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關燈
size=3>  在民十二三年後我對佛法的見解,就萌芽了第三期。

    這期的思想是什麼呢?此與前二期回然不同。

    第一期的見解,可以說是承襲古德的,第二期的見解,是攝小歸大而八宗平等,即不同于第一期的因襲;而第三期則更不同于第二期了。

    然思想如是變更,見解如是進展者,乃不為舊來宗派所拘束,而将釋尊流傳到現代的佛法作圓滿的判攝罷了。

    這期可分教、理、行、三者來講,由民十二年後,直到今日以前,這種思想分散在我的講着裡的很多,不過還沒有作過綜合的說明。

    

  甲、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

  釋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在古來大德,有判為五時八教的,有判為三時五教的,也有判為三時教的。

    我以為:佛在世時,佛為法本,法以佛為主、以佛為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别無量,但并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麼說就怎麼說。

    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系,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别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

    因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味了。

    

  到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味的了。

    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就已分作三期。

    

  第一、小行大隐時期初期的結集,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所主持,雖結集的工作并不完全由他們經理,與之同時或後時更有其他的弟子結集,所謂有富樓那結集,窟外結集,菩薩結集等。

    但在佛滅度後,為當時國王大臣所護持,流行世間的佛法,則為迦葉阿難所結集的三藏。

    至佛滅二百年間,由此中分出上座部、大衆部兩大派,依此二部為本,更裂為二十部。

    在這二十部派未曾分裂之前,小乘教法是一味和合的。

    也就是傳在錫蘭等處的巴利語三藏。

    在佛滅後的五百年間,雖有二十部派的分裂,但不出乎小乘三藏的範圍,故可說是小乘盛行的時期。

    然在這時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大乘佛法,不過由于小乘教法的盛行,大乘教法就隐沒不彰。

    因為舊時的學者,都以小乘教法為唯一的佛法,所以這時也可說為小行大隐的時期。

    由于佛滅度不久,佛弟子們仗佛威德的餘勢,能依佛的軌範去實行,斷惑證果者,尚複不少,所以又名之曰正法時期。

    

  第二、大主小從時期初期的五百年過去,到了六百年的當兒,有馬鳴菩薩出世,着有佛本行贊等,竭力提倡大乘佛法。

    在他竭力的提倡宏揚之下,大乘佛法露其端倪。

    繼有龍樹、提婆應運而生,對破一切有部等法執,闡揚大乘畢竟空義。

    後複有無著、世親興起,發揮大乘妙有之理,對一切法空的基本思想,加以補充的說明。

    他認為一切法雖說是畢竟皆空,然其中的因果,有條不紊絲毫不爽,故說明一切種。

    成立阿賴耶。

    這在教理上,是發揮得淋漓盡緻了。

    這末一來,遂使素來隐沒的大乘佛法,風行于世,遍布于全個印度了,故這時可名之為大乘盛行時期。

    但這期間,并非沒有小乘教法,不過由于大乘空有的教義過于弘盛光大,是以使那有權威而盛行于初期的小乘教義,漸陷附庸地位,故又可名之為大小并行時期,或大主小從時期。

    

  第三、大行小隐密主顯從時期二期的五百年過去,到這期的五百年時,約在佛滅千二百年間,大乘空宗産生了清辨,大乘有宗産生了護法。

    清辨論師傳承龍樹菩薩畢竟空義破斥有宗,護法論師傳承無着菩薩如幻有義破斥空宗,于是大乘空有二宗分道揚镳,互相對立,成為空有之诤。

    這種現象,在二期大乘盛行的時候是沒有的,以其時龍猛、提婆雖偏重于闡揚大乘畢竟空義,無着、世親雖偏重于發揮如幻有義,但後者隻是補充前者,并未據為各有所宗,另成一派。

    但第三期間空有互相對敵的因子,已種于第二期。

    到這時候以後,大乘的盛行已達極點,而小乘也就幾乎沒落。

    由于大乘的發達盛行,于是佛法普遍到民間去。

    正在這時,龍智菩薩等出來弘揚密咒,把通俗的印度風習都融攝進來。

    因而密法就發達起來,故此時可名為密咒盛行時期。

    但在這期間,大小乘教法,非全絕迹于世,不過由于密法過于弘盛,緻使那盛極一時的大乘佛法及已衰落的小乘教理,皆依附密咒之中流行。

    故這期亦可名為密主顯從時期,印度密宗的盛行,是在佛滅千餘年之後。

    玄奘法師在印留學時,密咒流行尚少;到義淨法師去印的時候,密咒漸盛行,随義淨法師去留學的人,就有學習密咒的了。

    如印度最負盛名的那爛陀寺,起初隻是大乘顯教的根據地,到了這時,也轉成為密宗的道場了。

    後來的超岩寺,更是完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