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篇名○缺
堯崩,舜避堯子于南河之南。
舜崩,禹避舜子于陽城。
禹崩,益避禹子于箕山之陰。
(《意林》)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
如彼浮川,乃勤以求遠。
惟心弗勤,時亦靡克。
(《意林》) 應玚雲:“人生固有人心。
”答雲:“在親曰孝,施物曰仁。
仁者,有事之實名,非無事之虛稱。
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
”(《意林》) ○奸讒 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何進滅于吳匡、張璋,袁紹亡于審配、郭圖,劉表昏于蔡瑁、張允。
孔子曰:“佞人殆”,信矣。
古事已列于載籍,聊複論此數子,以為後之監誡,作《奸讒》。
中平之初,大将軍何進、弟車騎苗并開府近士。
吳匡、張璋各以異端有寵于進,而苗惡其為人。
匡、璋毀苗而稱進,進聞而嘉之,以為一于己。
後靈帝崩,進為宦者韓悝等所害,匡、璋忌苗,遂劫進之衆,殺苗于北阙,而何氏滅矣。
昔鄭昭公殺于渠彌,魯隐公死于羽父,苗也能無及此乎?夫忠臣之事主也,尊其父以重其子,奉其兄以敬其弟,故曰:愛其人者及其屋烏,況乎骨肉之間哉?而進獨何嘉焉?袁紹之子譚長而慧,尚少而美。
紹妻愛尚,數稱其才,紹亦雅奇其貌,欲以為後,未顯而紹死。
别駕審配、護軍逢紀宿以驕侈,不為譚所善,于是外順紹妻,内慮私害,矯紹之遺命,奉尚為嗣。
颍川郭圖、辛評與配、紀有隙,懼有後患,相與依譚,盛陳嫡長之義,激以绌降之辱,勸其為亂,而譚亦素有意焉,與尚親振幹戈,欲相屠裂。
王師承天人之符應,以席卷乎河朔,遂走尚枭譚,禽配馘圖。
二子既滅,臣無餘。
(句有脫文)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裡,衆數十萬,可謂威矣。
當此之時,無敵于天下,視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别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
其後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幹,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
劉表長子曰琦,表始愛之,稱其類已。
久之為少子琮納後妻蔡氏之侄。
至蔡氏有寵,其弟蔡瑁、表甥張允并幸于表,憚琦之長,欲圖毀之。
而琮日睦于蔡氏,允、瑁為之先後。
琮之有善雖小必聞,有過雖大必蔽。
蔡氏稱美于内,瑁、允歎德于外,表日然之,而琦益疏矣。
出為江夏太守,監兵于外。
瑁、允陰司其過阙,随而毀之,美無顯而不掩,阙無微而不露。
于是表忿怒之色日發,诮讓之書日至,而琮堅為嗣矣。
故曰:“容刀生于身疏,積愛出于近習”,豈謂是邪?昔洩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君臣則然,父子亦猶是乎?後表疾病,琦歸省疾。
琦素慈孝,瑁、允恐其見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謂曰:“将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
今釋衆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
琦流涕而去,士民聞而傷焉。
雖易牙杜宮,豎牛虛器,何以加此?琦豈忘晨凫北犬之獻乎?隔戶牖而不達,何言千裡之中山。
嗟乎!父子之間,何至是也。
表卒,琮竟嗣立,以侯與琦,琦怒投印,僞辭奔喪,内有讨瑁、允之意。
會王師已臨其郊,琮舉州請罪,琦遂奔于江南。
昔伊戾、費忌以無寵而作讒,江充、焚豐以負罪而造蠱,高、斯之詐也貪權,躬、寵之罔也欲貴,皆近取乎骨肉之間,以成其兇逆。
悲夫!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
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然猶昧于一往者,奸利之心笃也。
其誰離父子,隔昆弟,成奸于朝,制事于須臾,皆緣厓隙以措意,托氣應以發事,挾宜愠之成畫,投必忿之常心,勢如憝怒,應若發機,雖在聖智,不能自免,況乎中材之人。
若夫袁盎之谏淮南,田叔之救梁孝,杜邺之绐二王,安國之和兩主,倉唐之稱詩,史丹之引過,周昌犯色以廷争,叔孫切谏以陳誡,三老抗疏以理冤,千秋托靈以寤主。
彼數公者,或顯德于前朝,或揚聲于上世,或累遷而登相,或受金于帝室,其言既酬,福亦随之,斯可謂善處骨肉之間矣。
(《群書治要》) ○篇名缺 桓靈之際,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幹祿者殚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
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意林》) ○篇名缺 夷吾侈而鮑叔廉,此其志不同也。
張竦潔而陳遵污,此其行不齊也。
(《意林》) ○篇名缺 主
舜崩,禹避舜子于陽城。
禹崩,益避禹子于箕山之陰。
(《意林》)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
如彼浮川,乃勤以求遠。
惟心弗勤,時亦靡克。
(《意林》) 應玚雲:“人生固有人心。
”答雲:“在親曰孝,施物曰仁。
仁者,有事之實名,非無事之虛稱。
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
”(《意林》) ○奸讒 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何進滅于吳匡、張璋,袁紹亡于審配、郭圖,劉表昏于蔡瑁、張允。
孔子曰:“佞人殆”,信矣。
古事已列于載籍,聊複論此數子,以為後之監誡,作《奸讒》。
中平之初,大将軍何進、弟車騎苗并開府近士。
吳匡、張璋各以異端有寵于進,而苗惡其為人。
匡、璋毀苗而稱進,進聞而嘉之,以為一于己。
後靈帝崩,進為宦者韓悝等所害,匡、璋忌苗,遂劫進之衆,殺苗于北阙,而何氏滅矣。
昔鄭昭公殺于渠彌,魯隐公死于羽父,苗也能無及此乎?夫忠臣之事主也,尊其父以重其子,奉其兄以敬其弟,故曰:愛其人者及其屋烏,況乎骨肉之間哉?而進獨何嘉焉?袁紹之子譚長而慧,尚少而美。
紹妻愛尚,數稱其才,紹亦雅奇其貌,欲以為後,未顯而紹死。
别駕審配、護軍逢紀宿以驕侈,不為譚所善,于是外順紹妻,内慮私害,矯紹之遺命,奉尚為嗣。
颍川郭圖、辛評與配、紀有隙,懼有後患,相與依譚,盛陳嫡長之義,激以绌降之辱,勸其為亂,而譚亦素有意焉,與尚親振幹戈,欲相屠裂。
王師承天人之符應,以席卷乎河朔,遂走尚枭譚,禽配馘圖。
二子既滅,臣無餘。
(句有脫文)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裡,衆數十萬,可謂威矣。
當此之時,無敵于天下,視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别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
其後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幹,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
劉表長子曰琦,表始愛之,稱其類已。
久之為少子琮納後妻蔡氏之侄。
至蔡氏有寵,其弟蔡瑁、表甥張允并幸于表,憚琦之長,欲圖毀之。
而琮日睦于蔡氏,允、瑁為之先後。
琮之有善雖小必聞,有過雖大必蔽。
蔡氏稱美于内,瑁、允歎德于外,表日然之,而琦益疏矣。
出為江夏太守,監兵于外。
瑁、允陰司其過阙,随而毀之,美無顯而不掩,阙無微而不露。
于是表忿怒之色日發,诮讓之書日至,而琮堅為嗣矣。
故曰:“容刀生于身疏,積愛出于近習”,豈謂是邪?昔洩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君臣則然,父子亦猶是乎?後表疾病,琦歸省疾。
琦素慈孝,瑁、允恐其見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謂曰:“将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
今釋衆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
琦流涕而去,士民聞而傷焉。
雖易牙杜宮,豎牛虛器,何以加此?琦豈忘晨凫北犬之獻乎?隔戶牖而不達,何言千裡之中山。
嗟乎!父子之間,何至是也。
表卒,琮竟嗣立,以侯與琦,琦怒投印,僞辭奔喪,内有讨瑁、允之意。
會王師已臨其郊,琮舉州請罪,琦遂奔于江南。
昔伊戾、費忌以無寵而作讒,江充、焚豐以負罪而造蠱,高、斯之詐也貪權,躬、寵之罔也欲貴,皆近取乎骨肉之間,以成其兇逆。
悲夫!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
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然猶昧于一往者,奸利之心笃也。
其誰離父子,隔昆弟,成奸于朝,制事于須臾,皆緣厓隙以措意,托氣應以發事,挾宜愠之成畫,投必忿之常心,勢如憝怒,應若發機,雖在聖智,不能自免,況乎中材之人。
若夫袁盎之谏淮南,田叔之救梁孝,杜邺之绐二王,安國之和兩主,倉唐之稱詩,史丹之引過,周昌犯色以廷争,叔孫切谏以陳誡,三老抗疏以理冤,千秋托靈以寤主。
彼數公者,或顯德于前朝,或揚聲于上世,或累遷而登相,或受金于帝室,其言既酬,福亦随之,斯可謂善處骨肉之間矣。
(《群書治要》) ○篇名缺 桓靈之際,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幹祿者殚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事勢,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
由是戶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檢,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
(《意林》) ○篇名缺 夷吾侈而鮑叔廉,此其志不同也。
張竦潔而陳遵污,此其行不齊也。
(《意林》) ○篇名缺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