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卓殺主鸩後,蕩覆王室。
是時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惡卓之兇逆,家家思亂,人人自危。
山東牧守鹹以《春秋》之義“衛人讨州籲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賊。
于是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裡相赴。
兖、豫之師戰于荥陽,河内之甲軍于孟津。
卓遂遷大駕,西都長安。
而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
會黃巾盛于海嶽,山寇暴于并、冀,乘勝轉攻,席卷而南。
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餘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
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
以時之多難,故每征,餘常從。
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
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
夫文武之道,各随時而用。
生于中平之季,長于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于今不衰。
逐禽辄十裡,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貢良弓,燕、代獻名馬。
時歲之暮春,句芒司節,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淺獸肥。
與族兄子丹獵于邺西,終日,手獲獐鹿九,雉兔三十。
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餘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
”餘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
”彧喜笑曰:“乃爾。
”餘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辄中,非至妙也。
若夫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
”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
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桓靈之間,有虎贲王越善斯術,稱于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之精熟。
嘗與平虜将軍劉勳、奮威将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将軍法非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
時酒酣耳熱,方食{艹幹}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為之。
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
展言願複一交。
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僞深進,展果尋前,餘郤腳鄛,正截其颡,坐中驚視。
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将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
”一坐盡歡。
夫事不可自謂己長。
餘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盾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複,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
先日若逢敏于狹路,直決耳。
餘于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
昔京師先工有馬合鄉侯、東方安世、張公子,常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
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餘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曆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
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後之良史。
(《三國志·魏文紀》注) ○太子 餘蒙隆寵,忝當上嗣,憂惶踧踖,上疏自陳。
欲繁辭博稱,則父子之間不文也;欲略言直說,則喜懼之心不達也。
裡語曰:“汝無自譽,觀汝作家書。
”言其難也。
(《意林》) ○劍銘 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楚越太阿純鈎、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君子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矣。
餘好擊劍,善以短乘長。
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于百辟。
其始成也,五色充爐,巨橐自鼓,靈物仿佛,飛鳥翔舞,以為寶器九、劍三:一曰飛景、二曰流采、三曰華鋒。
刀三: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
匕首二:一曰清剛,二曰揚文。
又造百辟露陌刀一,名曰龍鱗,因姿定名,以銘其柎。
工非歐冶子,金非昆吾,亦一時之良也。
銘曰:惟建安廿有四載,二月甲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三,(當有“其一”字)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厲以灊,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兩。
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三,其一長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兩,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長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兩;其三鋒似霜,刀身劍铗,名曰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揚文。
又造百
是時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惡卓之兇逆,家家思亂,人人自危。
山東牧守鹹以《春秋》之義“衛人讨州籲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賊。
于是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裡相赴。
兖、豫之師戰于荥陽,河内之甲軍于孟津。
卓遂遷大駕,西都長安。
而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
會黃巾盛于海嶽,山寇暴于并、冀,乘勝轉攻,席卷而南。
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餘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
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
以時之多難,故每征,餘常從。
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
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
夫文武之道,各随時而用。
生于中平之季,長于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于今不衰。
逐禽辄十裡,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貢良弓,燕、代獻名馬。
時歲之暮春,句芒司節,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淺獸肥。
與族兄子丹獵于邺西,終日,手獲獐鹿九,雉兔三十。
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餘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
”餘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
”彧喜笑曰:“乃爾。
”餘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辄中,非至妙也。
若夫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
”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
”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
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桓靈之間,有虎贲王越善斯術,稱于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之精熟。
嘗與平虜将軍劉勳、奮威将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将軍法非也,餘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
時酒酣耳熱,方食{艹幹}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為之。
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
展言願複一交。
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僞深進,展果尋前,餘郤腳鄛,正截其颡,坐中驚視。
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将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
”一坐盡歡。
夫事不可自謂己長。
餘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盾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複,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
先日若逢敏于狹路,直決耳。
餘于他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巧,少為之賦。
昔京師先工有馬合鄉侯、東方安世、張公子,常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
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
”餘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曆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
所著書、論、詩、賦,凡六十篇。
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後之良史。
(《三國志·魏文紀》注) ○太子 餘蒙隆寵,忝當上嗣,憂惶踧踖,上疏自陳。
欲繁辭博稱,則父子之間不文也;欲略言直說,則喜懼之心不達也。
裡語曰:“汝無自譽,觀汝作家書。
”言其難也。
(《意林》) ○劍銘 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楚越太阿純鈎、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君子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矣。
餘好擊劍,善以短乘長。
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于百辟。
其始成也,五色充爐,巨橐自鼓,靈物仿佛,飛鳥翔舞,以為寶器九、劍三:一曰飛景、二曰流采、三曰華鋒。
刀三: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
匕首二:一曰清剛,二曰揚文。
又造百辟露陌刀一,名曰龍鱗,因姿定名,以銘其柎。
工非歐冶子,金非昆吾,亦一時之良也。
銘曰:惟建安廿有四載,二月甲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三,(當有“其一”字)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厲以灊,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兩。
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三,其一長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兩,文似靈龜,名曰靈寶;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長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兩;其三鋒似霜,刀身劍铗,名曰素質,長四尺三寸,重二斤九兩。
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揚文。
又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