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派源流

關燈


    釋迦一期出世得四果者。

    聞法華皆發心即名至也 評曰。

    是義不然。

    經明度三百由旬立二乘地。

    豈是度五人耶 問。

    五人并發菩提心名度五百。

    如初果經八萬劫發菩提心。

    是超二乘地名度五百 評曰。

    此乃是大經明五人發心離于五位。

    今非此中意。

    所以然者上來皆明權實之義。

    今譬亦明權實。

    度三百立化城此是權。

    度五百至寶所名為實。

    故廢化城進寶所。

    若明度五人者皆是進寶所譬。

    失立化城譬意故此非解也。

    次總評。

    上來諸釋皆非經意。

    所以然者。

    此經三周說權實。

    有法譬有合譬。

    此五百由旬亦有合譬。

    諸經師不觀合譬文不解合譬意。

    故引餘處經意以釋此文。

    故皆僻謬也。

    次出今譬意今所釋者。

    三界為三百。

    聲聞地為四百。

    緣覺地為五百也 問。

    以何義故作此釋耶 答。

    今以二義作如此判。

    一者三百為凡夫地。

    二百為二乘地。

    此二障于佛道。

    欲求佛道須免斯二障。

    故釋論雲。

    菩薩退有二事。

    一貪三界二樂二乘。

    今免二退故得入菩薩位進至寶所。

    又三界名有見地。

    二乘名空見地。

    空有二見傷菩薩中道正觀。

    今欲修菩薩行求于佛道。

    應離此二地也。

    又三百以生死為障。

    二百以涅槃為障。

    地論雲。

    菩薩度五道複淨涅槃。

    以五道與涅槃皆是障故。

    又華嚴雲。

    大藥樹王不生二處。

    一者深水二者火坑。

    火坑深水即是二乘及邪見凡夫。

    此二不能生菩提心大藥樹王根。

    是故菩薩須離此二地也。

    又三界是二乘牢獄。

    二乘地是菩薩牢獄。

    故二乘欲出三界。

    菩薩欲出二乘地也。

    又三界凡夫多修福德而無智慧。

    二乘之人多有智慧而無福德。

    以二輪不具無由至佛。

    故須離之方登大覺也。

    又行有三種。

    一者凡夫不能自行。

    亦不能化他行。

    二者二乘但能自行。

    而不能化他行。

    則行不具足。

    菩薩修自行故出凡夫地。

    修化他行故離二乘地也。

    又攝大乘及地持論明障。

    有二種。

    一惑障。

    二智障。

    脫三界煩惱但離惑障。

    未離智障。

    若出二百便離二障也。

    又生死有二種一分段二變易。

    若凡夫受分段。

    二乘受變易。

    離凡夫故不受分段。

    離二乘故不受變易。

    又生死因緣凡有二種。

    一有漏業因四取為緣。

    二無漏業因無明為緣。

    凡夫有有漏業及四住煩惱。

    二乘有無漏業有無明煩惱。

    今度此五百則斷此因緣故生死永盡也 問。

    若如後三義還同舊釋耶 答。

    舊不數二乘為二百。

    豈同舊耶 次引證 問。

    此釋出何處文耶 答。

    釋論解大品聞持品雲。

    菩薩度四百由旬則去佛道不遠。

    論雲三百喻三界。

    四百喻二乘地。

    菩薩度此二地知必作佛。

    但大品合二乘為一百。

    法華開為二百。

    雖開合不同意無異也 問。

    大品已明此譬者與法華何異耶 答。

    大品但明菩薩度凡聖二地。

    未明二乘為權。

    猶阙化城之意也 問。

    既未辨化城亦應未明寶所耶 答。

    大品已明顯實相。

    故辨寶所。

    猶未開權故不明化城也 問。

    大品可用此喻法華何必同耶 答。

    下合化城譬中佛自作此說也。

    如經雲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此合度三百由旬譬也。

    若衆生住于二地。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

    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此合度二百由旬譬也。

    文既分明無勞惑也。

    而經師都不見此文。

    橫引餘事以釋故失經旨也。

    又不以二地為二百。

    複以何文合二百耶。

    又責舊經師曰。

    譬說之中明一化城今合譬文何故乃明二地。

    不應一二相違。

    今明開合皆有其旨。

    所以合者略明六義。

    一同出三界。

    二同得盡無生智。

    三同斷正使盡。

    四同得餘無餘二涅槃。

    五望波若三慧品同得一切智。

    六同名小乘。

    以六義同故合二乘為一化城也。

    而開為二地者略明十義。

    一行因久近如百劫六十劫等。

    二者根有利鈍。

    三從師與獨悟。

    四聲聞無大悲。

    緣覺有小悲。

    如鹿犀之喻。

    現釋論也。

    五聲聞不必有相好。

    緣覺必有。

    但小多不定。

    六聲聞觀法略謂四谛。

    緣覺觀法廣謂十二因緣。

    七聲聞說法則令人悟于聖道。

    緣覺不能令至燸法。

    及得賢聖事。

    出大經。

    八羅漢必在佛世。

    緣覺不定也。

    九聲聞或頓證四果或複漸證。

    緣覺必頓證如三藏佛。

    十緣覺現通多說法少。

    聲聞不定。

    以具十義故開為二地。

    是故三百譬三界二百喻二地也 問。

    譬喻品何故合三界為一宅。

    開教門為三乘。

    今何故開一宅為三百。

    合三乘為二百耶 答。

    前明同為苦火所燒。

    故合為一宅。

    求出者有三根人不同。

    故教門開為三乘也。

    今明佛道長遠。

    三界及二乘地是大惡之道要。

    須度之然後得佛。

    是故開一宅為三界。

    三乘中但二乘地是障佛乘非障。

    故但明二百也 問。

    何故以凡夫地為三百。

    小乘地為二百耶 答。

    蓋引進之言。

    明汝所度已多。

    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唯二百在耳。

    當怒力精進。

    寶所不遙也。

    以理言之則所度猶少未度猶多。

    二乘發心始入十信。

    方經五十二位三十三僧祇劫方至佛耳。

    爾前極長百劫修行故所度猶少也 問。

    若所度已多是引進之。

    言則此經未成了義耶 答。

    深有旨也。

    明佛道雖長。

    若能度凡夫地及離二乘地者後進修行不複為難。

    故名為近佛。

    如萬裡之行唯五百裡多難。

    若過此道則前進為易也。

    次論惡道 問。

    何故說五百由旬皆是惡道耶 答。

    上諸義即明惡道竟。

    貪着三界及深二乘。

    能害菩薩法身惠命故言惡道。

    二者佛及弟子已四處開權顯實呵責二乘。

    鈍根聞之猶未領悟。

    方便品雲。

    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說諸果。

    次身子章雲。

    我昔于空法得證。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譬喻品雲。

    唯有一大車。

    唐捐門。

    外實無三車。

    信解品雲。

    佛乘如大豪富長者小乘之人如。

    眇目痤陋無威德者。

    乃至貧窮下賤除糞之人四處。

    雖種種呵斥二乘稱歎大道。

    鈍根聲聞猶故保執。

    是以今說惡道譬喻明三界二乘皆是惡道。

    汝今雲何欲樂住耶。

    又昔于大通佛所已欲度五百由旬。

    今積行彌劫雲何退住惡道。

    譬如父母呵子雲乃不長進何為退縮。

    又凡夫以三途為地獄。

    二乘以三界為地獄。

    菩薩以二乘為地獄。

    故大經雲。

    今我怖畏二乘道果。

    如惜命者怖畏舍身。

    汝今雲何樂住地獄。

    又本畏生老病死。

    求涅槃樂。

    三界及二乘地未免生死之苦。

    故名惡道雲何欲住。

    又此凡聖二地未免四魔。

    故名惡道。

    三界具四魔二乘具三魔。

    煩惱未斷故有煩惱魔。

    方便受身故有陰魔。

    無常所切即是死魔。

    明此二地未免四魔。

    但前進不可住也。

    又華嚴性起品明即事而言四乘皆苦。

    為三途苦說人天乘。

    為三界苦說聲聞乘。

    為聲聞根鈍少福有徒師之苦。

    說緣覺乘為緣覺福慧未圓結習不斷之苦。

    故說佛乘以有四苦名為惡道。

    本欲厭苦今未脫之雲何欲住耶 問。

    若二乘地是惡道者何故文雲度三百由旬。

    說二種涅槃耶 答。

    此則是開權顯實義。

    昔說惡道為涅槃。

    欲引出三界。

    今指涅槃為惡道令離二乘不相違也。

    又有三句。

    一惡而非善。

    謂三百也。

    二善而非惡。

    謂度五百也。

    三亦惡亦善。

    中間二百能度三界故為善。

    以是佛道巨患故名為惡。

    故經雲。

    求二乘者名為不善。

    既稱不善豈非惡道耶 問。

    會二行皆為菩薩。

    雲何名惡道耶。

    故不應以二乘地喻二百也 答。

    亦會人天善入一乘。

    雲何以三界為惡道耶 問。

    三界煩惱可得為惡道。

    善是清升雲何為惡耶 答。

    三界煩惱心所起善。

    皆是不動不出非是乘義。

    二乘心所起善亦不動不出。

    亦非乘義 問。

    雲何凡聖二善俱不動不出耶 答。

    凡夫善不能出分段。

    二乘善不能動出變易。

    又有二種闡提。

    一凡夫闡提。

    二聖人闡提。

    凡夫不信出三界者名凡夫闡提。

    二乘不信一乘名聖人闡提。

    破凡夫闡提始生小信。

    破二乘闡提始生菩薩十信也。

    因此轉悟方入菩薩道 次論至寶所義 問。

    若以三界及二乘為五百者。

    度三界及二乘地應至佛道。

    此譬以寶所喻佛道故也 答。

    三界及二乘是佛道巨難。

    若能度之必至佛道。

    故大經有三處文。

    明二乘至義。

    一雲至菩提心。

    二雲至菩提。

    三雲至大涅槃。

    然二乘經爾所劫。

    但應至菩提心耳。

    而言至大涅槃及菩提。

    以至菩提心必至佛道及涅槃故也 問。

    五人雲何至菩提心必至佛道耶 答。

    五人發菩提心時必是雙厭之。

    人既登聖位故必不作凡夫。

    今複發菩提心則厭二乘道。

    是故此人不起凡夫行。

    亦不起二乘行。

    所以至佛道也 問。

    大經何故舉三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