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學綱
關燈
小
中
大
就必定不完善。
成佛學佛的動機,就是平等主義,所謂“一切衆生悉皆平等”。
就是近從人類,廣到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體性悉皆平等。
但在世法上看起來,并不如此,一類一類的分别是不平等的。
像土石是無生機的,草木之類是有生機的,動物是有感情知覺的,到人類更有思想理性道德。
這似乎沒平等可言。
那末一切衆生之類悉皆平等,到底在何處見到呢?佛講實事實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塵大至一世界,近自人類遠至一切衆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
在這點上悉皆平等。
一切衆生皆有心,皆有現變實力,都有可以達到最高覺悟的可能性,就是佛性。
──依此點講,就一切平等。
衆生都可以達到最高尚最圓滿的地位,佛的地位,并非超出一切人類之上。
此項思想,與共和國的道理相合,如共和國民皆有做共和國元首的可能性,與君主國不合。
佛的平等主義,是全宇宙界、全衆生界的平等主義。
成佛的動機,是在全宇宙悉皆平等的地方發心,普為全宇宙一切衆生發心成佛,非為一人、一時代、一地域成佛,這是最普遍平等的願心,也就是大悲心。
佛心具有普遍全宇宙的大光明智慧與一切完全的道德能力。
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向來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将生命流上一點假相認為自己,向外推求;人人如此,便互相隔礙争鬥,種種苦惱随之而生。
其實,這都是冤枉,完全由于自性不覺,自找苦吃!這并非是外物給予我們的,也不是絕對不可變的,不過是對于宇宙真相自性不覺悟,所以起種種推求争鬥而生種種的苦惱。
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可悲可憫!像這樣,知道全宇宙一切衆生都可悲憫,都可以成佛而卻在冤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于是起大悲心。
因此,自己不成佛,永遠沒有脫離痛苦之處,一切衆生亦然。
凡是未到成佛地位,都是不圓滿,不免向外有所求而有變化,在流轉變化中有不能自主處,所以有種種苦惱。
但是衆生本性,像山溪間的流水,千回百折非流到大海不止。
一切衆生的本能覺性,也一定要流到通河入海之處,就是走上成佛之路。
有這條路,一切衆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明白一切平等義,從此理性上發心,便走上成佛的路。
願令衆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才是成佛動機,倘若單為自己個人,或者以為佛是不可企及的,想倚賴佛去求福避禍,即非學佛者。
平常人以為佛與鬼神一樣,信佛可以免禍得福;這種動機,在佛法上是迷非信。
所以學佛應當普為一切衆生發心,不過在實行上,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
譬如我們中國人,現在受著種種壓迫苦痛,就應該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這種動機是正當的。
但是實行,必須從能夠做到的先去實行,而動機上卻又須完全平等。
在大平等主義上發心,才能夠做救國救人類的事業。
此在佛法上講起來,即所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從佛性上發動為社會性宇宙性而發心,自然是善的而無惡的,學佛的動機如此。
世人對于學佛每誤以為是自私自利;古代讀書人,也以為學佛的死後可以安樂。
其實在小乘部分固有求個人解脫之意,但并非佛法根本,佛怯根本,在普為一切衆生發心,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
釋迦發心出家修道度世的動機,就由于對于自然界之觀察;自然界雖生生不息種類繁多,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互相吞噬互相殘殺,能不能夠生存,能不能夠安樂,卻非天地所問。
一切生類互争互殺而得一日之生,覺得過于殘酷,太可悲憫,于是去講求如何免除一切悲痛慘苦的方法,這個就是大慈悲心。
像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動機,也是出于想免去人類苦痛叫他得著安樂和平,也無非是出于一種菩提心。
佛的大慈悲心,普為一切衆生,但要免去衆生悲慘的生活,先要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具備救濟衆生的功能。
釋迦幼年,有一次到鄉間觀察,看見農人耕地的時侯,蟲從土裡出來,烏鳥随即把它吃掉。
釋迦嗟歎自然界的生活殘酷可悲憫,痛徹心腑,從此發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無上正覺的大道。
此乃成佛發心,所以不是消極的,結果也就得著和善安樂的生活,就是大涅槃。
釋迦修道的動機在成無上正覺之佛,所以成佛以後,居不甯處。
說法度人。
由此可知佛是普為一切衆生發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又不是空想做不到的,是有一種妥當辦法切實進行去實現的。
平常以為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
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态;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衆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
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
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别清楚。
學佛原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動機但求自己解脫,平常以小乘為真正的佛法;還有對于佛法真理不明白的,以為佛是鬼神,這都是錯誤,因此生下許多誤會的評論。
所以要辨清學佛的動機,可以約為四義:“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自憫憫他,普成正覺”。
就是說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皆有學佛平等的實性及可能性,所以皆可以成佛。
這又可分做四層講:第一重是相信宇宙萬有有一種普遍完全的真理;第二重是相信這個真理有最高無上大覺悟的完全認識(無上菩提);第三重是相信這個無上正覺有得到過的,如釋迦;第四重是相信人人都可以得到。
佛學根本信仰不出這四重。
但現在人類,在知識上、行為上、能力上、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不圓滿而生種種欲望,以至生種種痛苦,雖說都可成佛,而實處于可悲可憫的地位,把此世界人類衆生所有痛苦,都看作如我自身痛苦一樣,發自憫憫他心,才是大乘動機。
這樣發起大心,普為一切衆生求得無上正覺,有真覺悟才能破迷,一切行為才能合理。
惟佛法為能明白一切痛苦之源起于迷惑,根本鏟除,可以說是徹底革命。
而成佛的動機,可以說是在改造成全宇宙全人類的安全生活。
三辦法──進化主義(由人生而佛) 有動機而無
成佛學佛的動機,就是平等主義,所謂“一切衆生悉皆平等”。
就是近從人類,廣到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體性悉皆平等。
但在世法上看起來,并不如此,一類一類的分别是不平等的。
像土石是無生機的,草木之類是有生機的,動物是有感情知覺的,到人類更有思想理性道德。
這似乎沒平等可言。
那末一切衆生之類悉皆平等,到底在何處見到呢?佛講實事實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塵大至一世界,近自人類遠至一切衆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
在這點上悉皆平等。
一切衆生皆有心,皆有現變實力,都有可以達到最高覺悟的可能性,就是佛性。
──依此點講,就一切平等。
衆生都可以達到最高尚最圓滿的地位,佛的地位,并非超出一切人類之上。
此項思想,與共和國的道理相合,如共和國民皆有做共和國元首的可能性,與君主國不合。
佛的平等主義,是全宇宙界、全衆生界的平等主義。
成佛的動機,是在全宇宙悉皆平等的地方發心,普為全宇宙一切衆生發心成佛,非為一人、一時代、一地域成佛,這是最普遍平等的願心,也就是大悲心。
佛心具有普遍全宇宙的大光明智慧與一切完全的道德能力。
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向來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将生命流上一點假相認為自己,向外推求;人人如此,便互相隔礙争鬥,種種苦惱随之而生。
其實,這都是冤枉,完全由于自性不覺,自找苦吃!這并非是外物給予我們的,也不是絕對不可變的,不過是對于宇宙真相自性不覺悟,所以起種種推求争鬥而生種種的苦惱。
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可悲可憫!像這樣,知道全宇宙一切衆生都可悲憫,都可以成佛而卻在冤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于是起大悲心。
因此,自己不成佛,永遠沒有脫離痛苦之處,一切衆生亦然。
凡是未到成佛地位,都是不圓滿,不免向外有所求而有變化,在流轉變化中有不能自主處,所以有種種苦惱。
但是衆生本性,像山溪間的流水,千回百折非流到大海不止。
一切衆生的本能覺性,也一定要流到通河入海之處,就是走上成佛之路。
有這條路,一切衆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明白一切平等義,從此理性上發心,便走上成佛的路。
願令衆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才是成佛動機,倘若單為自己個人,或者以為佛是不可企及的,想倚賴佛去求福避禍,即非學佛者。
平常人以為佛與鬼神一樣,信佛可以免禍得福;這種動機,在佛法上是迷非信。
所以學佛應當普為一切衆生發心,不過在實行上,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
譬如我們中國人,現在受著種種壓迫苦痛,就應該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這種動機是正當的。
但是實行,必須從能夠做到的先去實行,而動機上卻又須完全平等。
在大平等主義上發心,才能夠做救國救人類的事業。
此在佛法上講起來,即所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從佛性上發動為社會性宇宙性而發心,自然是善的而無惡的,學佛的動機如此。
世人對于學佛每誤以為是自私自利;古代讀書人,也以為學佛的死後可以安樂。
其實在小乘部分固有求個人解脫之意,但并非佛法根本,佛怯根本,在普為一切衆生發心,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
釋迦發心出家修道度世的動機,就由于對于自然界之觀察;自然界雖生生不息種類繁多,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互相吞噬互相殘殺,能不能夠生存,能不能夠安樂,卻非天地所問。
一切生類互争互殺而得一日之生,覺得過于殘酷,太可悲憫,于是去講求如何免除一切悲痛慘苦的方法,這個就是大慈悲心。
像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動機,也是出于想免去人類苦痛叫他得著安樂和平,也無非是出于一種菩提心。
佛的大慈悲心,普為一切衆生,但要免去衆生悲慘的生活,先要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具備救濟衆生的功能。
釋迦幼年,有一次到鄉間觀察,看見農人耕地的時侯,蟲從土裡出來,烏鳥随即把它吃掉。
釋迦嗟歎自然界的生活殘酷可悲憫,痛徹心腑,從此發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無上正覺的大道。
此乃成佛發心,所以不是消極的,結果也就得著和善安樂的生活,就是大涅槃。
釋迦修道的動機在成無上正覺之佛,所以成佛以後,居不甯處。
說法度人。
由此可知佛是普為一切衆生發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又不是空想做不到的,是有一種妥當辦法切實進行去實現的。
平常以為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
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态;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衆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
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
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别清楚。
學佛原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動機但求自己解脫,平常以小乘為真正的佛法;還有對于佛法真理不明白的,以為佛是鬼神,這都是錯誤,因此生下許多誤會的評論。
所以要辨清學佛的動機,可以約為四義:“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自憫憫他,普成正覺”。
就是說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皆有學佛平等的實性及可能性,所以皆可以成佛。
這又可分做四層講:第一重是相信宇宙萬有有一種普遍完全的真理;第二重是相信這個真理有最高無上大覺悟的完全認識(無上菩提);第三重是相信這個無上正覺有得到過的,如釋迦;第四重是相信人人都可以得到。
佛學根本信仰不出這四重。
但現在人類,在知識上、行為上、能力上、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不圓滿而生種種欲望,以至生種種痛苦,雖說都可成佛,而實處于可悲可憫的地位,把此世界人類衆生所有痛苦,都看作如我自身痛苦一樣,發自憫憫他心,才是大乘動機。
這樣發起大心,普為一切衆生求得無上正覺,有真覺悟才能破迷,一切行為才能合理。
惟佛法為能明白一切痛苦之源起于迷惑,根本鏟除,可以說是徹底革命。
而成佛的動機,可以說是在改造成全宇宙全人類的安全生活。
三辦法──進化主義(由人生而佛) 有動機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