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分宗判教
關燈
小
中
大
=Verdana>
如一樹然,由地上枝葉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為通相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則又當在大乘别教。
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為本幹,大乘别教則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葉也,故應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識等大乘八家,則均以實相法界──即諸法唯心為根本,及妙覺佛果──即無上菩提為究竟。
以此根本義故,究竟義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
而就其集理起行之特點以明其教理所趨重所祟尚之宗主,則昔于佛法總抉擇談中,嘗大别為三宗,為表如下:
空慧宗───三論───二空觀慧───得此清淨┌─唯識─┐唯識宗─┤├─諸法唯識───染淨所依└─戒律─┘┌─禅那─┐│├─全體真如───自性清淨├─天台─┘真如宗─┼─賢首───離垢真如───離垢清淨├─真如─┐│├─等流真如───生境清淨└─淨土─┘
此中律宗專指終南山道宣律師之律宗,道宣律師宗歸唯識,及明藏識中種子為戒體,皆有明文,故屬于唯識宗。
真如宗中禅及天台等之五家,細分之猶别有宗尚,今就真如之廣義言,諸清淨法總名真如,故總曰真如宗。
竟無居士謂當由唯識以進言唯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論,即謂唯性(今曰空慧)、唯識、唯智(今曰真如)。
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趨重之一點而言;所以要有此一點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總握之以起行也。
凡教皆為诠理,凡理皆為起行,若非反博歸約,有以握厥總要,則泛覽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點謂之宗,則近人橫分法相、唯識為二宗,诩诩以獨能發前人所未發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濫教理而無所歸,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為唯識也,蓋平列偏明諸緣所生法若集論及瑜伽等等,由立言教以明義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攝大乘、成唯識等,由集教理以起觀行,正所宗之宗旨。
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識,不應将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識宗強析為二,而正名定義但應曰唯識宗也。
複就唯識以言,能唯是識(識言诠心心所),所唯(謂簡我法及持相性)即謂緣生法相及二空所顯真如性,若但明一識謂之曰唯識,而離諸法相性于唯識外别謂之法相宗,則尚何唯識可成乎!故不應離唯識宗别立法相宗。
然空慧與真如得名宗者,統諸法而集中于識,既可名唯識宗,統諸法集中于二空觀慧,亦可名空慧宗;統諸法集中于真如,亦可名真如宗。
以此三宗概觀諸大乘教理起行之方便,則得其綱領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複一一。
機感佛而興教,故依乘以判教。
理集要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
判教分宗,如是如是!(見海刊五卷五期)
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為本幹,大乘别教則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葉也,故應有此三教之判。
以此根本義故,究竟義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
而就其集理起行之特點以明其教理所趨重所祟尚之宗主,則昔于佛法總抉擇談中,嘗大别為三宗,為表如下:
真如宗中禅及天台等之五家,細分之猶别有宗尚,今就真如之廣義言,諸清淨法總名真如,故總曰真如宗。
竟無居士謂當由唯識以進言唯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論,即謂唯性(今曰空慧)、唯識、唯智(今曰真如)。
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趨重之一點而言;所以要有此一點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總握之以起行也。
凡教皆為诠理,凡理皆為起行,若非反博歸約,有以握厥總要,則泛覽教理而行莫由起!若知為便令起行之教理集中點謂之宗,則近人橫分法相、唯識為二宗,诩诩以獨能發前人所未發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濫教理而無所歸,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為唯識也,蓋平列偏明諸緣所生法若集論及瑜伽等等,由立言教以明義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攝大乘、成唯識等,由集教理以起觀行,正所宗之宗旨。
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識,不應将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識宗強析為二,而正名定義但應曰唯識宗也。
複就唯識以言,能唯是識(識言诠心心所),所唯(謂簡我法及持相性)即謂緣生法相及二空所顯真如性,若但明一識謂之曰唯識,而離諸法相性于唯識外别謂之法相宗,則尚何唯識可成乎!故不應離唯識宗别立法相宗。
然空慧與真如得名宗者,統諸法而集中于識,既可名唯識宗,統諸法集中于二空觀慧,亦可名空慧宗;統諸法集中于真如,亦可名真如宗。
以此三宗概觀諸大乘教理起行之方便,則得其綱領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複一一。
機感佛而興教,故依乘以判教。
理集要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
判教分宗,如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