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要略
關燈
小
中
大
修學佛法之基本,然雖有此向上增進心,尚不必能出離生死,故必須了解三法印,乃生起出離流轉心也。
所謂流轉,謂觀六道三界九地皆同流轉,即上地靜妙離,無論如何增上,亦總在流轉中。
譬如生在人中,雖一生很好,如不修善,後世不免堕落。
又如升欲天,壽長福大,雖較人更增上,然享樂盡仍可堕落流轉。
經說有忉利天子,命終堕于豬胎。
非但欲天,即色無色諸天至非非想,壽經八萬大劫,後仍可堕于地獄。
如佛在世時,有某外道生非非想處,佛說其死後先堕畜生再堕地獄。
因此、但有向上增進心,縱然增進至非非想處天終當随業受報,報盡還堕,至死壞時仍空無所獲。
故在流轉中用盡功力,而所修得之結果終是壞滅,等于無果。
由是觀察,則當由了知三法印而決定發起出離三界六道流轉心。
以在三界六道流轉中,總未出苦,雖生天上而不免行苦遷流故。
若決定想出苦者,必須發出離流轉心。
所謂出離流轉心,即平常所謂了生死之心。
了生死者、非是了知某年生某年死,是說把三界六道流轉生死完全了脫;有此心者,乃為了生死心也,所以能生此心者,即由能了解三乘共法之三法印耳。
甲、諸行無常
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
諸行、雖總指一切有為法,而此處特重在三界業果無常。
若了此業果無常,則了三界之有漏、有為皆苦。
所謂有為,謂有情有生老病死,器界有成住壞空,皆由有所造作而成,故歸之壞滅也。
──且觀此三界業果,刹那遷流生滅不停,了知三界六道衆生業因果報之法,皆生滅無常。
故諸行無常。
即謂有為業果皆無常性。
──蓋此業果無常遷流,如輕葉随水漂流非能自主。
三界有情普遍如此,故三界有情皆有行苦。
行苦、就粗相上說是生老病死,就細相上說即刹那生滅。
如生非非想天者壽經八萬大劫,不唯八萬大劫終有罄盡,而在此八萬大劫中亦刹那遷流不止。
故能了知三界諸行無常,即見畢竟是苦,更不于三有果因生起貪愛,法華經雲:“三界所生,貪欲為本”。
對于三界之業果既不生貪愛,即成決定出離流轉心,而可出離流轉矣。
乙、諸法無我
愛三界生死的貪愛中,有境界愛與自體愛。
要先有自體愛然後方有境界愛。
如雲我我所愛,自體愛即我愛,乃生死根本。
故佛法中尤注重将所愛著之自我,谛觀之為非有,因所愛著之自我,純由無明妄見為有而實非有也。
如觀任何有情,五蘊中無我,十二處中、十八界中亦皆無我;既内中皆無确實之自我,即無可愛著之自體,更何有愛著其所受用之境界?──故觀察無我為遣除愛,以有自體愛則生境界愛而流轉生死。
──且此五蘊十二處等諸法皆是和合相續都無我體,亦無自在力。
既無自在力。
故不能随自意樂,而根本是苦,則斷除三界貪愛,生出離流轉心。
亦由此引生我空慧,真正證得我空真如,即出離三界六道流轉之生死也。
丙、涅槃寂靜
涅槃雖有多義,此處卻指擇滅。
謂遍知諸行無常等。
滅除無明妄見及所引解脫果,故名槃盤(涅槃有滅靜妙離義)。
寂靜、即永久安甯。
如前在三界中皆無永久安甯,雖生非非想天亦不過八萬大劫,而證涅盤後即得永久安甯矣。
故此安甯者,即苦已滅盡也。
此三法印攝苦、集、滅、道四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苦谛,其生苦因即集谛,涅槃寂靜即滅谛,其證滅因即道谛。
又發生此出離流轉心,有兩方面:1.知三界苦可滅;2.了知苦滅後得永久安甯:由此乃發出離流轉心。
──以上皆明三乘共法。
三、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發心,又迥勝前出離流轉心。
以前心見三界苦,或唯自求出離。
或雖見三界衆生皆是苦,然不能發起普度衆生同出離之決心,故亦無須求成無上正遍覺之佛。
此大乘法中則發普度成佛心,以見三界衆生皆在苦中,為求共同出離之法,而修共同出離之行,故名大乘。
大乘者即大車。
如人但為自己行路即不須造火車鐵路等事,為便利大衆交通故造火車輪船等。
大乘意義即如是,純為大衆非為自己。
不獨為拔除自己生死苦,普為大衆拔除生死苦,此為普度大衆究竟出離的道理。
在大乘法中之發心,即普度成佛心,亦即菩提心,──
譬如生在人中,雖一生很好,如不修善,後世不免堕落。
又如升欲天,壽長福大,雖較人更增上,然享樂盡仍可堕落流轉。
經說有忉利天子,命終堕于豬胎。
非但欲天,即色無色諸天至非非想,壽經八萬大劫,後仍可堕于地獄。
如佛在世時,有某外道生非非想處,佛說其死後先堕畜生再堕地獄。
因此、但有向上增進心,縱然增進至非非想處天終當随業受報,報盡還堕,至死壞時仍空無所獲。
故在流轉中用盡功力,而所修得之結果終是壞滅,等于無果。
由是觀察,則當由了知三法印而決定發起出離三界六道流轉心。
以在三界六道流轉中,總未出苦,雖生天上而不免行苦遷流故。
若決定想出苦者,必須發出離流轉心。
所謂出離流轉心,即平常所謂了生死之心。
了生死者、非是了知某年生某年死,是說把三界六道流轉生死完全了脫;有此心者,乃為了生死心也,所以能生此心者,即由能了解三乘共法之三法印耳。
諸行、雖總指一切有為法,而此處特重在三界業果無常。
若了此業果無常,則了三界之有漏、有為皆苦。
所謂有為,謂有情有生老病死,器界有成住壞空,皆由有所造作而成,故歸之壞滅也。
──且觀此三界業果,刹那遷流生滅不停,了知三界六道衆生業因果報之法,皆生滅無常。
故諸行無常。
即謂有為業果皆無常性。
──蓋此業果無常遷流,如輕葉随水漂流非能自主。
三界有情普遍如此,故三界有情皆有行苦。
行苦、就粗相上說是生老病死,就細相上說即刹那生滅。
如生非非想天者壽經八萬大劫,不唯八萬大劫終有罄盡,而在此八萬大劫中亦刹那遷流不止。
故能了知三界諸行無常,即見畢竟是苦,更不于三有果因生起貪愛,法華經雲:“三界所生,貪欲為本”。
對于三界之業果既不生貪愛,即成決定出離流轉心,而可出離流轉矣。
要先有自體愛然後方有境界愛。
如雲我我所愛,自體愛即我愛,乃生死根本。
故佛法中尤注重将所愛著之自我,谛觀之為非有,因所愛著之自我,純由無明妄見為有而實非有也。
如觀任何有情,五蘊中無我,十二處中、十八界中亦皆無我;既内中皆無确實之自我,即無可愛著之自體,更何有愛著其所受用之境界?──故觀察無我為遣除愛,以有自體愛則生境界愛而流轉生死。
──且此五蘊十二處等諸法皆是和合相續都無我體,亦無自在力。
既無自在力。
故不能随自意樂,而根本是苦,則斷除三界貪愛,生出離流轉心。
亦由此引生我空慧,真正證得我空真如,即出離三界六道流轉之生死也。
謂遍知諸行無常等。
滅除無明妄見及所引解脫果,故名槃盤(涅槃有滅靜妙離義)。
寂靜、即永久安甯。
如前在三界中皆無永久安甯,雖生非非想天亦不過八萬大劫,而證涅盤後即得永久安甯矣。
故此安甯者,即苦已滅盡也。
──以上皆明三乘共法。
以前心見三界苦,或唯自求出離。
或雖見三界衆生皆是苦,然不能發起普度衆生同出離之決心,故亦無須求成無上正遍覺之佛。
此大乘法中則發普度成佛心,以見三界衆生皆在苦中,為求共同出離之法,而修共同出離之行,故名大乘。
大乘者即大車。
如人但為自己行路即不須造火車鐵路等事,為便利大衆交通故造火車輪船等。
大乘意義即如是,純為大衆非為自己。
不獨為拔除自己生死苦,普為大衆拔除生死苦,此為普度大衆究竟出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