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佛教

關燈
國雖立有專宗,但律宗以外的一般僧侶亦須嚴守。

    從僧侶講,最初守沙彌十戒,進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終進受菩薩戒。

    

  3.禅悟會通禅是禅那的簡稱,亦稱為禅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

    這裡所說的禅,并非單指禅宗,而是指比禅宗更廣泛的三學中的禅定。

    禅那的本意是靜慮,也就是說在靜定中觀察思慮,因此亦稱禅觀。

    禅定的種類極多,例如安般禅,五門禅,念佛禅,實相禅,宗門禅等。

    安般禅,即是依安世高所譯之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修的禅法,其要旨在調息,由守意而攝心。

    其禅盛行于漢魏晉,為安世高所首倡。

    五門禅是根據佛陀密所譯之五門禅法要略而修的禅教,其要旨近于五停心。

    五停心即對治多貪的不淨觀,多嗔的慈悲觀,多癡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分析無我觀。

    念佛禅,雖說後世的念佛由它産生,然念佛禅實非念佛,因修念佛禅的人注意點在禅而不在口念。

    慧遠大師在廬山結蓮社專宏念佛,但他在臨終時說:‘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聖衆’。

    既說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門實即是“禅”了。

    念佛禅實著于慧遠,後為昙鸾、道綽、善導諸人所力宏,結果乃演成今日的淨土。

    實相禅所根據者,是禅法要略、中論、智論、法華、維摩諸經,為慧文、慧思、智者諸人所宏傳。

    其要旨在即緣生法而見三谛實相,三智一心中得。

    三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空觀所成,道種智是假觀所成,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

    智論的三智一心,是以一心三觀而觀一境的三谛所成。

    一境三谛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便是實相禅。

    上述四禅是依教理修的,但宗門禅重在自心參悟。

    宗門禅始于菩提達摩,要旨在“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要之,宗門禅是頓悟禅。

    

  4.學思論辯上述的禅,實即等于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種埋頭實地研究的體驗領悟工作。

    在此修學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須出而覺悟他人,施設論辯。

    論辯主旨雖在破邪顯正,然于激烈論難中,彼此常會發現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視。

    為了思考周密及防止過失,乃有因明論式。

    上述的2.3.4.,用佛語說便是戒定慧三學。

    這三學在修學上是一貫的法則,倘缺此便非佛學。

    

  丙、目标

  吾人雖有行動,若無目标,則等于無羅盤針的海船,故應講佛教趣向的目标。

    這裡又分四:

  1.人間進善佛教最初的目标在使人民善良,社會安定,國家康強。

    此中第一步須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過佛教人乘正法論。

    但為節省時間計,今隻講五戒善法以供參考:(一)不殘殺而仁愛:佛教之不殺原不僅對人,而對一切生物也不殘殺,故佛教之慈悲遠非他教博愛所能比。

    但若依此徹底做去,便不能符合國法民情,故凡殺而能利益大多數人者,不受此戒限制,如除害蟲殺敵寇等。

    其當仁愛者,如愛兒女,敬父母,尊師長,保護幼弱,和愛朋友,夫婦相親愛,愛護國家民族,泛愛全人類,憫惜一切有情。

    (二)不偷盜而義利:人與人間财物的主權轉移,必依正義,若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均謂之偷盜。

    偷盜,多由于賭博,閑蕩,不事生産,不圖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應使其堅強而從事生産。

    進一步,教育兒女,孝養父母,供奉師長,惠施幼弱,輔益朋友,分利親屬,交利國民,納稅以利國家。

    (三)不邪淫而禮節:現在各國多采一夫一妻制,若越此禮制,便為邪淫。

    淫亂多由于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應崇禮節。

    (四)不欺诳而誠信:人必待社會而後生活,而社會必待構成它的人類彼此誠信,乃能鞏固。

    故社會安定,國家興盛,實由于人民忠誠信義;而誠信之立,先戒欺詐。

    (五)不服亂性物品而調善身心:五戒末條本單指戒酒,但現時應該将它放寬點,如鴉片、煙草及各種含有刺激性的東西,均宜戒除。

    因為這些東西多能腐敗身心,昏亂性情,因而做出越軌的行動。

    上述諸事固當戒,即衣食、勞動、休息、聚談、研習、每日亦須有常度,身心方可健康。

    

  2.後世超生佛典中有業與輪回二語,業的定義是:吾人憑自己的意志不斷的活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習性,這習性又成為将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的命運。

    從這支配命運一點說,名曰業報,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