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百日政權與滑鐵盧戰役
關燈
小
中
大
利盡管在滑鐵盧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其名譽并不完全依賴1815年的這場戰争。
他真正的名譽來自他在分析拿破侖戰略中的薄弱環節時所表現出的令人欽佩的睿智。
并且托裡什韋德拉什防線令人難忘,也為他赢得了極高的贊譽。
法軍不顧一切地向英軍所在地發起攻擊,且越來越激烈,整個聖讓山因此陷入槍林彈雨之中 英軍頑強抵抗法軍的進攻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巧妙地強化了他的戰線 滑鐵盧潰敗後,拿破侖退位。
早已心生敵意的議會在這個災難時刻站出來反對他。
不久之後,拿破侖被流放到了聖赫勒拿島,這成為他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幕。
1815年,被反法同盟國踩在腳下的法蘭西像一年前一樣,再次接受了波旁王朝。
盡管路易十八是個睿智的統治者,但這個王朝不可能持久,因為長期沉寂的革命力量并未消逝。
一股革命力量突然崛起,剝奪了查理十世的王冠,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推舉1793年間的雅各賓貴族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的兒子路易·菲利普上位。
這個波旁-奧爾良王朝政府的主要特征是腐敗和軟弱的議會制度,與它的前身命運一緻[2]。
緊随其後的是一個昙花一現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它在1848激怒了歐洲列強,于1851年不幸滅亡。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滅亡之前,拿破侖這個偉大的名字在法蘭西重新獲得了神奇的力量。
拿破侖已經離世,這位征服者的後代,即拿破侖第一任皇後約瑟芬的一個孫子被推上皇位成為法蘭西皇帝,稱為拿破侖三世。
這個沒有軍事天才作為首領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隻不過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再現,而且更為虛弱。
1870年,普魯士統治着統一了的德意志,不僅洗卻了耶拿戰役的恥辱,而且奪回了1814年和1815年被法蘭西王國奪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至此,偉大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了,同時,被認為不能長久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了。
在曆史上,法蘭西第二帝國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國防與1793的一樣堅固無敵。
但由于它的滅亡和1871年席卷了歐洲的雅各賓騷亂,它并不受矚目。
這種安定注定是暫時的,因為法蘭西革命掌握在一個士兵[3]而不是高級将領的手中,雖然他的确英勇,但革命摧殘下的法蘭西仍四分五裂。
反觀1789年至1815年間發生的事件,法蘭西的統治根基從未穩固,甚至國家公共利益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受到了損害。
上個世紀的大動蕩雖然不是導緻這場災難的唯一原因,但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封建主義制度沒落後,法蘭西雖然在物質方面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在精神道德方面并沒有相應的進步。
在後人的記憶中,法蘭西盡管統治着從塔古斯河到波羅的海的歐洲地區,但其軍事運勢從封建主義制度結束時起就已經變得很糟糕。
而曾經飄揚在馬德裡和莫斯科的三色旗也已在梅茨和斯特拉斯堡被推倒。
除了法蘭西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革命成效都很顯著。
他們傾向于建設文明社會和推動國家進步。
不過,在歐洲,可怕戰争和普遍騷亂也不曾間斷過。
我們看到,歐洲近代政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漠視弱者、恭維強者。
我們結束一個時代,同時開啟另一個時代。
我們深信,法蘭西大革命所造成的危害遠不及它所帶來的好處多。
1789年之前,英國的偉大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4]曾指出,戰争時代似乎即将結束,歐洲将永遠擺脫那些推翻了羅馬帝國的野蠻部落的野蠻行為。
如果愛德華·吉本能活着看到博羅季諾戰役、萊比錫戰役、滑鐵盧戰役、塞丹戰役和恐怖統治時期的暴行以及1871年的巴黎革命政府,不知道他會作何評論! 拿破侖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 拿破侖三世雖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卻缺乏軍事才能 *** [1]這裡指裝備差、士兵的素質差、總體戰鬥能力較弱的軍隊。
&mdash&mdash譯者注 [2]即第一次複辟時的波旁王朝。
&mdash&mdash譯者注 [3]這裡是指拿破侖。
&mdash&mdash譯者注 [4]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1737&mdash1794),英國曆史學家、作家、議會成員。
他的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等具有曆史批判意義。
&mdash&mdash譯者注
他真正的名譽來自他在分析拿破侖戰略中的薄弱環節時所表現出的令人欽佩的睿智。
并且托裡什韋德拉什防線令人難忘,也為他赢得了極高的贊譽。
法軍不顧一切地向英軍所在地發起攻擊,且越來越激烈,整個聖讓山因此陷入槍林彈雨之中 英軍頑強抵抗法軍的進攻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巧妙地強化了他的戰線 滑鐵盧潰敗後,拿破侖退位。
早已心生敵意的議會在這個災難時刻站出來反對他。
不久之後,拿破侖被流放到了聖赫勒拿島,這成為他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幕。
1815年,被反法同盟國踩在腳下的法蘭西像一年前一樣,再次接受了波旁王朝。
盡管路易十八是個睿智的統治者,但這個王朝不可能持久,因為長期沉寂的革命力量并未消逝。
一股革命力量突然崛起,剝奪了查理十世的王冠,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推舉1793年間的雅各賓貴族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約瑟夫·德·奧爾良的兒子路易·菲利普上位。
這個波旁-奧爾良王朝政府的主要特征是腐敗和軟弱的議會制度,與它的前身命運一緻[2]。
緊随其後的是一個昙花一現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它在1848激怒了歐洲列強,于1851年不幸滅亡。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滅亡之前,拿破侖這個偉大的名字在法蘭西重新獲得了神奇的力量。
拿破侖已經離世,這位征服者的後代,即拿破侖第一任皇後約瑟芬的一個孫子被推上皇位成為法蘭西皇帝,稱為拿破侖三世。
這個沒有軍事天才作為首領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隻不過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再現,而且更為虛弱。
1870年,普魯士統治着統一了的德意志,不僅洗卻了耶拿戰役的恥辱,而且奪回了1814年和1815年被法蘭西王國奪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至此,偉大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了,同時,被認為不能長久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了。
在曆史上,法蘭西第二帝國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國防與1793的一樣堅固無敵。
但由于它的滅亡和1871年席卷了歐洲的雅各賓騷亂,它并不受矚目。
這種安定注定是暫時的,因為法蘭西革命掌握在一個士兵[3]而不是高級将領的手中,雖然他的确英勇,但革命摧殘下的法蘭西仍四分五裂。
反觀1789年至1815年間發生的事件,法蘭西的統治根基從未穩固,甚至國家公共利益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受到了損害。
上個世紀的大動蕩雖然不是導緻這場災難的唯一原因,但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封建主義制度沒落後,法蘭西雖然在物質方面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在精神道德方面并沒有相應的進步。
在後人的記憶中,法蘭西盡管統治着從塔古斯河到波羅的海的歐洲地區,但其軍事運勢從封建主義制度結束時起就已經變得很糟糕。
而曾經飄揚在馬德裡和莫斯科的三色旗也已在梅茨和斯特拉斯堡被推倒。
除了法蘭西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革命成效都很顯著。
他們傾向于建設文明社會和推動國家進步。
不過,在歐洲,可怕戰争和普遍騷亂也不曾間斷過。
我們看到,歐洲近代政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漠視弱者、恭維強者。
我們結束一個時代,同時開啟另一個時代。
我們深信,法蘭西大革命所造成的危害遠不及它所帶來的好處多。
1789年之前,英國的偉大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4]曾指出,戰争時代似乎即将結束,歐洲将永遠擺脫那些推翻了羅馬帝國的野蠻部落的野蠻行為。
如果愛德華·吉本能活着看到博羅季諾戰役、萊比錫戰役、滑鐵盧戰役、塞丹戰役和恐怖統治時期的暴行以及1871年的巴黎革命政府,不知道他會作何評論! 拿破侖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 拿破侖三世雖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卻缺乏軍事才能 *** [1]這裡指裝備差、士兵的素質差、總體戰鬥能力較弱的軍隊。
&mdash&mdash譯者注 [2]即第一次複辟時的波旁王朝。
&mdash&mdash譯者注 [3]這裡是指拿破侖。
&mdash&mdash譯者注 [4]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1737&mdash1794),英國曆史學家、作家、議會成員。
他的史學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對基督教傳統教義、信條等具有曆史批判意義。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