起競之由,吾人若能貫通考察,則禅宗直證圓覺,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識,亦兼天台;而天台、賢首、淨土、真言,宗在法界圓滿,各标其勝。
而此性相與法界三宗,又統屬佛教之大乘法。
凡大乘法皆以諸法實相為根本,以無上菩提為究竟,夫何軒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體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顯教密教等抑他揚自之偏言,概無取焉。
(妙空記)(見海刊七卷六期)
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别智)之所證。
蓋以證此真如,則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
屬于法相唯識宗者,凡為思量分别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别起,離分别外實無一法可得,亦無一相可見,故曰唯識。
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淨土種種諸法,皆唯識所現,非得根本智後所起之後得智,不能如實了知。
何者?蓋未得無分别智,則法執未亡,不能了為唯識之幻相故也。
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則無邊無量之諸法品類差别悉皆究竟達其體量矣。
如其未得如理智前,雖第六意識亦能依教理以觀諸法唯識如幻,然末那之我執常存,仍滞迷執。
況此間衆生于一法上互有相違,譬如大海,随六道見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後之菩薩,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會歸唯識之旨哉?又經有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阿賴耶識為建立唯識之根本,非明此識則不能究竟明了唯識;故欲究竟明唯識者,唯已空法執之菩薩為能耳。
然而凡愚雖不能知,亦可憑依經論與各人之知識經驗,集起唯識觀念,以修習殊勝唯識觀行,而達到究竟明了唯識之目的。
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薩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來乘者:此如來果因與菩薩因果頗有攸分,何以故?如來既圓滿根本後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時,性相不二,無一刹那心不遍知諸法,故如來十種通号内有正遍知之一名也。
菩薩不然,必須一刹那證性,一刹那證根,前後刹那乃能觀性相不二;而如來則能無一刹那不證此性相不二之圓融法界。
如賢首之六相十玄,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須以佛果圓覺為宗也。
此雲法界,以總包性相一切諸法為義。
唯有大圓鏡智能如實親證此境,故曰法界圓覺宗也。
至于佛教各宗對此法界圓覺宗與諸法性相二宗之關系,則如天台所宗之法華,以佛知見為宗;賢首所宗華嚴,以佛法界為宗;淨土以彌陀智境為宗;真言以大日中台為宗;律宗以實踐制惡行善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為宗。
在天台宗言,以法華為實,其餘為權,縱華嚴亦兼别故。
在賢首宗言,以華嚴為本教,其餘為末教,雖法華屬一乘法亦乃會三歸一,不如華嚴惟照諸大山王。
在淨土宗言,唯往生法為易行道,橫出三界,一生補處;其餘法門鑽仰維艱,非如淨土之至簡至易,故抹殺餘法為難行道。
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衆生,皆大日如來法身,其一一法悉為總持,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毗盧;其餘各宗落于诠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獨得如來秘密奧妙之藏,而抹殺餘法為淺顯教。
在禅宗言,衆生本心即遮那如來,但須回光返照即能見性成佛,無須假諸言教,尋枝摘葉,枉費精神,故自稱宗下,餘為教下。
在律宗言,佛教其餘一切法門悉皆以教诠理而已:未能親行實踐;唯有遵循佛制,庶幾大道不遠。
此之各宗,種種斥他非而炫己是,類皆獨顯其勝以為策行方便耳。
其實、各宗皆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後得,入于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圓覺;無奈後人不解,為各宗起競之由,吾人若能貫通考察,則禅宗直證圓覺,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識,亦兼天台;而天台、賢首、淨土、真言,宗在法界圓滿,各标其勝。
而此性相與法界三宗,又統屬佛教之大乘法。
凡大乘法皆以諸法實相為根本,以無上菩提為究竟,夫何軒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體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顯教密教等抑他揚自之偏言,概無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