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斡離不舉兵南寇
關燈
小
中
大
土,則皆祖宗之地,子孫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願陛下留意于此數事,勿為浮議所搖,可無後患。
”并陳禦敵固守之策。
欽宗大悅,皆嘉納其言。
卻說斡離不率金兵距河而陣,氵睿州已破。
宋将梁方平與戰,其兵大敗,燒橋而遁。
何灌部下軍馬,望風逃散。
賊遂渡河。
聲息報入京城,道君太上皇帝知的時,夜漏下二鼓矣。
大驚無措,即出通津門東,欲避乎難。
道君太上皇後及皇子帝姬等,相續以行。
侍從百官,往往潛遁。
尚未啟行,時人報知李綱。
綱聞此事,披衣直入見帝,因啟奏曰:“臣聞諸道路執政者,欲奉陛下出狩,以避狄人之難。
若果有之,宗社危矣。
且道君太上皇帝以宗社之故,傳位與陛下。
今舍之而去,可乎?”上聞奏默然。
太宰白時中曰:“主上不出狩,金人已濟河矣,都城豈可以守。
”綱複奏曰:“天下城池,豈更有堅固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将何往?若能激勸将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豈有不可守之理。
”猶沉吟。
有内侍陳良弼,自内殿出奏曰:“即目京城樓橹創修,百分未及一二。
又城東樊家岡一帶,壕河淺狹,決難保守。
陛下詳議之。
”上顧謂李綱曰:“卿留朕如此迫切,可同蔡懋、良弼二人往觀樓橹壕河,若果堅固可守,朕當與卿等再議。
卿宜速去,朕于此候卿回報。
”李綱即領旨,與蔡懋、良弼迳至新城東壁,遍觀城壕回奏。
時上車駕在延和殿,猶未起行。
上問:“卿等觀樓橹壕河事節如何?”蔡懋奏曰:“樓橹殘毀,壕河壅塞,誠不可以為守。
”綱叱之曰:“城堅且豪,樓橹雖未備,然不必樓橹亦可守。
壕河惟樊家岡一帶,以禁地不許開鑿,誠為淺狹。
然以精兵強弩占守,可以無虞。
”上曰:“爾衆人有何高論?”宰執以下皆無語。
綱又奏曰:“今日之計,莫若整饬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天下勤王之師。
”上曰:“誰可為将以任軍事?”綱曰:“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祿蓄養大臣,蓋欲用之于有事之日。
今白時中、李邦彥等,雖是書生,未必深知兵法,然陛下與其位号,使之撫馭将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
”白時中在傍,聞李綱奏上欲委之以兵權,怒甚,厲聲曰:“李綱留陛下車駕不宜出狩,莫能将兵出戰?”綱曰:“陛下不以臣為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
隻緣名微官卑,恐不足以鎮服士卒。
”上謂執政曰:“目下更阙何職?”趙野對曰:“尚書右丞阙職。
”上曰:“即除李綱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賜袍帶并笏。
”綱以時方艱難,不敢辭職,遂謝恩受命。
李綱退出。
次早,閣門大使奏金兵聲勢甚緊,百姓無主,各自逃竄。
衆百官懷懼不安,猶以去計勸上。
上即下命李綱留守都城,以李?副之。
仍令有司備車駕甫行。
李綱力陳不可去,且言:“唐明皇聞潼關失守,實時幸蜀以避,宗社朝廷,随碎于賊手,累年然後僅能複之。
範祖禹以謂其失在于不能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今陛下初即大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雲集。
虜騎深入重地,必不能久留。
舍此而去,如龍脫于淵,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
雖臣等留守,何補于事。
宗社朝廷,且将為丘墟。
願陛下審思之。
”上意頗回。
會内侍王孝竭從旁奏曰:“中宮國公已行矣,陛下豈可留此。
”上色變,降禦榻,泣曰:“卿等毋留朕。
朕将親往陝西,起兵以複都城,決不可留此。
”李綱泣拜,俯伏上前,以死止之。
帝顧綱曰:“朕今為卿留。
禦敵之事,專責于卿,勿緻疏虞。
”綱曰:“臣受皇上深遇之恩,今日當以極報也。
”宰臣猶請出幸,帝隻得從之。
卻說李綱正與李?在尚書省整治軍旅,複傳上有南狩之事。
綱即趨朝,至半路,太廟中神主巳出寓太常寺。
綱大驚,迳進祥曦殿,則禁衛皆已環排列,乘輿服禦俱各齊備,六宮仆婢皆将升車矣。
綱遑據無策,厲聲謂禁衛曰:“爾等願以死守宗社乎?願扈從以巡幸乎。
”禁衛皆呼曰:“願以死守宗社,不願巡幸。
”綱同殿帥王宗氵楚等入見帝,曰:“陛下昨夕已許臣留,今複成行何也?且六軍之情已變,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豈肯舍去。
萬有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
且虜騎已逼,彼知乘輿之去未遠,以健馬疾追,陛下何以禦之?”上感悟,始命止行。
李綱因出殿曰:“上意已定,敢有異議者,立斬示衆!”六軍聞之,皆拜伏呼萬歲,其聲震地。
後人有詩贊之曰:六軍已發乘輿遷,一谏能教動九天。
若使左丞同宰執,宋家宗社已難延。
願陛下留意于此數事,勿為浮議所搖,可無後患。
”并陳禦敵固守之策。
欽宗大悅,皆嘉納其言。
卻說斡離不率金兵距河而陣,氵睿州已破。
宋将梁方平與戰,其兵大敗,燒橋而遁。
何灌部下軍馬,望風逃散。
賊遂渡河。
聲息報入京城,道君太上皇帝知的時,夜漏下二鼓矣。
大驚無措,即出通津門東,欲避乎難。
道君太上皇後及皇子帝姬等,相續以行。
侍從百官,往往潛遁。
尚未啟行,時人報知李綱。
綱聞此事,披衣直入見帝,因啟奏曰:“臣聞諸道路執政者,欲奉陛下出狩,以避狄人之難。
若果有之,宗社危矣。
且道君太上皇帝以宗社之故,傳位與陛下。
今舍之而去,可乎?”上聞奏默然。
太宰白時中曰:“主上不出狩,金人已濟河矣,都城豈可以守。
”綱複奏曰:“天下城池,豈更有堅固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将何往?若能激勸将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豈有不可守之理。
”猶沉吟。
有内侍陳良弼,自内殿出奏曰:“即目京城樓橹創修,百分未及一二。
又城東樊家岡一帶,壕河淺狹,決難保守。
陛下詳議之。
”上顧謂李綱曰:“卿留朕如此迫切,可同蔡懋、良弼二人往觀樓橹壕河,若果堅固可守,朕當與卿等再議。
卿宜速去,朕于此候卿回報。
”李綱即領旨,與蔡懋、良弼迳至新城東壁,遍觀城壕回奏。
時上車駕在延和殿,猶未起行。
上問:“卿等觀樓橹壕河事節如何?”蔡懋奏曰:“樓橹殘毀,壕河壅塞,誠不可以為守。
”綱叱之曰:“城堅且豪,樓橹雖未備,然不必樓橹亦可守。
壕河惟樊家岡一帶,以禁地不許開鑿,誠為淺狹。
然以精兵強弩占守,可以無虞。
”上曰:“爾衆人有何高論?”宰執以下皆無語。
綱又奏曰:“今日之計,莫若整饬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天下勤王之師。
”上曰:“誰可為将以任軍事?”綱曰:“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祿蓄養大臣,蓋欲用之于有事之日。
今白時中、李邦彥等,雖是書生,未必深知兵法,然陛下與其位号,使之撫馭将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
”白時中在傍,聞李綱奏上欲委之以兵權,怒甚,厲聲曰:“李綱留陛下車駕不宜出狩,莫能将兵出戰?”綱曰:“陛下不以臣為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
隻緣名微官卑,恐不足以鎮服士卒。
”上謂執政曰:“目下更阙何職?”趙野對曰:“尚書右丞阙職。
”上曰:“即除李綱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賜袍帶并笏。
”綱以時方艱難,不敢辭職,遂謝恩受命。
李綱退出。
次早,閣門大使奏金兵聲勢甚緊,百姓無主,各自逃竄。
衆百官懷懼不安,猶以去計勸上。
上即下命李綱留守都城,以李?副之。
仍令有司備車駕甫行。
李綱力陳不可去,且言:“唐明皇聞潼關失守,實時幸蜀以避,宗社朝廷,随碎于賊手,累年然後僅能複之。
範祖禹以謂其失在于不能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今陛下初即大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雲集。
虜騎深入重地,必不能久留。
舍此而去,如龍脫于淵,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
雖臣等留守,何補于事。
宗社朝廷,且将為丘墟。
願陛下審思之。
”上意頗回。
會内侍王孝竭從旁奏曰:“中宮國公已行矣,陛下豈可留此。
”上色變,降禦榻,泣曰:“卿等毋留朕。
朕将親往陝西,起兵以複都城,決不可留此。
”李綱泣拜,俯伏上前,以死止之。
帝顧綱曰:“朕今為卿留。
禦敵之事,專責于卿,勿緻疏虞。
”綱曰:“臣受皇上深遇之恩,今日當以極報也。
”宰臣猶請出幸,帝隻得從之。
卻說李綱正與李?在尚書省整治軍旅,複傳上有南狩之事。
綱即趨朝,至半路,太廟中神主巳出寓太常寺。
綱大驚,迳進祥曦殿,則禁衛皆已環排列,乘輿服禦俱各齊備,六宮仆婢皆将升車矣。
綱遑據無策,厲聲謂禁衛曰:“爾等願以死守宗社乎?願扈從以巡幸乎。
”禁衛皆呼曰:“願以死守宗社,不願巡幸。
”綱同殿帥王宗氵楚等入見帝,曰:“陛下昨夕已許臣留,今複成行何也?且六軍之情已變,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豈肯舍去。
萬有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
且虜騎已逼,彼知乘輿之去未遠,以健馬疾追,陛下何以禦之?”上感悟,始命止行。
李綱因出殿曰:“上意已定,敢有異議者,立斬示衆!”六軍聞之,皆拜伏呼萬歲,其聲震地。
後人有詩贊之曰:六軍已發乘輿遷,一谏能教動九天。
若使左丞同宰執,宋家宗社已難延。